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單元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課標要求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等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學習目標1.知道機器大生產和工廠制度,理解二者對人類勞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響。2.知道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3.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重點難點學習重點認識近代以來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的出現。學習難點充分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的革命性意義。教學流程板塊一 激趣導新利用“用來鍛造大型鍛件的蒸汽錘”圖片結合課前提示語導入。板塊二 自主學習 夯實基礎(當堂自學,掌握必備知識,增強時空觀念,培養分析能力)板塊三 互學探究 培育素養(依托材料,開展問題導學,培養史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探究1 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材料一 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上半葉的幾十年間,是近代工廠制的興起時期。1786年,曼斯菲爾德的奧德諾與庫伯聯合工廠建廠時總資產4200鎊,固定資本3789鎊;1789年總資產5421鎊,固定資本3916鎊。阿克萊特的克羅姆福德紡紗廠,1771年建廠時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達到727人。在韋奇伍德埃特魯利亞制陶廠中,整個工廠分為若干個車間,如拌土車間、制胚車間、上釉車間、燒窯車間、上彩車間等,每個車間的工人只負責所指定的一道生產工序。18世紀下半葉,韋奇伍德在其制陶廠中首創了原始的計時系統,即用打鈴來召集工人。19世紀初一家工廠規定:“任何人如非確有必要而擅離崗位,或在工作時間與工友交談,次將處以一便士罰款。”——摘編自劉金源(論近代英國工廠制的興起》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解釋工廠制度,歸納工廠制度的特點、作用及影響。(1)概念:工廠是獨立于家庭生產之外的,確立了近代生產原則、有組織地將生產資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進行大規模生產的勞動場所。工廠制度是資產的運營或經營活動主要以工廠為基本單位的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制度或組織形式,它建立在細致的勞動分工和使用機器的基礎之上,是大規模集中生產的生產組織。(2)特點:①時間:倒班制,保證機器晝夜運行;②管理:嚴格的規章制度,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迫使工人服從管理;③生產:生產流水線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以保證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④原料: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3)作用:①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②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效率、挖掘工人潛質,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③婦女走出家庭加入社會生產,社會地位提高。(4)影響:①經濟: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②政治:促進家庭領域與社會生產領域分化,婦女走出家庭加入社會生產,逐漸提高其社會地位;③文化:大量雇傭童工,一定程度阻礙近代基礎教育的發展;④社會:導致人的異化。材料二 新生的工業能夠這樣成長起來,只是因為它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了作坊,從而把中等階級中的勞動分子變成工人無產者,把從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廠主。——[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思考2:結合材料二說明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并用史實加以論證。(1)核心內容:用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作坊。(2)史實:蒸汽機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材料三 1768年理查德·阿克萊特發明機械紡紗機,次年獲得專利……采用水力驅動,又叫水力紡紗機……1771年阿克萊特與人合作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羅姆福特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此后一發而不可收,相繼在德比郡、蘭開夏郡、諾丁漢郡、蘇格蘭開設紗廠和織布廠。思考3:根據材料三,從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方面,指出阿克萊特的歷史貢獻。貢獻:(1)發明水力紡紗機;(2)創立近代工廠制度。思考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機器大生產的特征及影響。(1)特征①建立在一定的科技基礎之上,而且進一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②生產資料集中使用,合理分配,分工合作,體現了社會化生產的特性。③大量雇傭工人集中勞動,固定工作場所,徹底改變了手工工場的零散狀態。④采用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生產效率得以極大提高。⑤實行嚴格的規章管理制度,市場意識強烈。(2)影響①改變了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了生產力水平。②改變了組織和協作的關系,原先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表現為機器大生產下人與機器之間的協作,提高了勞動社會化的程度。③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降低了商品的價格,商品銷售量大幅度提高,資本家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④婦女也加人工人的行列,隨著勞動時間的延長和勞動強度的加大,工人的境遇相對惡化。探究2 工廠制度與城市化的發展材料一 往織布大行(指工廠)遍覽。樓五重,上下數百間。工匠計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始開。由彈而紡,而織,而染,皆用火輪法。……棉花分三路,原來泥沙攙雜,彈六七過,則白如雪,柔于綿矣。又以輪紡,由粗卷而為細絲。凡七八過,皆用小輪數百紡之。頃刻成軸,細于發矣。染處則在下層,各色俱備。入浸少時,即鮮明成色。織機萬張,刻不停梭。——斌椿《乘槎筆記》思考1:材料一所述的織布大行具有什么特征 特征:工廠規模龐大,工人數量眾多,男女混雜,工序繁多。材料二思考2: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漢陽鐵廠與永利堿廠的異同點。(1)同:①都采用機器生產;②都引進了先進技術,培養了科技人才;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④都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轉型等。(2)異:①漢陽鐵廠是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其目的是“求富”,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②天津永利堿廠是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民族工業,其目的是實業救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思考3: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近代中西方企業的異同點。(1)相同點:都出現采用工廠制度和機器生產的近代化企業,推動經濟近代化。(2)不同點:①西方:是資本主義生產力自然發展的結果,率先采用工廠制度,使用機器生產,并把這一先進生產方式通過殖民擴張、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形式傳播到世界各地,客觀上推動了世界近代化。②中國:中國近代企業是西方工業文明刺激的結果,并非經濟發展的結果。民族企業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下,步履維艱,擔負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帶有救亡圖存的鮮明特色。材料三思考4:材料三反映了英國就業人口比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 (1)變化:農業就業人口比重減少,工業就業人口比重增加。(2)原因:①很多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工廠做工;②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吸引了大量就業人口。(3)實質:①工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②城市化進程加快。思考5:簡述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1)伴隨著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不斷涌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2)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新型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不斷出現,給人們的出行帶來巨大便利。(3)促進了鄉村的改變,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農村和城市逐漸連為一體。(4)時間觀念空前強化,勤奮守時代替了以往懶散拖拉的作風,生活節奏加快。(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產生。(6)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工人運動開始興起。板塊四 提綱挈領 升華認識設計意圖:總結是課堂教學整體優化的重要環節,它用時雖短,卻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總結,既可使一節課諸多的教學內容, 擴大視野、形成方法,構建起清晰完整、系統調理的認知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又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顯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從而誘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并獲得豐碩質佳的認識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學生理清了“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因生產方式的變化:大機器生產是生產力的變化、工廠制度是組織形式(勞作方式)的變化,導致社會生活變化;理解生產方式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板塊五 達標檢測,固本養能(《同步解析與測評》課時練及課后評價——略)板塊六 學習評價,培育素養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課是高二選擇性必修之教學內容之一,應達到學業質量水平1、2、3、4和學科核心素養水平1、2、3、4的程度。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材料、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通過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英國就業人口比重變化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