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抗日救亡運動一二·九保全中國領土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黨支部:一二·九事件背景12·9 Event background01目錄—CONTENTS—一二·九事件過程一二·九事件成果一二·九運動意義12·9 Event process12·9 Event outcome12·9 Sports meaning030402一二·九事件背景12·9 Event background01一二·九事件背景01事件背景九一八事變之后“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他們在東北地區推行殖民地化統治的同時,利用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主義,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日本當局操控“華北特殊化”、“華北五省自治”,逼迫國民政府與中國國民黨不斷退讓,簽訂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秦土協定,從華北撤出黨、政、軍、憲、特力量,成立以宋哲元為首的推行“華北高度自治”的冀察政務委員會,華北局勢岌岌可危。在這種局勢下,北平的知識分子和知識青年走上街頭,抗議國民政府不對日本進行反擊,請愿要求國民黨放棄其“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中共北平臨時市委的彭濤成功透過潛伏在燕大、清華和東北大學的地下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及他們所設立的學生組織,鼓動學生的愛國熱忱,在國內制造盡快與日本開戰的輿論。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當天,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大四女生陸璀(21歲)進行抗日演講一二·九事件背景011935年12月6日,北平學聯召開代表會,通過并發表了《北平市學生聯合會成立宣言》。隨即,平津15所大中學校聯合發出通電,反對“防共自治”,要求政府討伐漢奸殷汝耕,動員全國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就在這天,傳來了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將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廣大同學和各界進步人士極為震驚。12月7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北平學聯決定于9日舉行學生大請愿,反對“華北自治”。8日,彭濤、姚依林、郭明秋、黃敬、孫敬文等人開會研究,決定由黃敬任游行隊伍總指揮,姚依林、郭明秋進行隊外指揮。黃敬同志扶著電車向群眾講話下為宋黎同志事件背景“冀察政務委員會”一二·九事件過程12·9 Event process02一二·九事件過程02事件過程走上街頭1935年12月9日凌晨,廣大愛國學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校學生舉著大旗和標語,分別朝著新華門進發。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近千名愛國學生離城較遠,到達西直門時,城門已被軍警關閉,請愿隊伍無法進城。兩校學生就在西直門一帶召開群眾大會,向附近居民和守城軍警進行抗日宣傳。1935.12.09 凌晨上午10點半,新華門前匯集了中國大學、北平師范大學、東北大學等十多所學校1000多人的請愿隊伍。推選董毓華、宋黎和于剛等12人為代表,要求面見何應欽,并提出反對華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停止內戰、立即釋放被捕學生等6項要求。上午11時,何應欽的秘書侯成出來與學生會面,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為國民黨對日妥協對內反共政策百般狡辯。學生代表未見到何應欽當游行隊伍行至西單牌樓平津衛戍司令部附近時,遇到軍警的阻攔和襲擊。同學們不畏強暴,高呼抗日救國口號,繼續前進,隊伍經西四、護國寺、地安門、沙灘抵達王府井大街時,已擴大到四五千人。王府井大街南口布滿了軍警,揮舞皮鞭、木棍,抽打手無寸鐵的愛國學生。同學們與軍警展開了搏斗,當場有數十人被捕。在國民黨當局的鎮壓下,游行示威隊伍被沖散了。國民黨當局鎮壓一二·九事件過程02事件過程救亡怒潮“一二·九”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很快傳遍了國內外。中共北平市臨時工委、北平市學聯及時總結,對下一步行動進行部署。12月11日,全市各大中學校學生聯合起來罷課。國民黨當局對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極為恐慌,下令嚴禁學生的愛國行為,還派軍警封鎖一些重點學校。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獲知國民黨當局不顧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決定在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決定在這一天舉行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12月16日凌晨,1萬余名北平愛國學生陸續走上街頭,一場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大示威爆發了。示威游行隊伍共分為4個大隊,分別由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率領從不同方向前進。上午11時許,北平愛國學生和廣大工人、農民、市民3萬余人在天橋召開市民大會。會場旗幟飄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賣國賊!”“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口號聲此起彼伏,響徹天空。市民大會結束后,1萬多名愛國學生整隊向前門方向行進。學生們手挽著手,不斷高呼抗日救國口號,向街道兩旁的市民和行人散發傳單。市民們熱情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有的送來開水和食物,有的自動加入了游行隊伍。在“一二·一六”大示威中,全市學生共有22人被捕,300余人受傷。北平愛國學生游行隊伍一二·九事件過程02事件過程聲援北平北平學生的愛國斗爭,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賣國行徑,得到了各界愛國人士的支持響應,促進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12月18日全天,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大學的校長,聯名要求釋放被捕學生。同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向全國工人緊急呼吁援助學生救國運動,各地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支持學生斗爭。20日,共青團中央發表宣言,號召青年學生深入到工農群眾中擴大抗日救國運動。各地社團組織紛紛發表通電和宣言,聲援北平學生愛國運動。宋慶齡、魯迅、馬相伯、沈鈞儒、王造時、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李公樸、史良等愛國知名人士紛紛表示支持。在北平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學生群起響應。一時間,在黃河兩岸,大江南北,到處響徹抗日救亡的號角。兩次游行示威之后,在黨的領導下,北平學聯成立了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工廠農村,發動各地工農士兵群眾開展反日反蔣斗爭,也使愛國學生們得到了鍛煉和教育。1936年,南下擴大宣傳團在北平召開團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鋒隊(后改名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這是黨領導成立的先進青年組織。它的誕生和發展,大大推動了“一二·九”運動的深入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由北平愛國學生首倡,迅速席卷全國的“一二·九”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宋慶齡魯迅主要人物一二·九事件成果12·9 Event outcome03一二·九事件成果03事件成果爭取抗日大會通過了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收復東北失地,爭取抗日和愛國自由等8個決議案。會后,游行隊伍奔向“冀察政務委員會”預定成立的地點——東交民巷口的外交大樓舉行總示威。在宣武門,愛國學生遭到上千名軍警的血腥鎮壓,有二三十人被捕,近400人受傷。事件成果全國響應一二·九運動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杭州、西安、開封、濟南、太原、長沙、桂林、重慶等城市的愛國學生舉行請愿集會、示威游行,或發表宣言、通電,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陜甘蘇區學生聯合會也發出響應的通電,蘇區各界民眾集會聲援全國各地學生的抗日救國運動。事件成果工人階級12月1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為援助北平學生救國運動告工友書》,號召全國各業、各廠的男女工友起來召集群眾會議,發表宣言和通電,抗議漢奸賣國賊出賣華北與屠殺、逮捕愛國學生。21日,上海市總工會通電聲援北平學生,呼吁全國同胞一致興起,集合民族整個的力量,反對任何偽組織之存在,以維護主權而保國土。廣州鐵路工人、上海郵務、鐵路工人舉行集會,發通電,要求對日宣戰。事件成果海外聲援魯迅、宋慶齡等愛國知名人士贊揚愛國學生的英勇奮斗精神,捐款支持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海外華僑也以各種方式支援愛國學生。一二·九運動廣泛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新高潮。一二·九運動意義12·9 Sports meaning04一二·九運動意義04“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干部”“一二九運動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紀念。在一二九運動以后,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后,中國反帝國主義的事情就好辦多了。”毛澤東指出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發生的,黨給學生運動指明了方向。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并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成立,把原來比較分散的愛國民眾運動匯合成一股更為壯觀的洪流,推動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持續向縱深發展。一二·九愛國運動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01.給學生運動指明方向02.促進中國人民覺醒03.促進國內和平和抗日抗日救亡運動一二·九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緬懷先烈、砥礪奮進黨支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