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隋朝的統一和滅亡汴河懷古【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課第1課隋朝的統一和滅亡1.通過閱讀教材能準確說出隋朝的建立及統一、大運河的開通、科舉制度的創立等史實。2.通過分析史料能對大運河的開鑿和科舉制度的創立做出全面的評價。3.通過分析相關史實和材料研讀,能準確概括出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與實際相結合,體會其中教訓。學習目標結束分裂隋統一選拔人才創科舉鞏固統一通運河殘暴統治隋滅亡目 錄一二三四一結束分裂隋統一結束分裂隋統一:分久必合439年統一北方316年亡266年蜀221年魏220年吳229年263年滅西晉280年統一全國十六國317年東晉北魏宋420年齊梁陳南朝東魏北齊北朝534年分隋589年統一全國581年東漢577年滅三國西晉前秦統一黃河流域《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替示意圖》兩晉263年滅三國北周西魏這一時期雖然國家分裂,政權交替頻繁,北方戰亂不斷,但民族交融趨勢不斷加強。三國以來,尤其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思想和文化上的認同,為新的大一統(隋唐)的到來奠定了基礎。隋滅陳示意圖隋朝疆域示意圖嗟乎!自昔晉室播遷,天下喪亂,四海不一,以至周、齊,戰爭相尋,年將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稱帝王者非一人,書軌不同,生人涂炭。——魏征《隋書》至陳亡之前,“酒色過度”,“小人在側,宦豎弄權……百姓流離, 橫尸蔽野” ——姚思廉《陳書》2.長期割據混戰、人民渴望統一1.隋為滅陳做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3.南方陳朝統治腐敗4.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結束分裂隋統一:統一原因隋朝統一資料卡建立者:建立時間:都城:統一全國時間:統一的意義:楊堅(隋文帝)公元581年長安(今西安)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分裂隋統一:一統天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材料一:隋朝實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增加政府的稅賦收入,健全倉廩制度,穩定經濟秩序。——《蒙曼說隋》材料二:隋文帝統一度量衡面對的是南北朝兩種不同的制度。北朝度量衡混亂,約相當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丘光明《中國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統一》材料三: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御史、都水二臺,太常等十一寺,左右等十二府。 ——司馬光《資治通鑒》經濟上: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結束分裂隋統一:治理措施材料二: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陜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杜佑《通典·食貨》時間 戶數 人口 時間 墾田581年 159多萬 3000多萬 589年 1940多萬頃606年 890多萬 4600多萬 大業年間 5585多萬頃人口增長墾田擴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結束分裂隋統一:治理效果材料一:二選拔人才創科舉世卿世官制貴族子弟世襲官職軍功授爵制軍功大小察舉制自下而上推薦品行和才能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評品門第授官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請罷中正除九品疏》夏商周秦西漢魏晉南北朝隋以后選拔人才創科舉:選舉方式的演變?隋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門第限制。開皇七年,隋文帝命諸州每年舉送三人到中央參加秀才、明經兩科考試,正式設立了每年舉行的常貢之科。隋煬帝時又添設了進士科。———翦伯贊《中國史綱要》隋文帝楊堅,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楊廣,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確立。科——考試科目;舉——選拔人才選拔人才創科舉:科舉制概況材料一:科舉制雖說也有不少弊病,但它使應考之人獲得公平竟爭的機會,這對于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廣泛搜羅人才,有著無可辯駁的優點。以考試取士,權在國家,考取者無私恩,黜落者無怨恨,亦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何忠禮《薦舉制度與考試制度優劣之比較》材料二:在有清一代114名狀元中家世可以查考明白的57名狀元中,出身于官僚家庭的占51%,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占49%,平民子弟入仕人數幾乎占了一半左右。——宋元強《清代的科目選士與竟爭機制》活動一:小組合作,討論隋朝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有何意義?1.促進了社會公平2.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管理選拔范圍3.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維護社會穩定4.科舉制此后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促進社會文化發展選拔人才創科舉:科舉制的意義三鞏固統一通運河材料一:“江南之為國盛矣……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項……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下。” ——沈約《宋書》材料二:(隋煬帝)“將興遼東之役,自洛口開渠,……以通運漕。”——李大師、李延壽《北史》材料三: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材料四: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魏征《隋書》加強南北經濟溝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攻打高句(gou)麗的需要促進南糧北運,保證都城糧食安全鞏固統一通運河:大運河開通的原因三點四段五河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隋朝大運河汴河懷古(唐)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汴水(唐)胡曾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兩首詩對隋唐大運河的評價有何不同?皮日休基本持肯定態度,認為大運河的開通利大于弊。胡曾基本持否定態度,認為大運河推動了隋朝滅亡。辯證分析歷史眼光鞏固統治通運河:評價大運河的開鑿鞏固統一通運河:全面地看待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的開鑿,貫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六省,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以洛陽為中心,形成了西通關中,北抵華北,南達太湖流域的廣大的通航范圍,對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國內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大運河的開通也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造成人民勞役沉重,耽誤農事,引發人民不滿,人民起義不斷。鞏固統一通運河:正確認識大運河四殘暴統治隋滅亡農民起義隋朝滅亡起義首先爆發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東地區,隨即迅速蔓延到全國,在各地形成了許多反隋的隊伍。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盛極一時的隋朝隨之滅亡。殘暴統治隋滅亡材料一:“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魏征《隋書》材料二:偕皇后、嬪妃、貴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龍舟、雜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飾以金玉,下重有內侍處之。——李淇 愛仁《虞城縣志》思考: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隋煬帝縱情享樂,奢侈無度鞏固統一通運河: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605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丁兩百萬人。605年,開通濟渠征調人數百余萬605年,開邢溝征調十余萬工人607年,修長城再征男丁百余萬整理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賦役繁重,刑法苛暴鞏固統一通運河: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時間 軍事行動 結果607年 征林邑 士卒死亡十之四五607年 征吐谷渾 死者過半613年 征高麗 共征發兵卒、役夫三四百萬614年 征高麗 615年 征高麗 整理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窮兵黷武,戰爭頻繁鞏固統一通運河: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我們應當吸取秦、隋的教訓,保持初心,牢記使命,以高度的責任感,建設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以古鑒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隋的統一和滅亡選拔人才創科舉結束分裂隋統一隋文帝治理效果隋文帝治理措施唐詩二世即亡的原因繼往開來爭創輝煌科舉制意義科舉制概況評價大運河開通原因課堂小結鞏固統治通運河殘暴統治隋滅亡隨堂練習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議一議:隋煬帝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課大運河視頻.mp4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