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經濟:是對社會物質的管理,人們的經濟活動包括人類社會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社會生活:廣義上包括整個社會物質(包含物質的生產和消費)和精神(如文娛、社交、學習、信仰等)的活動;狹義的是人們物質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勞作與經濟生活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食物生產的發展為人口增長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課標要求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學習目標1.識記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狀況。2.了解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3.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認識地理環境的多樣性。4.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重點難點學習重點農業革命的意義;古代不同地區食物生產的特點。學習難點農業革命的原因與影響。教學流程板塊一 激趣導新利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莖葉”圖片結合課前提示語導入。板塊二 自主學習 夯實基礎(當堂自學,掌握必備知識,增強時空觀念,培養分析能力)板塊三 互學探究 培育素養(依托材料,開展問題導學,培養史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探究1 從食物采集向食物生產的轉變材料一 舊石器時代的人們與周圍的世界聯系緊密,他們開始知道,哪些動物可以獵殺,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們采集各種野生堅果、漿果、水果、顆粒植物和綠色植物,各地的人們還都獵殺、食用各種動物,包括野牛、野馬和馴鹿等,在沿海地區,魚是一個豐富的食物來源。——[美]杰克遜·斯皮爾福格爾《世界歷史》思考1:根據材料一指出,舊石器時代食物的來源是什么 主要食物有哪些 (1)來源:采集和狩獵。(2)主要食物:①野生堅果、漿果、水果、顆粒植物和綠色植物等植物;②野牛、野馬、馴鹿和魚等動物。材料二 隨著歲月的流逝,人類的祖先逐漸認識到哪些動植物好吃,哪些不好吃,哪些不能吃;并且逐漸了解到在什么季節、什么地點可以采集到什么植物或捕捉到什么動物。這種認識使他們在采集和漁獵活動中,逐漸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和計劃性,增加了采集和漁獵的數量,也積累了對動植物生長、繁殖過程及其與自然條件之間相互關系的認識,為農耕和畜牧的出現準備了條件。采集和漁獵數量的增加為人口的增加準備了必要的條件。隨著人類數量的增加、勞動的分工和知識的積累,人類活動的范圍逐漸擴大,勞動生產力也逐漸提高。在超出自然界再生速度以后又使得人類祖先面臨食物不足的生存危機。第四紀冰川期的氣候變化導致大量動植物的死亡和變異,更加重了這一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祖先必須尋找新的生存手段,原始農業隨之產生。——摘編自翟虎渠主編:《農業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三思考2:根據材料二、三,歸納農業產生的條件。條件:(1)采集和狩獵活動提高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2)人口增加,天然食物供不應求;(3)自然環境變化,出現適合植物栽培的區域。材料四 到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與糧食的儲備,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而穩定的社會生活,則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思考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四所述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狀況:(1)農耕聚落有了很大發展;(2)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3)糧食得以儲備;(4)社會尚未出現貧富分化。思考4:結合所學知識,用列表法概括食物采集者和食物生產者的區別。項 目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產者所處時代 舊石器(打制)時代,以食物采集為主 新石器(磨制)時代,以食物生產為主自然分工 男子負責狩獵,提供肉食;女子負責采集植物果實和莖葉 男子耕種,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婦女從事采集和家庭副業男女地位 男子獲取食物的來源不穩定,地位較低;女性不但生育和撫養后代,還負責采集食物,地位較高 隨著私有制、階級、國家的出現,男性地位逐漸提高;女性逐漸退居從屬地位社會關系 人與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個人屬于集體,隨之而來的是發展的停滯 伴隨生產力發展,產品有了剩余,出現了貧富分化,私有制和階級、國家先后產生思考5:與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產者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1)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從攫取經濟轉變為生產經濟,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變為利用、改造自然;(2)食物結構的變化:開始食用自己生產的糧食和飼養的動物,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3)生產方式的變化:從流動的采集狩獵變為相對固定的農業生產;(4)經濟形態的變化:新的經濟門類逐漸產生,出現了畜牧業、手工業、商業;(5)社會組織的變化: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6)精神生活的變化:為一部分人從事原始的文學藝術、宗教活動等提供了物質基礎。探究2 農業生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材料一 新王國時期,古埃及發明了一種叫“沙杜夫”的提水灌溉裝置,它在較高處立起一個支架,支架上橫起一條長桿,長桿的一端綁有重物,另一端掛著水桶,利用杠桿原理汲取低地渠道中的水。這種工具能夠將處于低洼之處的水抽引到高處灌溉,極大地提高了灌溉技術水平,也使適宜耕種的土地得到較大增加。自“沙杜夫”發明之后,高低處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擴大了耕地面積和耕地灌溉面積,從而促進了埃及農業文明的進步。——李怡凈:《尼羅河灌溉工程與古埃及的國家治理——兼論古埃及文明的形成與社會形態》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尼羅河對古埃及農業文明的影響。尼羅河→灌溉技術→擴大耕地面積→集權政府。材料二 公元前2600—前2100年間,因水利工程建設需要尼羅河流域不同區域之間的協同配合,埃及法老曾經組織民眾長期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在這一時期的埃及金字塔文當中也常出現“水渠”一詞。中王國時期,恢復和發展了曾經在古王國末期和第一中間期被破壞的水利灌溉系統,并修建了大 規模的排灌渠道。——李怡凈《尼羅河灌溉工程與古埃及的國家治理——兼論古埃及文明的形成與社會形態》思考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埃及法老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目的:保障農業生產,旱澇保收,維護奴隸主統治。材料三 殖民地用船把以谷物為主的各種原材料運到人口過剩的希臘本土,作為回報,得到酒、橄欖油和諸如布和陶器之類的制成品。這種貿易使希臘本國的經濟急速發展。希臘的土壤較適于經營橄欖園和葡萄園,而不適于做麥田,所以,既然小麥可以進口,多巖石的山也就可以用來種植葡萄樹和橄欖樹,故土地的開墾面積大大增加了。——[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思考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希臘農業與古埃及、古中國農業的不同,分析其對古希臘文明發展的影響。(1)不同:由于特殊的氣候和自然地理環境,希臘形成了自己的商業性農業特色,進口糧食作物,出口經濟作物。(2)影響:在促進希臘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影響了希臘的政治文明。材料四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漢書·食貨志》思考4:材料四主張國家推行什么政策 這一政策在當時有何影響 (1)政策:重農抑商。(2)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但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思考5:歸納食物生產對不同地區社會生活的影響。(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①促進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發展。②推動了水利工程的興建,為農業發展提供了保障。③明確了土地占有歸屬關系,土地歸王室、各級貴族和神廟所有。④形成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2)中國①形成南北兩大農業種植區域.即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②推動農業耕作方式的不斷發展.由石器鋤耕發展為鐵犁牛耕。③推動國家經濟政策變化,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④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促使勞動者努力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3)希臘地區①種植大麥和小麥,實行谷物和蔬菜輪作,建果園并加工產品。②土地由城邦公民占有,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奴隸。(4)美洲地區①種植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馴化了駱馬、羊駝和火雞。②土地分為貴族私有和個體家庭份地兩大部分。總之,食物的生產推動了定居生活的出現和人口的大范圍增長,男子逐漸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和國家產生。板塊四 提綱挈領 升華認識設計意圖:總結是課堂教學整體優化的重要環節,它用時雖短,卻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總結,既可使一節課諸多的教學內容, 擴大視野、形成方法,構建起清晰完整、系統調理的認知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又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顯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從而誘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并獲得豐碩質佳的認識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變化,理解農業對人類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認識食物生產的出現對人類社會各方面的影響;通過探討食物生產對人類文明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認識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板塊五 達標檢測,固本養能(《同步解析與測評》課時練及課后評價——略)板塊六 學習評價,培育素養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課是高二選擇性必修之教學內容之一,應達到學業質量水平1、2、3、4和學科核心素養水平1、2、3、4的程度。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材料、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通過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