資源簡介 課題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材分析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安排在第一節介紹了呼吸系統的組成以及呼吸道的作用,知道了肺是呼吸系統的氣體交換場所之后。本節課主要講述了外界氣體是如何在肺部發生交換的,氣體進入肺部以后,在肺泡與血液之間又怎樣發生了氣體交換。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外界氣體是如何進入人體細胞的,為以后學習血液循環過程打下基礎。學情分析 本節課還涉及到肺內氣體氣壓變化的知識,這是與物理有關的部分,而初一還未開設物理課,對于七年級的學生如何把這部分知識很自然的交給他們是一個難點。根據初一學生的特點將本節的演示實驗改成“建立呼吸模型,通過自己建立的模型探究呼吸過程”,是學生簡單地接受生命科學知識,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而且加深對呼吸過程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肺與外界氣體發生交換的過程。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技能目標 1.通過制作呼吸模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2.通過小組探究,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能力,提升團隊集體意識。3.能動手操作本節課實驗,并對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情感目標 培養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定的創新意識。重難點 教學重點 肺與外界氣體發生交換的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觀察、總結能力。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1.新課導入:我們每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這一聲啼哭意味著呼吸的開始,而且從此每時每刻離不開呼吸,那么呼吸的主要器官是什么?你知道嗎?在生活中,不管你們在忙什么,你的肺都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那么,外界氣體究竟是怎樣進出肺的呢?我們共同來探究: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2.明確目標:(1)說出肺與外界氣體發生交換的過程。(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3)通過制作呼吸模型,通過動手操作本節課實驗,并對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小組探究:3.布置任務:(1)觀察人體肺的圖片,說出肺的位置與結構特點?(2)人的呼吸頻率大約是多少?(3)大家來體驗一把,雙手放在胸部兩側,深深的吸一口氣,有什么感受?(學生體會并描述)(4)呼吸伴隨著胸廓擴大、縮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是由于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后使胸廓擴大?(5)請拿出小組建立的呼吸模型,探究呼吸過程。學生觀察模型,指出模型中代表胸腔、膈、肺的結構,并描述現象。4.小組探究:根據任務組內討論,得出答案。5.檢查指導:教師巡視給予適時指導。(三)、釋疑解惑: 6.(師生)釋疑解惑:先小組展示后教師補充。(1)肺位于___________內,左右各___________,左肺有___________,右肺有___________,分別與左右支氣管相通。肺是由細支氣管的樹枝狀分支和肺泡組成的。(2)人一分鐘大約呼吸16次。(3)深深吸氣時,肋骨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深深呼氣時,肋骨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原因是肋間肌在收縮和舒張的結果。(4)呼吸伴隨著胸廓擴大、縮小,不僅與肋間肌的收縮舒張有關,另外與膈肌也有關系。肋間肌和膈肌收縮使胸廓容積擴大,肺擴張,肺內的氣壓變小,于是外界的氣體入肺。因此說是由于胸廓擴大導致吸氣(5)圖表示人在吸氣、呼氣時胸廓上下徑、膈、肺的變化,依圖回答下列問題。(四)、梳理歸納:7.樹理歸納:(1)肺的位置與結構:(2)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呼吸狀態肋間肌膈肌胸廓肺肺內壓 氣體變化吸氣收縮收縮擴大擴張下降外界氣體進入肺呼氣舒張舒張縮小回縮升高肺內氣體向外排出課堂小結 (五)、討論鞏固:8.小組討論::(1)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為什么?胸廓的擴張受到影響,吸氣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呼吸,體質下降。(2) 為什么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多?為什么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比吸人的氣體中氧少?(六)目標檢測:9. 目標檢測;1、人體主要的呼吸肌是﹙ ﹚A、胸大肌 B、肋間肌和膈肌C、腹部肌群 D、背部肌群2、當吸氣剛剛停止時,肺內氣﹙ ﹚A、等于大氣壓 B、高于大氣壓C、低于大氣壓 D、沒有大氣壓3、下圖是某人一次平靜吸氣時,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1)曲線AB段表示的是吸氣過程還是呼氣過程?此時肺內壓與外界大氣壓有什么關系?(2)曲線BC段變化中,胸廓容積是怎樣變化的?3)圖中B點表示的意義是什么?此時肺內壓與大氣壓有什么關系?(4)請說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情況:10.講解點評:(七)總結評價:11.課堂小結:12.作業布置:六、課后反思板書設計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1肺在人體中的位置及其結構特點2人的呼吸頻率3呼吸時胸廓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2吸氣呼氣過程中胸廓、肺、肺內壓等的變化作業布置 同步解析與測評p23-p24;制作呼吸模型。課后反思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節課。在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生物學習的方法,留給他們的課后作業2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于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