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六單元第14課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課標要求知道古代歷史上疫病的流行于影響;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成就和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學習目標1.通過梳理古代的疫病與相關診治措施,知道歷史上疫病的流行與影響。2.以唯物史觀的視角了解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認識西醫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3.了解中醫藥的成就,認知中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作用,理解中醫在當今社會的巨大影響。4.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重點難點學習重點知道古代歷史上疫病的流行與危害,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成就和西醫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學習難點理解疫病對歷史的影響。教學流程板塊一 激趣導新利用“《瘟疫論》書影”圖片結合課前提示語導入。板塊二 自主學習 夯實基礎(當堂自學,掌握必備知識,增強時空觀念,培養分析能力)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基于六方面的認識:一曰秉持學為中心,教為學服務的基本理念,“以學生深度學習為本,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本。”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最高原則在于促進學生發展。二曰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曰依循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課程改革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是教材編寫、教學開展、考試命題和教學評價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檢驗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優劣的基本依據;是國家對教學質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據教材,教材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學生學習的核心材料。五曰歷史基礎知識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認識,是培養學科關鍵能力的基礎。六曰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體現。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從高二學情出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實質就是自身能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共同作用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師需在充分考慮高中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等具體情況的前提下,通過提供學習材料等多種途徑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二是讓學生通讀本課文本,掌握基礎的知識,感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在時空框架下把握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原因與結果,建構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三是為后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奠定基礎,達成學業質量水平和核心素養水平。板塊二 互學探究 培育素養(依托材料,開展問題導學,培養史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探究1 歷史上疫病的傳播材料一 中國古代疫病主要包括急性傳染病(如鼠疫、霍亂、猩紅熱、白喉、天花等)、慢性傳染病(如麻風、梅毒等)、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鉤蟲病、絲蟲病、黑熱病等)和地方病(如克山病)。——摘編自范行準著,伊廣謙等整理《中國病史新義》,中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教科書第一子目相關內容,指出歷史上急性傳染病有哪些?概括這些疫病的爆發與傳播的共同特點。(1)歷史上,人類曾遭受過眾多急性傳染病的襲擊:比如天花、鼠疫都是致死率非常高的疫病;近代以來,還有黃熱病、斑疹傷寒和西班牙流感曾經肆虐。(2)特點:急性傳染病大多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具有一定的突發性,時空分布不平衡,持續周期長的特點。材料二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傳染性強,病死率高。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木乃伊身上已見到天花的疤痕。公元前6世紀,印度天花流行。天花在歐洲中世紀也留下陰影,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麻臉”,整個18世紀,歐洲死于天花的人數達1.5億。1872年天花在美國流行,僅費城一個城市就有近2600人死于天花。僥幸生存下來的病人,因臉上豐富的皮脂腺遭天花病毒侵害,常常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稱“麻臉”。——摘編自《“天花”是如何被人類徹底消滅的 》思考2:據材料二,概括天花的傳播有何特點。特點:(1)傳染性強、病死率高;(2)出現時間早;(3)對歐美社會影響很大;(4)感染者身體特征明顯。材料三 黑死病,這一恐怖的名字就是被現代醫學稱為“鼠疫”的傳染病。在缺乏科學的衛生防疫觀念的中世紀,黑死病的傳播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死亡人數之多是空前的。當時在歐洲人們還沒有洗澡觀念,街道上也沒有專門的排水設施,污水橫流,衛生條件極差,這樣的環境很適合老鼠的生存及其 病菌的傳播。——摘編自《“黑死病”對歐洲意味著什么 》思考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黑死病在歐洲流行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1)原因:①缺乏科學的衛生防疫觀念;②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③沒有專門的排水設施,衛生條件差。(2)影響:①經濟:“黑死病”給歐洲人口帶來了巨大損失。在許多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過50%。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勞動力的嚴重缺乏。②政治:“黑死病”帶來的社會動蕩和政治變革,直接導致了貴族領主地位的下降和資產階級地位的提高。③文化:“黑死病”削弱了歐洲文化的穩定性,持續的高死亡率減少了學者、知識階層的人數。對教育機構特別是大學造成了明顯的影響,黑死病造成生源嚴重不足,在校學生人數大幅度下降。④宗教信仰:這場疫病給人們帶來巨大痛苦和恐懼,極大地沖擊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許多人的信仰發生了動搖和變化,禁欲主義逐漸退出,人文主義逐漸興起,人們把目光從對天國的期許轉向了對現世的關注。人們逐漸沖破基督教神學的桎梏,進行一場思想的大解放,使人文主義、世俗主義大行其道,使歐洲迎來了文藝復興,為宗教改革鋪平了道路,促使近現代歐洲文化的形成。⑤醫學:醫療體系受到很大的沖擊,醫學開始走向職業化。⑥社會影響:人們在同疫病進行抗爭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總結防疫經驗,開始有意識地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個人衛生狀況,促進了教育和衛生防疫制度的發展。思考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古代社會疫病流行的會的影響因素。(1)社會的政治局勢:一般情況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疫病流行會有所緩解;反之,則加劇。(2)戰爭:縱觀歷史,戰爭對疫病流行往往都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疫病的流行可直接發生在人口密集、精神緊張、衛生條件極差的征戰軍營中,極大地影響軍隊的戰斗力甚至戰爭的結局。(3)地理環境:一般情況下,干旱而寒冷的地區較少發生大規模疫病;濕潤而溫暖的地區,為多種病原菌、中間宿主、媒介生物提供了較好的生長環境。(4)交通條件:古代社會早期,因為交通不便,疫病流行地區往往比較局限。隨著交通的發展,流行地區也趨于廣泛;交通發達地區疫病流傳速度更快,感染人群更多。(5)自然災害:水澇、干旱、風災、蝗災、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往往可增加疫病流行的機會,比如繼之于災荒之后的疫病流行屢見不鮮。(6)落后的社會習俗:古代各種落后的社會習俗,如嘗便問疾、送葬及求神逐鬼使疫病流行中缺乏必要的隔離措施。水葬、淺埋、棄尸荒野等不正確的尸體處理造成了傳染源的擴散,促進了疫病的傳播。探究2 中國古代的中醫學材料一 《黃帝內經》……把人的身體看成一個整體,重視人體內部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奇經八脈以及氣血、津液的有機聯系。在對病源的診斷方面,它不僅注意身體內部機能的變化,還強調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反常現象對疾病的影響。它還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中所包含的合理內核,強調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互為根本、此消彼長關系,認為施治的終極目的就是達到陰陽關系的協調平衡。——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思考1:材料一體現出《黃帝內經》有何特點 特點:(1)注重整體治療,把人看成一個整體;(2)強調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3)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中的合理部分。材料二 作為一名醫生,李時珍非常注重藥物名實的考證。鑒于歷代本草雖屢經修訂,仍有不少錯誤,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經過多年尋訪,三易其稿,終于完成了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生姜是味常用藥,可歷代藥書都強調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處。李時珍便天天食之,結果“眼發熱”,后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食姜久,積熱患目疾,珍屢試有準。”——摘編自盧嘉錫總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等思考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李時珍從事藥物研究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本草綱目》的優點。(1)特點:①藥物研究與行醫相結合;②重視親身實踐;③具有精益求精的態度。(2)優點:①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②涉及多門學科(分類細致);③收集的藥物品種豐富(內容豐富);④圖文并茂。材料三 《本草綱目》成書于1578年,但已談到接種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應用的一些醫藥用品。歐洲學者普里高津在論及《本草綱目》等中國古代醫藥學著作時曾高度評價:“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體性和自然性,研究協調與協和。現代新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思考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以《本草綱目》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特點和地位。(1)特點:①注重解決實際問題;②注重整體性。(2)地位: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材料四 舊本玉石水土混同,諸蟲鱗介不別,或蟲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母也;次之以金石,從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李時珍《本草綱目》思考4:根據材料四概括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創新之處。創新之處:(1)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2)動植物都有從低至高的發展演變過程,體現了進化論的原理。思考5: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中國古代中醫學的特征。(1)歷史悠久,理論成熟。隨著《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的問世,中醫學開始形成相對系統的理論體系。(2)體系完整,內容豐富。中醫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醫學等多方面,還有中醫養生和中醫保健等內容。(3)整體觀念,辨證施治。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環境密切關聯,即天人合一,同時主張辨證施治,根據辨證結果確定治療方法。(4)典籍浩繁,數量眾多。自秦漢到明清,中醫典籍數不勝數、汗牛充棟,其中既有民間個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藥典。(5)成就巨大,影響深遠。中國古代中醫學取得的成果是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后來中國中醫走向世界,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和重視。探究3 科學看待中西方醫學得關系材料一 生理解剖,取樣分析,這是西醫的方法。辨證施治,陰陽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這是中醫的方法。西醫將人體視為可分解為許多部件的機器。每個部件可以拆開、修理、更換。中醫將人體視為一個彼此聯系、互相影響的整體,表里一體,虛實相通。西醫最得西方古典科學重具體、講實證的精神,中醫最得中國傳統文重整體、講聯系的神韻。——牛秋實《近代文化視野下中醫與西醫的比較研究》,載《中醫學報》2010年第2期材料二 應該學外國的近代的東西,學了以后來研究中國的東西。如果先學了西醫,先學了解剖學、藥物學等等,再來研究中醫、中藥,是可以快一點把中國的東西搞好的。……就醫學來說,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的規律,發展中國的新醫學。……要把外國的好東西都學到。比如學醫,細菌學、生物化學、解剖學、病理學,這些都要學。也要把中國的好東西都學到。——毛澤東《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1956年8月24日思考: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的不同特征,說明應。特征:(1)西方醫學,理論上重視取樣、實驗和實證;臨床治療上注重解剖學、生理學、疾病的局部定位與各種治療。(2)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上注重整體聯系,即追求環境與人的和諧統一,人體內部的相互影響;臨床上注重辨證施治、整體性調理與治療。(2)看待:中西醫的理論和診療存在巨大差異,二者關系或競爭或共存,不能一概而論。中醫藥是古代中國科技的瑰寶,我們要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實現其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推動其走向世界。我們應該遵循規律,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共同促進中國醫學科技的進步,服務于人民健康。板塊三 提綱挈領 升華認識設計意圖:總結是課堂教學整體優化的重要環節,它用時雖短,卻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總結,既可使一節課諸多的教學內容, 擴大視野、形成方法,構建起清晰完整、系統調理的認知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又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顯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從而誘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并獲得豐碩質佳的認識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通過學習、了解到人類的重大疫病以及醫學尤其是中醫藥的成就,疫病影響歷史,人類在抗爭過程中摸索醫學規律,積累經驗。中醫藥誕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對中國人的健康格外重要,在醫學史上獨具特色。板塊四 達標檢測,固本養能(略)板塊五 學習評價,培育素養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課是高二選擇性必修之教學內容之一,應達到學業質量水平1、2、3、4和學科核心素養水平1、2、3、4的程度。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材料、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通過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