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教學設計一、課標內容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了解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二、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多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已經了解了新中國所經歷的歷程,這對于理解新中國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有所幫助。學生對我國近幾年來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通過電視等媒體的反復追蹤播報有所了解,這為學習本課內容打下了基礎。但是由于八年級學生所處的年代,他們對上世紀的“兩彈一星”“神舟”系列飛船、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科學技術往往只有模糊膚淺的認識,對老一輩科學家默默無聞、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也不夠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培養他們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研讀、分析圖片、文獻、視頻等多種類型的史料,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學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三、教材分析本課主要講述了兩大板塊的內容:科技成就、文化事業的發展。面對中國“一窮二白”的艱難局面,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視科技工作,在攀登現代化科技高峰的征途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先后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飛船、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學技術成就。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隨著新中國誕生,文學藝術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教學分析【教學目標】1:了解“兩彈一星”與載人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知道雜交水稻技術及青蒿素的發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了解“雙百方針”內容,知道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認識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的貢獻。2:通過研讀、分析圖片、文獻、視頻等多種類型的史料,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學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3:理解科學技術及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學習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廣的意義。教學難點: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學活動(一)課堂導入播放視頻: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進行的首次自動交會對接,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貨運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首次交會對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科技發展如何?是否取得重大突破呢?(二)講授新課出示學習目標,指引學生學習。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依據課本內容,把本課分為了三個篇章,分別是國防科技篇、農業與醫學篇、文化事業篇。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問題:請介紹這三個篇章的以下基本信息:1、研究方向(內容)2、組成人員(代表人物)3、取得成就(時間、成果、意義)(五分鐘時間)學習篇章一:國防科技篇(1)教師先明確“兩彈一星”的內容,并用表格呈現出來。隨著歷史的演進,它的說法也發生了變化。最初的“兩彈”指的是原子彈和氫彈。后來原子彈和氫彈合起來稱為一彈,即核彈,另一彈專指導彈。一星就是指人造地球衛星。小組成果展示用時間軸歸納我國在國防領域方面取得的成就:(時間軸)學生在探究問題單上此軸中填出答案后回答,教師PPT中展示。(2008年9月) (神州一號無人飛船完成飛行試驗) (航天員實現太空行走) (神州五號飛船首次載人太空飛行成功) (2003年10月) (1999年11月) (第一次成功發射導彈核武器) (1967年) (1966年)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載人航天工程)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出示第一則史料: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后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鄧小平《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讓學生通過研讀史料,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4)中國當時為什么要下決心發展“兩彈一星”?①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保衛我國的國家安全;②為了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維護世界和平,我國做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決策。(5)出示第二則史料: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有了科技強國的夙愿,1948年赴美研讀,兩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后,謝絕恩師挽留,毅然回國。1958年開始主持核彈研究。在飛沙走石的戈壁,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戰終于研制成功原子彈和氫彈。——“兩彈元勛”鄧稼先美國海軍部此長說:“無論到哪里,他都值五個師,我寧可把他槍斃,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經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面,中國政府多方呼吁,美國政府只好妥協。1955年,他終于回到祖國,并在發展國防科學技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勛。(6) 論從史出讓學生通過研讀史料,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你能從這些優秀的科學家身上感受到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設計意圖:旨在培養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聯系所學知識,歸納概括的能力。觀看視頻,感受我國航天事業的進步。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學習篇章二:農業與醫學篇成果展示:歸納袁隆平、屠呦呦取得的成就及獲得的美譽,學生在探究問題單此問題表格上寫出答案,教師總結并出示答案。(發現能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 (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獲得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展現,使歷史問題清晰明了,培養學生用表格展現歷史問題的能力。(2)PPT出示材料和問題:結合所學及閱讀材料,思考回答。(旨在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史料一: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2004年“感動中國”對袁隆平的評價史料二: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感言以史論證: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有什么社會意義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有什么醫學價值?(3)對本課的重難點拓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試分析一下舊中國科技落后、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從政治制度和經濟基礎兩方面進行總結。學習篇章三:文化事業篇(1)成果展示:學生列表歸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文學藝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2)PPT出示材料和問題:結合所學及閱讀材料,思考回答。現在春天了嘛,一百種花都讓它開放,不要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諸子百家,春秋戰國時代,兩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說,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允許范圍之內,各種學術思想,正確的,錯誤的,讓他們去說,不去干涉他們。——1956年毛澤東在國務院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學生總結出毛澤東提出的“雙百方針”,PPT展示當時涌現出的一些優秀的文藝作品的相關圖片。(3)PPT展示材料研讀。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自由發言,后教師講解)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教師總結: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和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道路的深厚涵養,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使中國道路自信獲得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只有對自己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5、課堂小結今天,同學們學習了新中國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讓我們振奮,它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通過本課學習,讓我們更加堅信科教興國的正確性,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堅持創新,勇于進取,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杰出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它感召著我們,讓我們見賢思齊吧!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