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五單元第13課 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課標要求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學習目標1.了解陸海交通發展概況。2.分析、認識古今中外航空業的發展狀況。3.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4.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重點難點學習重點陸海交通的發展、航空的發展,主要是20世紀水陸空交通的發展變化。學習難點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突出交通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響。教學流程板塊一 激趣導新利用《港珠澳大橋》圖片結合課前提示語導入。板塊二 自主學習 夯實基礎(當堂自學,掌握必備知識,增強時空觀念,培養分析能力)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基于六方面的認識:一曰秉持學為中心,教為學服務的基本理念,“以學生深度學習為本,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本。”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最高原則在于促進學生發展。二曰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曰依循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課程改革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是教材編寫、教學開展、考試命題和教學評價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檢驗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優劣的基本依據;是國家對教學質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據教材,教材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學生學習的核心材料。五曰歷史基礎知識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認識,是培養學科關鍵能力的基礎。六曰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體現。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從高二學情出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實質就是自身能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共同作用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師需在充分考慮高中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等具體情況的前提下,通過提供學習材料等多種途徑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二是讓學生通讀本課文本,掌握基礎的知識,感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在時空框架下把握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原因與結果,建構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三是為后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奠定基礎,達成學業質量水平和核心素養水平。板塊二 互學探究 培育素養(依托材料,開展問題導學,培養史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探究1 現代的陸路交通材料一 高速公路是指“能適應年平均晝夜小客車交通量為25000輛以上,專供汽車分道高速行駛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適應120千米/小時或者更高的速度,要求路線順暢,縱坡平緩,路面有4個以上車道的寬度。中間設置分隔帶,采用瀝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級路面……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與其他線路采用立體交叉、行人跨線橋或地道通過。——《什么樣的公路才叫高速公路》思考1:通過材料一分析,高速公路應滿足的條件。條件:(1)專供汽車分道高速行駛;(2)設有中央分隔帶,往返交通完全隔開;(3)全線封閉,控制出入,只準汽車在規定的一些交叉口進出公路。材料二 我國不但擁有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并且在實際營運速度上我國的高鐵已經達到350千米/小時,尤其我國的磁懸浮列車已經超過了400千米/小時,超過了法國和日本兩大高鐵技術強國。現在我國的高鐵里程占全球近70%,比其他國家全部加一起的總和還要多。——摘編自《科技改變中國,我國高鐵技術的成就與未來!》思考2:根據材料二分析,我國高鐵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的高速鐵路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營運速度快,運營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思考3:結合所學,歸納現代陸路交通的發展特征。(1)鐵路運輸特征①運輸速度快。尤其是現代高速鐵路興起以后,列車運行速度至少250千米/小時以上,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②運輸能力強。在運輸工業原料、農用物資、大宗商品等貨物方面,優勢突出。③運輸費用低。鐵路運費低廉,長途優勢顯著,和公路、航空相比具有先天的優越性。④受天氣影響小。鐵路運輸幾乎不受天氣影響。⑤鐵路占地少。鐵路修筑占地較少,能源消耗不大,對環境污染少,具有很強的規劃性。(2)公路運輸特征①機動靈活性。公路運輸適用性和靈活性很強,運輸方便快捷,可以實現門對門的運輸。②一定的開放性。在公路運輸中,任何企業、個人都可以利用相應的運輸工具通過公路來運送貨物,具有一定開放性。③初期投資少。公路運輸初期投資小,見效快,資金回收周期短,當然高速公路投資大,需要較長的時間。④運輸工具小。公路運輸主要依靠各類車輛,單位運量不大,單位能耗高,運費較高,對環境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探究2 20世紀以來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的新趨勢及主要原因。材料 T型車的主要特點是設計簡潔、價格低廉、耗油量小、發動機設計簡單、底盤離地高、更能適應當時的路況,從1908年到1931年,T型車共銷出15 456 868輛,成為真正的大眾消費品。但在1931年,通用汽車的市場占有率超過福特,并保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優勢。通用之所以取得決定性勝利,最為重要的是同時推出適應于不同社會階層的多檔產品,并頻繁更新自己的技術。通用汽車不惜投入巨資成立了汽車技術中心,當通用汽車的新車已經采用自動啟動器、四輪水壓剎車、水泵冷卻等系統時,福特公司仍連工程實驗室都沒有。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汽車市場上的需求也在改變。人們關注的是汽車更能體現的人本關懷,比如更注重婦女開車的安全性、全家出行能否更舒適等。因此,更加靈敏的制動、座椅的舒適度、車內空間以及更好的空調效果受到青睞。受石油價格猛漲的影響,人們還關注汽車與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追求節約能源。1983年,克萊斯勒率先開發成功面包車,并引發了整個美國汽車業的一次創新浪潮。……技術創新的技術特質,總要反映出、適應于市場和消費的需求特質。——摘編自曹東溟、關士續《美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史上的三個案例》思考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20世紀以來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的新趨勢。新趨勢:(1)交通工具多樣化,平面交通發展到立體交通;(2)追求“高速度”,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發展已成大勢所趨;(3)發達國家的交通技術發展曾一度居于領先地位;(4)科技化、環保化、智能化的趨向增強,汽車、船舶和飛機的制造,道路工程的實施,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服務于人的需求的設計也越來越多。思考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世界現代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交通技術向智能化方向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世界聯系日益增強的需求也是推動交通發展的重要因素。探究3 現代交通運輸與民眾生活材料一 一些閉塞的地區因鐵路而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因鐵路而面目一新。鐵路在暢通經濟、帶動繁榮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摘編自周積明《最初的紀元: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思考1:依據材料一歸納鐵路發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影響:(1)促進經濟發展、信息流通、知識傳播;(2)有助于打破傳統,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材料二 首都機場于1958年投入使用……1978年改革開放后,首都機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1978年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僅為103萬人次,2018年達到1億人次,年均增長達12.1%……首都機場還連續9年位列世界第二繁忙機場,并在國際機場協會服務質量評比中連續10年獲獎。——摘自《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年吞吐量突破一億人次》思考2:根據材料二概括首都國際機場的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發展原因。(1)趨勢:迅猛發展、年旅客吞吐量巨大,服務優良。(2)原因: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②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密切交流;③人民群眾更加快捷舒適的出行需求等。材料三思考3:結合所學歸納現代交通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影響。(1)現代交通的變遷使人員的流動和物流時間得以大幅度縮短,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生活效率。(2)現代各種交通網絡的配合使用,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成了“地球村”。(3)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為人們生活提供了便利,人們的生活發生重大變化,對時間的精準度和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4)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變遷,能促進國家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同時對國防事業、公益事業,以及對外貿易有著重要作用。思考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代交通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1)積極作用①科技:促進了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②經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地跨地區調度經濟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效益,促進各地經濟交流和發展。③人流:加快了人口流動,加速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各地區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④信息:促進信息的傳播,開闊人們的視野。⑤生活:能夠極大地豐富各地群眾的物質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消極影響①交通擁堵、航班延誤等突發性交通事故可能造成經濟損失、時間浪費和人員傷亡。②可能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或對人文環境造成傷害。板塊三 提綱挈領 升華認識設計意圖:總結是課堂教學整體優化的重要環節,它用時雖短,卻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總結,既可使一節課諸多的教學內容, 擴大視野、形成方法,構建起清晰完整、系統調理的認知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又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顯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從而誘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并獲得豐碩質佳的認識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通過梳理“陸海交通的發展”(傳統)“航空的發展”(新產物)分析交通運輸新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板塊四 達標檢測,固本養能(略)板塊五 學習評價,培育素養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課是高二選擇性必修之教學內容之一,應達到學業質量水平1、2、3、4和學科核心素養水平1、2、3、4的程度。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材料、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通過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陸海交通發展到新高度航空運輸的出現和發展縮短人流、物流的時間 快捷聯系改變城市內的功能分區 城市發展大眾旅游新潮流的出現 行業勃興影響個人的生活及觀念 利弊共存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交通運輸新變化社會生活新面貌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