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四單元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課標要求概述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學習目標1.知道東西方社會的城市化演進過程,認知居住條件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完善過程。2.了解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改善及問題。3.理解東西方社會城市化進程的不同特點、存在的問題。4.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重點難點學習重點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和問題。學習難點城市化的成因及影響。教學流程板塊一 激趣導新引導學生觀看《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視頻導入。板塊二 自主學習 夯實基礎(當堂自學,掌握必備知識,增強時空觀念,培養分析能力)1.根據教科書P.61-64梳理,完成《同步解析與測評·自主學習》填空。2.梳理出時空隧道。板塊三 互學探究 培育素養(依托材料,開展問題導學,培養史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探究1 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材料一 1800年,英國倫敦的人口達到了100萬,還有其他6個城市的人口在5萬和10萬之間。50年之后,倫敦的人口飆升到了236萬,有9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萬,另外有18個城市的人口在5萬和10萬之間。到1851年,英國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或者城鎮中。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這一時期英國倫敦和其他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原因:(1)工業革命的進行,大量人口進入城市;(2)科技和醫學知識的進步,延長了人的壽命;(3)城市生活的便利化。材料二 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英國和其他任何國家一樣,城市很小,只有很少而且簡單的工業,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農業人口。現在它和其他任何國家都不一樣了:有居民達250萬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廠城市,有向全世界供給產品而且幾乎全部都是用極復雜的機器生產的工業,有勤勞智慧的稠密的人口,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從事工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思考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影響英國城市化的因素。因素:(1)圈地運動的推行;(2)工業革命的開展;(3)經濟結構的變動;(4)生活觀念的改變;(5)城市生活的吸引。材料三 表1:近代中國城市化率基本情況(部分)年份 總人口(萬人) 城市人口(萬人) 城市化率(%)1820 37377 2350 6.31840 41281 2668 6.51893 33677 2668 7.91920 44377 4700 10.61936 46136 5263 11.41949 54167 5765 10.61960 66207 13075.88 19.751992 117171 32374.35 27.632000 126743 45906.31 36.222011 134735 69078.63 51.27思考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歷程。歷程:(1)鴉片戰爭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 (2)新中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新階段; (3)1978年后,城市化進程加快; (4)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材料四 中國城市告別傳統城市形態走向近代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中國的城市近代化發軔于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批有別于傳統封建市鎮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這些通商城市以貿易為中介,并通過強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技術、城市建設與管理、文化樣式及價值觀念移植嫁接到傳統城市之中,從而使這些城市走出鄉村社會及文化的包圍而開始了艱難的近代之旅。——涂文學《中國近代城市化與城市近代化論略》思考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點及成因。(1)特點:①起步晚,發展緩慢;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③空間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和平津等地。(2)成因:①列強侵略下工業文明對中國的沖擊;②近代工業的興起、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推動;③通商口岸的開放;④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商品經濟活躍。材料五 表2:中國城市化水平變化表年份 城鎮人口(萬人) 城市化率(%) 新建城市(個) 新建城鎮(個)1979 18495 18.96 216 23611986 26366 24.52 347 107181995 35174 29.04 540 17532——摘編自葉劍平等《中國城鎮化發展戰略》思考5:根據材料五概括這一時期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背景。(1)特點:①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②城鎮發展速度(規模)比城市發展速度(規模)更顯著。(2)背景: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使城鎮迅速發展;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為城市發展帶來活力;③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思考6:試分析城市化的積極影響。(1)人口轉移。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余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2)產業調整。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3)工業發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4)科技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并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思考7:概述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1)工業革命期間機器生產和工廠制度的興起,推動了原有城市規模的擴大和新工業城市的不斷興起。(2)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使鄉村勞動力出現大量剩余,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涌入城市,推動了城市化進程。(3)工業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條件和配套措施,工廠必然向綜合條件優越的地區集中或轉移,很多地方因為工業產能聚集而成為城市。(4)工業的迅速發展,要求使用統一的公共基礎設施,以節省土地、節約投資、降低費用、提高效益,從而推動城市規模和綜合功能的不斷擴大。(5)機器大生產講究規模效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產品的系列化、層次化,主導產業會帶動關聯產業發展,促使產業不斷集中,形成新的工業城市。探究2 城市化建設及存在的問題材料一 19世紀中期英國煤的消耗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工業城市煤煙滾滾,煙霧彌漫。大批工人進入工廠工作,很多棉紡織廠內混合著令人窒息的熱蒸汽和煤氣毒臭,還有大量飛絮塵埃。一般工人的住房條件更差,又污穢又缺少家具。這一時期歐洲各城市出現了資產階級居住區和工人居住區的區別,簡 稱為“豪華的西區和貧困的東區”。——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等思考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中期的歐洲出現了哪些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1)城市污染嚴重;(2)工人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差;(3)貧富差距很大。材料二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固然是開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得到空前的變革和發展。……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動了城市化。英國城市人口飛速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英國城市環境的惡化……(這個)“自由國度”的環境觀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階層……不顧城市環境和大眾的生存,盲目放肆地開發,貪婪地消耗著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和人們寶貴的生命。——摘編自湯艷梅《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環境觀念及其影響》思考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紀英國城市化問題產生的原因。原因:(1)城市人口增長迅猛;(2)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帶來的環境污染;(3)環保觀念缺乏;(4)資產階級盲目開發,破壞環境。材料三 (英國)政府陸續頒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衛生法》《放射性物質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在節能環保方面表現出色的企業和政府機構還會被授予綠色獎章。——摘編自《三個“霧都”如何走出“霾伏”?》思考3:根據材料三,指出英國政府為解決城市化問題而采取的舉措及原因。(1)舉措:①依法治污;②調整能源結構;③培養環保意識;④加強政府監管;⑤注重公共設施的建設。(2)原因:①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②工業革命的推動;③進步社會思潮的影響等。材料四 19世紀以來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長,城市規模和數量急劇擴大,產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間問題。為了緩解日益嚴重的人與環境、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等矛盾,20世紀初以來,英美等國著重從美觀、舒適、衛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摘編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間的歷史演變》思考4:根據材料四,說明近代以來歐美國家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發展的原因。原因:(1)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2)兩次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的推動。思考5:簡述城市化進程及其存在的問題。(1)含義:城市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2)表現①人口由農村地區遷往城市地區,大量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提高。②城市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的經濟力量和作用逐步加強,城市地位和影響越來越重要。③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城市化,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居住條件日漸改善和提高,為人們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3)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伴隨著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貧富矛盾、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板塊四 提綱挈領 升華認識設計意圖:總結是課堂教學整體優化的重要環節,它用時雖短,卻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總結,既可使一節課諸多的教學內容, 擴大視野、形成方法,構建起清晰完整、系統調理的認知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又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顯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從而誘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并獲得豐碩質佳的認識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學生理清了“城市化的演進”“居住條件的改善”“基礎設施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四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第一子目從整體上概述城市化的演進;第二、三子目展現了城市化的表現以及對人們生活的積極作用;第四子目綜述了城市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認識城市在歷史發展中作用,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觀念。板塊五 達標檢測,固本養能(《同步解析與測評》課時練及課后評價——略)板塊六 學習評價,培育素養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課是高二選擇性必修之教學內容之一,應達到學業質量水平1、2、3、4和學科核心素養水平1、2、3、4的程度。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材料、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通過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