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第 1 課時)備課人 使用時間教材分析 本課概述了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內容及意義,尤其是“萬隆精神”以及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進程及意義,古巴革命和巴拿馬收回運河區主權的斗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萬隆會議及萬隆精神;知道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知道拉丁美洲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通過搜集和閱讀有關亞非拉國家獨立和維權斗爭史實資料,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圖書資料以及網上搜尋、獲取有關亞非拉國家獨立與發展的資料;通過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展史的回顧,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比較歷史事件、概括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標志著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當今世界,贏得獨立的亞非拉國家要進一步掃除殖民主義的殘余,為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繼續努力。教學重點 萬隆會議和“非洲年”。教學難點 萬隆精神和拉美國家維權斗爭。教學策略 情景導入法、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合作討論法。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教學過程 個案修訂【新課導入】2016年4月19日下午,在古巴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會議上,年近90的卡斯特羅發表了《我終將離去,但理想不朽》的演說。“我即將年滿90歲。我從未想過會有這一天,這不是努力的成果,而是一種幸運。每個人都會有大限來臨的一天,不過古巴共產主義的思想將永遠留存。我們必須告訴拉丁美洲和全世界的兄弟們,古巴人民必將取得勝利。”歷史上,“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推行哪一政策的體現?卡斯特羅為古巴革命作出了什么貢獻?卡斯特羅最后演說傳遞了什么思想理念?今天我們走進第19課了解這段歷史。【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萬隆會議1.教師提問:我們以前學習過萬隆會議,今天,我們在二戰后的國際大背景下再次審視萬隆會議。請結合ppt上的三則材料和教材內容找出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學生回答:(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席卷全球。(2)殖民帝國紛紛瓦解,越來越多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取得獨立。這些新獨立的國家都面臨鞏固獨立、發展經濟的共同問題。(3)新獨立的國家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2.教師提問: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 學生回答: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3.材料展示:1955年4月,有共同歷史遭遇的亞非29個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會議,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面對著帝國主義對會議的破壞陰謀以及與會國間矛盾分歧錯綜復雜的情況,周恩來總理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呼吁各國撇開分歧,為反對殖民主義的共同利益而加強團結合作,推動會議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教師提問:亞非29個國家的共同歷史遭遇是什么 根據材料指出,亞非國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有哪些 根據材料指出,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背景是什么 這一方針的提出有何重大作用 學生回答:(1)遭遇:都曾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或都曾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2)問題: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3)作用:推動會議取得圓滿的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4.教師提問:萬隆會議體現出怎樣的精神 萬隆會議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影響:萬隆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目標導學二:“非洲年”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文材料,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并回答以下問題。(1)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哪個地區展開 (2)埃及爆發了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哪國扶持的封建王朝 次年建立了什么國家 (3)推翻法國殖民者是哪國的民族解放戰爭 (4)1960年為什么被稱為“非洲年” (5)非洲最后一個獨立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1)北非。(2)英國。埃及共和國。(3)阿爾及利亞。(4)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因此被稱為“非洲年”。(5)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意義: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教師指導學生整理非洲獨立運動發展的概況,小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年份情況20世紀50年代首先在北非展開1960年“非洲年”20世紀70-80年代深入發展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殖民體系最終崩潰教師播放蘇伊士運河戰略地位的視頻資料,請學生介紹蘇伊士運河的情況(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橫穿埃及境內,是一條具有戰略意義的東西方海運航道。為了控制這一通道,英國在運河地區駐有大量軍隊。埃及新政權建立后,堅決要求收回運河,最終迫使英國撤走了占領軍。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極大地維護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歸納總結:目標導學三: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閱讀教材和史料,說說古巴革命和巴拿馬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歷程。 圖一 卡斯特羅 圖二 巴拿馬運河設問:材料中的人物有何重要貢獻?舉例說明巴拿馬人民為收回運河主權進行了怎樣的斗爭?提示:(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經過數年的武裝斗爭,最終在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后來,古巴又挫敗了美國支持的雇傭軍入侵,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2)斗爭概況: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拿馬不斷爆發群眾性的反美運動,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條約,收回了運河區的海關、郵政、司法等主權,并參與運河的管理和營運。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歸納總結:民族解放運動人物譜圖解【課堂小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獨立后的各國在振興民族經濟和促進社會發展、維護主權和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民族獨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結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還要正確認識到,亞非拉各國在取得民族獨立后,必須大力發展經濟,推進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增強直觀性,一方面是把歷史拉近現實,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和形勢圖。歷史的形勢圖是歷史空間直觀而又客觀的反映,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生動直觀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而且可以達到時間和空間的緊密結合。例如:結合《非洲獨立進程圖》來學習“非洲民族獨立浪潮”時,不僅能清晰地了解二戰后非洲獨立運動進展的情況,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從而形成較好的時間、空間概念。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