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全書知識點匯總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1、思維的含義:(1)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既包括感性認識也包括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是認識的初級階段。)(2)狹義的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 感性認識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區 別 含義 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 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形式 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階段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聯系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歸納整理:2、人類思維方式的主要類型: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3、把握思維方式的意義:(1)是對人類理性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2)是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3)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思維具有差異性:人人都會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風格。不同風格的思維在速度、方式、質量乃至結果上有很大的差異。5、思維具有共同性:⑴思維具有間接性。(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⑵思維具有概括性。(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⑶思維具有能動性。(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6、思維與實踐的關系:(1)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2)正確的思維能夠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歸納整理:特征 間接性 概括性 能動性關鍵詞 見…而知…;通過…推斷出…;計劃;預測;揭示出;推斷出 共同之處是…;整體上看…;共性在于…;總結出 抽象;創新;有選擇的;主動、自覺區別 含義 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指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思維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不是機械的、消極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或能動的;自覺的、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認識對象的屬性進行抽象重組,得出既有認識對象的痕跡,又不同于認識對象的主觀映像。作用 ①憑經驗能認識沒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屬性。 ②憑經驗能認識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屬性。 ③能在對事物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蔓延式無止境的擴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類事物總結共性;同類現象中總結本質的規律性內在聯系。 ②概括是思維活動的速度,遷移的程度、廣度和深度。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發點。聯系 ①思維的概括性是間接性的前提;②間接性和概括性中都體現有能動性。7、思維的基本形態(1)以思維方向為標準:①發散思維(向不同方向擴散)②聚合思維(向同一方向收斂)(2)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①綜合思維(整體地認識對象)②分析思維(分別地認識對象)(3)從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①辯證思維(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②形而上學思維(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4)從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不同:①抽象思維(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屬性,通過語詞鞏固下來,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②形象思維(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知識拓展: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或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式。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 現出多維發散狀,如“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聚合思維法又稱為求同思維法、集中思維法、輻合思維法和同一思維法等。聚合思維法是把廣闊的思路聚集成一個焦點的方法。它與發散思維相對應。聚合思維對于從眾多可能性的結果中迅速作出判斷,得出結論是最重要的。歸納總結:劃分標準 類型 含義從思維的方向看 發散思維 向不同方向擴散的思維聚合思維 向同一方向收斂的思維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看 綜合思維 整體地認識對象的思維分析思維 分別地認識對象的思維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 辯證思維 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思維形而上學思維 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的不同 抽象思維 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屬性,通過語詞鞏固下來,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形象思維 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9、抽象思維(1)含義:抽象思維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方式反映認識對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2)主要特征: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推導性、思維表達的嚴謹性。10、形象思維(1)含義:形象思維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基礎上,運用聯想、想象和幻想等方式反映認識對象,觸及事物的本質和規律。(2)主要特征:基本單元的形象性、運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維表達的情感性。11、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關系(1)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2)在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雖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歸納總結:抽象思維(邏輯思維) 形象思維(藝術思維)區別 含義 人們把以概念作為基本單元進行的思維,稱為抽象思維 如果人的思維抽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就屬于形象思維基本單元 概念 感性形象思維形式 概念、判斷、推理 感覺、知覺、表象主要特征 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推導性和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基本單元的形象性、運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維表達的情感性。聯系 ①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區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雖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相輔相成; ②無論是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都來源于實踐。 ③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的基礎,抽象思維依賴于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維。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1、“邏輯”的四種主要含義:(1)與“規律”同義(2)邏輯規律與規則(3)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4)“邏輯學”這門學問知識歸納:主要含義 范圍 舉例規律 所有科學的研究對象 “歷史的邏輯決定了人類社會將一直向前發展。”“適者生存,優勝劣汏,這是自然界的邏輯,也是市場競爭的邏輯。”邏輯規律與規則(思維規律) 邏輯學的研究對象 “某篇文章邏輯性強”“某個說法不合邏輯”“說話寫文章要合乎邏輯”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 邏輯學的研究對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哪一家的邏輯!”“‘強權即公理’,這就是霸權主義者所奉行的邏輯。” 還有人著書《大學的邏輯》,探討大學管理之道。 邏輯學或邏輯知識 作為一門學科的邏輯學 “學一點邏輯是有好處的”“邏輯也是一門基礎學科” “大學生應該上邏輯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邏輯很難學”2、邏輯學研究的目的:(1)邏輯學研究試圖將邏輯規律與規則運用到實際思維中,以區分正確的思維方法和不正確的思維方法。(2)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是為把握“規律”服務的。3、含義(1)邏輯學:研究思維規律與方法的學問。(2)狹義邏輯學:人們把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形式邏輯視為狹義的邏輯學。(3)廣義邏輯學:含有狹義的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思維中的規律、規則與方法的辯證邏輯等視為廣義的邏輯學。4、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1)推理結構: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2)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3)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 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歸納總結:有效的推理:(1)從推理的內容看,一個推理是真的,前提必須是真的;(2)從推理的形式看,要保證推理結論是真的,形式必須是有效的。結論:推理結論是否一定為真,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前提內容的真實性,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符合邏輯規律與規則)。推理結構符合三段論推理規則。5、運用推理進行論證和論辯:(1)把推理的理由作為“論點”的“論據”,構成“論證”。(2)“論辯”: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說服別人,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反駁別人的觀點。(3)論證和論辯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說服的效果。6、意義:(1)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基礎。(2)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7、遵循同一律的理由:(1)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2)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和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8、同一律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A是A”。(2)內容: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9、同一律的要求:(1)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2)違反同一律的兩種情況:“偷換概念”、“偷換論題”。10、條件性:(1)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2)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1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1)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2)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12、矛盾律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內容: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表示對A否定的論斷)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13、矛盾律的要求:(1)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2)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知識歸納:邏輯矛盾 辯證矛盾區別 思維中出現的自相矛盾,是思維混亂的一種表現 事物的客觀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允許邏輯矛盾則是詭辯論的特征。 承認辯證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作的具有矛盾關系的論斷,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斷,在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從不同方面對事物作出的判斷,并不違反矛盾律。聯系 邏輯矛盾(自相矛盾)的論斷是對客觀實際矛盾的錯誤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確把握客觀矛盾的必要條件。14、遵循排中律的理由(1)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2)要避免思維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15、排中律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A或者非A”。(2)內容: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歸納總結:關系 矛盾律 排中律區別 含義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錯誤不同 “自相矛盾”(“兩可”) “兩不可”作用不同 運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關系兩個判斷,如果一個真,則另一個必假,常用于反駁 運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如果一個假,則另一個必真,常用于證明聯系 矛盾律與排中律都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運用概念、進行判斷、進行推理時必須遵守的具體規則,它們從不同側面保證思維的確定性16、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一致性、明確性的思維。17、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1)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2)來源:在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既認識了客觀事物的規律,也認識到了思維自身的規律。(3)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的思維。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知識歸納:規律名稱 基本內容 公式 適用范圍 要求 邏輯錯誤矛盾律 一個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斷和反對判斷 無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兩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斷 明確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兩不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斷 確定性(自身同一) 偷換概念、偷換論題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1、基本條件:(1)任何思維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2)內容真實和形式正確是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2、含義:泛指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知識歸納:1.科學思維與不科學思維相對立。2.不科學思維的特征:主觀臆想的、不合邏輯的、片面僵化的。3.從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的關系看:科學思維不是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并列的思維形態,而是對實踐中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統稱。3、科學思維的特征:(1)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①科學思維總是從實際出發,力圖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②科學思維不盲目崇拜權威,不盲目相信書本結論,它尊重實踐檢驗的結果,注重實事求是的推理和論證,堅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觀規律。(2)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預見性:科學思維總是通過對事物歷史與現實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并對事物的發展趨勢、發展前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3)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可檢驗性:①思維的結果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越是復雜的事物,對它的認識越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②科學思維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接受實踐的嚴格檢驗,修正錯誤,堅持真理。4、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意義(1)邏輯思維意義:有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科學的抽象思維一定是符合邏輯要求的思維,違背邏輯要求的思維不是科學思維。通過學習邏輯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擔當起維護真理的責任。(2)從辯證思維角度看: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世界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的。認識世界,不僅要認識事物的部分、方面、階段,而且要認識事物變化發展著的整體。學會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我們可以更為全面、動態地把握客觀事物。(3)從創新思維角度看:有利于我們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5、學習科學思維的思想政治意義(1)思想覺悟層面: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不同的社會實踐中的國情和世情,準確把握我們所在的歷史方位,提高我們的政治站位,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2)實踐層面:有助于我們發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于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6、結論:把握科學思維的精髓,學會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更好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1、概念的含義(1)屬性①事物的性質和關系統稱為屬性。(2)概念①概念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②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概念的表達語詞是概念的物質外殼,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并非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非一一對應)⑴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多詞一義)⑵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一詞多義)3、概念的基本特征——內涵與外延(1)內涵:①要知道一個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②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2)外延①要知道一個概念究竟是在指“誰”,就要弄清楚這個概念的外延是什么。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4、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1)相容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的部分。(2)不相容關系:如果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則為不相容關系(又稱全異關系)①矛盾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其中一個概念為另一個概念的補概念。如:白馬和非白馬構成馬。②反對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例如,白馬和黑馬,是反對關系,二者不能構成馬的全部外延。定義(1)含義:定義是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2)構成結構:被定義項、定義聯項、定義項(3)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種差(差別)+屬概念(范圍)①屬概念是指被定義項的屬概念;②種差: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即“被定義項”與其他同屬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③“種差”和“屬概念”相加構成定義項,用定義聯項將被定義項和定義項聯結起來,就構成定義。6、下一個正確定義的要求(1)首先,應該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2)其次,應該遵循必要的邏輯規則。①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②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③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④定義不能用比喻。7、劃分的含義、方法、構成:明確概念的外延,可以運用劃分的方法。(1)含義:劃分是從外延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劃分就是把一個屬分為幾個種的邏輯方法。(2)方法:依據一定的標準,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小類是大類的種,大類是小類的屬。(3)構成:劃分由母項和子項兩部分構成。同一個母項,在不同標準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子項。8、作出正確劃分的要求: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是對事物之間客觀關系的反映。(1)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2)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規則一: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規則二: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規則三: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9、概念是變化發展的①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準確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②認識對象是變化發展的,反映認識對象的概念也會發生變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變。③同時,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和精確。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1、使用判斷的原因:我們認識事物,必然會對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們是什么、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或者否定它們是什么、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 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認識活動中,就使用了判斷。2、判斷含義: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3、判斷的基本特征:(1)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2)判斷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斷是對認識對象情況的斷定,判斷就有與認識對象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的問題。4、檢驗判斷正確與否的標準:社會實踐①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其正確與否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②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假判斷。③有斷定就會有真假,判斷的這兩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的。5、判斷的表達——語句(1)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2)不做斷定、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3)對于含義不明確的語句,我們需要依據語言的具體情況排除歧義,才能準確把握這些語句與其所表達的判斷之間的關系。知識拓展:全面理解判斷和語句的關系作為思維形式的判斷,和作為語言基本單位的語句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1)判斷都要用語句表達,但并非所有的語句都表達判斷。一般地講,疑問句只是提出一種疑問,并沒有對事物情況作出斷定。祈使句是提出愿望或請求,也沒有對事物情況作出斷定。感嘆句是一種抒發情感的語句,一般沒有對事物情況作斷定。由此可見,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一般不直接表達判斷。(2)同一個判斷可以用不同的語句表達。對于同一個判斷,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語句表達形式。(3)同一個語句可以表達不同的判斷。在不同的語境里,同一語句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而判斷就是語句的思想內容,所以,同一個語句可以表達不同的判斷。6、把握不同類型判斷的原因:要準確地把握不同判斷的邏輯性質,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斷的類型。判斷是認識事物的工具,是構成推理的基本要素,只有清楚了解判斷的類型,才能正確地運用各種判斷形式構成相應的推理形式,獲得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7、判斷的類型: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1)簡單判斷:指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簡單判斷包括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2)復合判斷: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復合判斷。復合判斷包括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8、運用性質判斷的必要性:人們認識事物,首先要判斷它們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對事物的性質作出“有”(是)或“沒有”(不是)的判定。這就需要運用性質判斷。9.性質判斷(直言判斷)的含義:性質判斷就是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這種斷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10、性質判斷(直言判斷)的結構:性質判斷主要由量項、主項、聯項、謂項構成。①量項:表示主項被斷定范圍;②主項:表示斷定對象;③聯項:起著聯結主項和謂項的作用;④謂項:表示斷定對象性質。性質判斷(直言判斷)的類型:劃分標準 種類判斷的質 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判斷的量 全稱判斷 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全部特稱判斷 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部分單稱判斷 判斷主項反映的是單個對象“質”與“量”的結合上 六種基本判斷形式: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單稱肯定判斷、單稱否定判斷。例如:事 例 性質判斷的六種基本的判斷形式量項 主項(S) 聯項 謂項(P)所有 商品 是 有價值的 ①全稱肯定判斷(SAP)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變的 ②全稱否定判斷(SEP)有些 中學生 是 共青團員 ③特稱肯定判斷(SIP)有些 中學生 不是 球迷 ④特稱否定判斷(S0P)許海峰 是 運動員 ⑤單稱肯定判斷這個人 不是 小學生 ⑥單稱否定判斷準確運用性質判斷應注意的問題:①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②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狀況,容易造成誤解。③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質”和“量”都準確無誤。13、關系判斷的含義及運用關系判斷的必要性:必要性: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質之外,還與其他事物有多種關系。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既要認識事物的性質,也要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含義:斷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14、關系判斷的組成:關系判斷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量項構成。①關系者項:表示關系承擔者,按出現順序稱第一、第二…對于不同關系者項來說,誰在前、誰在后,會影響關系判斷的性質。②關系項:表示關系者之間的關系。③量項:表示關系者項的范圍。15、關系判斷的種類:根據“關系的性質”可分為:對稱性關系和傳遞性關系。(1)對象之間關系對稱性的三種表現形式:對稱關系、反對稱關系、非對稱關系。①對稱關系:如果一對象對另一對象具有某種關系,另一對象對這一對象還具有那種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對稱關系。②反對稱關系:如果一對象對另一對象具有某種關系,另一對象對這一對象不再具有那種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反對稱關系。③非對稱關系:如果一對象對另一對象具有某種關系,另一對象對這一對象在有的情況下具有那種關系、在有的情況下不具有那種關系,這種關系就被稱為非對稱關系。(2)對象之間關系傳遞性的三種表現形式:傳遞關系、反傳遞關系、非傳遞關系。①傳遞關系:如果一對象對另一對象具有某種關系,另一對象對第三個對象也具有那種關系,該對象與第三個對象之間還具有那種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傳遞關系。②反傳遞關系:如果該對象與第三個對象不再具有那種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反傳遞關系。③非傳遞關系:如果該對象與第三個對象在有的情況下具有那種關系、在有的情況下不具有那種關系,這種關系就被稱為非傳遞關系。知識歸納:傳遞關系含義 指如果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也必具有這種關系。舉例 甲比乙長得高,乙比丙長得高。 (這里“……比……長的高”關系是傳遞關系,甲一定比丙長得高。)反傳遞關系含義 指如果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必不具有這種關系。舉例 甲是乙的兒子,乙是丙的兒子。 (這里的“……是……的兒子”關系是反傳遞關系,甲必不是丙的兒子)非傳遞關系含義 指如果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舉例 甲認識乙,乙認識丙。 (這里的“認識”關系是非傳遞關系,甲不一定認識丙。)對稱關系含義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也具有這種關系舉例 ①一小時等于六十分鐘;②小花和小娜是雙胞胎 常見詞語 “朋友”、“同學”、“交叉”、“對立”等反對稱關系含義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必不具有這種關系舉例 ①地球大于月球;(則就不可能月球大于地球) 常見詞語 “大于”、“晚于”、“多于”、“高于”、“在……之上”等非對稱關系含義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舉例 ①張三佩服李四。(當張三佩服李四時,李四可能佩服張三,也可能不佩服。) 常見詞語 “認識”、“尊重”、“重視”、“喜歡”、“信任”、“幫助”等16、弄清不同對象之間關系的意義:①認識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對象的性質,又了解對象之間的關系,才能對對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②在社會生活中,弄清不同對象之間的關系,對我們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履行應盡的義務、維護合法的權利,具有重要的意義。16、運用復合判斷的必要性:由于客觀世界是復雜多變的,認識對象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僅僅依靠簡單判斷即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對象的情況。這就需要運用復合判斷。17、復合判斷的含義及其組成:(1)含義: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2)組成:復合判斷由聯結詞和支判斷兩部分組成。①組成復合判斷的判斷,稱為支判斷。②聯結支判斷的詞項叫作聯結詞。18、復合判斷的種類:根據斷定情況的不同,復合判斷分為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多個種類。聯言判斷的含義及結構:(1)含義:聯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2)結構:聯言支 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聯言支。 一個聯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聯結項 ①常常用來聯結聯言支的詞項,叫做聯言判斷的聯結項; ②舉例:“并且”、“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 ③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省略。20、經常用來連接聯言支的詞項:“并且”“既……又……”“不但……而且……”“也”“雖然……但是……”“不是……而是……”“接著”“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于是便”“不僅不……反而……”“尚且……何況……”“盡管……可能……”“然而”“而”“且”在日常語言表達中,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省略。21、聯言判斷的真假判斷:聯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都(同時)存在的判斷。因此,當且僅當,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這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也就是說,它要求各個聯言支的斷定都要與實際相符合。 如果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這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22、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有助于人們將認識對象的多種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況,從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斷更為恰當。23、選言判斷的含義及組成:(1)含義:選言判斷是斷定對象可能情況的判斷。(2)構成:選言支 組成選言判斷的支判斷叫做選言支。 一個選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選言支。 聯結項 ①常常用來聯結選言支的詞項,叫做選言判斷的聯結項; ②舉例:“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③選言判斷的聯結項一般不可以省略。25、選言判斷的種類:(1)相容選言判斷:①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可以同時并存。②在日常語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來表達相容選言判斷。(2)不相容選言判斷:①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②在日常語言中,通常用“要么……要么……”來表達不相容選言判斷。26、選言判斷的真假判斷:(1)相容選言的判斷:①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②如果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選言判斷就是假的。(2)不相容選言的判斷:①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且只有一個是真的。②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是真的,或者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知識歸納:比較分析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相容選言判斷 不相容選言判斷含義 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同時存在 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常用 聯結項 “或者” “或者……或者……” “是……還是……” “也許……也許……”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等真假 選言支中有一個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則為真;選言支都是假的,則為假 有且只有一個選言支為真時,該選言判斷為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為真,或都是假的,則為假27、選言判斷的注意事項:①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選言判斷,不能誤用;②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了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28、選言判斷的意義:正確運用選言判斷,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地表達關于對象的各種可能的情況,而且能夠明確解決問題的范圍和途徑。29、假言判斷的含義:假言判斷是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假言判斷又叫條件判斷。30、假言判斷的組成:前件: 后件: 表示條件的判斷叫做假言判斷的前件, 表示依賴這一條件而成立的判斷叫做假言判斷的后件。 聯結項 ①常用來聯結前件與后件的詞項,叫做假言判斷的聯結項。 ②舉例:“如果……那么……”“只有……才……”“……當且僅當……”等;31、假言判斷的常用聯結項:①“如果……那么……” “假使……那么……” “倘若……則……” “只要……就……” “一旦……就……” “當……便……” “要是……就……”②“只有……才……” “必須……才……” “除非……才……”“除非……才……” “……才……” “沒有……就沒有……”③“……當且僅當…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 “……當且僅當……”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32、假言判斷的類型:(1)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條件的判斷。①如果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必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充分條件。②常用聯結項:“若……則……”“如果……那么……”“只要……就……”等(2)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反映事物之間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①必要條件是產生某種情況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事物情況的必要條件。②常用聯結項:“只有……才……” “必須……才……”“不……就不……”“除非……才……”“沒有……就沒有……”等(3)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①有了這種情況,必將產生某種情況,沒有這種情況,必不產生某種情況。②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必要條件的判斷,是同時斷定充分和必要兩種條件關系。33、假言判斷的真假判斷:(1)假言判斷既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的判斷,它的真假就不取決與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與判斷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能否成立。有時,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況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條件關系,這樣的判斷仍然可以是真的。(2)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是我們正確地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判斷形成的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實踐,直接對對象進行觀察或調查,然后作出判斷; 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斷,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新的判斷。(推理)推理的含義與結構:(1)推理的含義:從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就是推理。(2)推理結構:①推理的組成要素:前提與結論;②推理結構:推理的結論是由前提推出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就存在著一種邏輯聯系方式,這種邏輯聯系方式叫作推理結構;③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推理結構。幫助人們識別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正確的,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不正確的。3、推理的種類:(1)依據對個別與一般的關系的認識區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內 涵演繹推理 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歸納推理 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類比推理 從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 或從個別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2)形式邏輯從前提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的角度,將推理分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4、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是推理結構,不研究每個推理所反映的認識對象的具體內容。告訴人們正確的思維應該運用怎樣的推理結構,以及運用推理結構時應該遵循哪些規則,進而幫助人們識別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正確的,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不正確的。5、正確進行演繹推理必備的條件:(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演繹推理是前提蘊含結論的必然推理。要確保得到真實的結論,演繹推理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1)作為推理根據的前提是真實的判斷。(2)推理結構正確。6、掌握演繹推理方法的作用:①形式邏輯研究演繹推理,是從推理結構方面揭示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必然聯系,便于人們掌握正確的演繹推理的方法。②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對人們保持思維的嚴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7、運用性質判斷換質推理的原因:在說話或寫文章時,為了使表達更加適當和靈活,我們常常要根據上下文的具體情況,對一些性質判斷的形式結構進行變換,如將肯定判斷形式轉化為否定判斷形式,或者將否定判斷形式轉化為肯定判斷形式,這就要運用性質判斷換質推理。8、換質推理的含義: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質”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即將肯定判斷形式轉換為否定判斷形式,將否定判斷形式裝換成肯定判斷形式。)9、換質推理必須遵循的規則:①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主項和量項。②改變前提判斷的質,即把肯定判斷變為否定判斷,把否定判斷變為肯定判斷。③找出前提性質判斷中與謂項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為結論性質判斷的謂項。10、運用性質判斷換位推理的原因:為了從不同方面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我們有時需要將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進行互換。這就要運用性質判斷換位推理。11、換位推理的含義:性質判斷換位推理,又叫換位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12、性質判斷主、謂項的周延性:(1)每個性質判斷都對其主項和謂項所反映對象范圍作了斷定。①一個性質判斷如果斷定了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周延的。 ②沒有斷定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不周延的。 ③主項和謂項位置的變化會引起其外延斷定情況的變化。知識歸納:六種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周延性情況:判斷種類 主項 謂項全稱肯定判斷(SAP) 周延 不周延全稱否定判斷(SEP) 周延 周延特稱肯定判斷(SIP) 不周延 不周延特稱否定判斷(SOP) 不周延 周延單稱肯定判斷 周延 不周延單稱否定判斷 周延 周延13、換質推理的具體推理方法: 量項 主項 聯項 謂項 前提判斷: 所有 唯心主義者 不是 馬克思主義者具體推理方法 ①主項和量項不變,聯項“是”改“不是”,“不是”改為“是”; 所有 唯心主義者 是 ......②謂項改為與其相矛盾的概念。 所有 唯心主義者 ...... 非馬克思主義者結論判斷 所有 唯心主義者 是 非馬克思主義者14、換位推理的具體推理方法: 量項 主項 聯項 謂項 前提判斷: 所有 商品 都是 勞動產品具體推理方法 第一步:不改變聯項。主項與謂項的位置互換。 ..... 勞動產品 是 商品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不能周延。 有的 勞動產品 是 ......結論判斷 有的 勞動產品 是 商品歸納小結:換位推理的方法①全稱肯定判斷:不能直接進行換位,換位后需轉換為特稱肯定判斷。例如:“所有的A都是B”。換位“有的B是A。”②特稱否定判斷:不能進行換位。 ③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可以直接進行換位。15、換位推理必須遵循的規則:①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聯項。前提判斷是肯定的,換位后還是肯定的。前提判斷是否定的,換位后仍是否定的。②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互換。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也不能周延。16、換質、換位推理的使用與作用:在思維活動中,我們可以將換質法和換位法結合起來運用,即進行換質位推理或換位質推理。正確地運用這種推理結構,不僅可以起到變換語句形式或語氣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調整或強調認識重點的作用。17、三段論推理含義: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18、三段論推理的構成要件:(1)大項、小項和中項:①“大項”: 結論中的謂項;②“小項”: 結論中的主項;③“中項”: 結論中不出現而在前提中出現兩次的那個項。(2)大前提和小前提:①大前提: 包含大項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項的前提。(3)大項、小項和中項的關系:三段論的大項和小項在前提中并沒有直接發生聯系,只是分別和中項有一定的關系,通過中項這個媒介,大項和小項才有了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三段論的結論。19、三段論推理的一般性規則:(1)一個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在前提和結論中,大項、小項和中項必須分別出現兩次。如果出現四個不同的項,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這種邏輯錯誤叫作“四概念”的錯誤。(2)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違反這一規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3)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20、三段論推理的意義:凡是符合這些規則的三段論,其推理結構就是正確的;違反其中任何一個規則,其推理結構都是不正確的。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規則,才能自覺地避免這類推理中的邏輯錯誤,進而揭露詭辯,維護真理。第七課 學會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1、歸納推理:(1)前提:通過觀察、實驗和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有關對象的事實材料,對他們進行整理加工,得到的個別性或特殊性的知識。(2)含義:以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的推理形式。(3)類型:①完全歸納推理:其前提遍及認識的全部對象。②不完全歸納推理:前提不涉及認識的全部對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對象。2、完全歸納推理的含義和特點:(1)含義:如果歸納推理的前提遍及認識的全部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完全歸納推理。(2)特點:完全歸納推理對某類認識對象中每個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都進行了考察,從而推出該類全部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保真關系,它是一種必然推理,它不屬于邏輯推理分類中的或然推理。3、不完全歸納推理:(1)含義:是根據某類認識對象中的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全部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推理。(2)必要性: ①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有的認識對象太復雜,人的精力、能力和認識的條件有限,無法對它們中的每個對象都進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況下,我們也沒有必要對認識對象的每種情況都進行考察。 ②思維具有能動性,人們可以通過考察其中的部分情況,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結論。(3)特點:由于它沒有對前提中的每個對象情況都進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結論,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關系。(4)意義:①不完全歸納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意義。②由于它沒有對前提中的每個對象情況都進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結論,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③我們可以通過考察更多的認識對象、分析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方法,提高這種推理的可靠程度。知識整合:完全歸納推理與不完全歸納推理項目 完全歸納推理 不完全歸納推理區 別 考察對象的范圍 某類事物的全部對象 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結論與前提關系 沒有超出前提斷定的范圍 超出了前提斷定的范圍結論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為真,推理結構正確,完全歸納推理必然推出真結論,是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即便前提都為真,結論也未必真聯 系 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較小,結論的一般性程度較大4、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真實可靠的條件:(1)真實的:斷定個別對象情況的每個前提都應該是真實的。 (不能有一個虛假的。)(2)不能遺漏:所涉及的認識對象,一個都不能遺漏。5、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可靠性的要求: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結論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認識對象和有關現象之間尋找因果聯系。6、因果聯系的含義和方法:(1)含義:因果聯系是事物或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果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聯系。(2)方法: 人們常用的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等。①求同法-----”異中求同“: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出現在多個場合中,而在這些場合中只有一個有關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這個共同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②求異法——“同中求異”: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在第一場合出現,在第二場合中不出現,而在這兩個場合之間只有一點不同,即第一場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場合沒有這個因素A,其他有關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這個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③共變法——“除不變求量變”:如果被考察現象a有某些變化,有一個因素A也隨之發生一定的變化,那么,這個相關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7、類比思維方法:(1)特點:用已經認識的某個或某類事物去推斷尚未認識的另一個或另一類事物。(2)含義: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8、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客觀事物及其屬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事物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10、類比與比較、比喻:(1)類比不同于比較:類比要在比較的基礎上得出新的結論,它是一種推理;比較的目的在于認識兩類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一種簡單的認識方法。(2)類比不同于比喻:類比和比喻雖然都以比較為基礎,但是,類比是把兩種事物有同樣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較,是一種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識;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是把一事物比作事物,目的在于生動形象地描寫或說明認識對象。功能 目的 側重點類比 是一種推理方法 得出新知識 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比較 是簡單的認識方法 認識兩類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比較常常是一種事物與另一種事物相比,突出其中一種事物的特點,比喻 一種修辭手法 生動形象地描寫或說明認識對象聯系 類比要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推理,不比較就找不到兩個或兩類事物的異同,就無法進行推理,三者都是將對象的某些屬性進行對照。11、類比推理的邏輯錯誤類比推理是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不能僅僅根據對象間表面上某些性質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們在本質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則,就容易犯“機械類比”的邏輯錯誤。12、類比推理的實質——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屬性之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從兩個或兩類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們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運用類比推理時,我們應該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16、類比推理的方法(1)模擬方法:①從思維方法的角度說(模型方法和仿真法)模擬方法是一種類比推理方法。②從思維的角度說類比推理既可以在對象的要素和結構之間進行類比,也可以在對象的功能之間進行類比,還可以從導致事物某種功能的條件方面進行類比。(2)類比推理的具體方法:①類比推理的依據:依據事物之間相同或相似的屬性進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結構和功能是其屬性的主要內容。②從思維的角度說,類比推理可以有下幾種具體方法:第一、在對象的要素和結構之間進行類比;第二、在對象的功能之間進行類比;第三、從導致事物某種功能的條件方面進行類比。17、如何提高類比推理可靠程度(1)類比的根據越多越好。前提中確認對象的相同或相似屬性越多,意味著它們所屬的類別可能越相近,結論的可靠性越高。(量)(2)作為類比推理根據的相同屬性越是接近本質屬性,相同屬性與推出屬性之間的相關程度越高,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3)前提中確認的屬性不應該有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前提中確認的屬性與結論屬性相一致)。如果類比的根據中出現了與推論相排斥的屬性,那么,即使相同或相似屬性再多,推理也必須放棄。18、類比推理的重要作用:(1)類比推理在科學技術創新中具有前鋒的作用。歷史上,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是從類比推理開始的。科學技術人員通過類比推理,開啟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2)在日常論證說理中,類比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創新性地解決他人思想上的困難,糾正他人認識中的錯誤。為了論證和說明某種事實或原理,人們往往需要尋找另一種與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已經得到承認的事實或原理,通過類比來使某種事實或原理得到論證和說明。19、綜合運用邏輯推理:(1)實質: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證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的推理。(2)作用: ①歸納推理在幫助人們發現認識對象的規律方面,類比推理在幫助人們獲取新知識方面,都具有自身的價值。②在實踐中,人們總是將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結合在一起使用。③只有綜合運用不同類型的推理,才能更好地發揮不同推理類型的思維功能。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1、辯證思維的客觀基礎(1)世界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2)在認識過程中,人們往往需要將普遍聯系著的對象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各種關系,相對地獨立起來、區別開來,分別地加以研究,這樣才能獲得具體、深刻的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必經階段。2、形而上學思維的弊端及含義(1)弊端:如果人們因此而完全切斷了事物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之間的聯系,就不能正確地反映對象的本來面貌,就犯了形而上學思維的錯誤。(2)含義: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事物之間的界限都是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并把這種看法變成一種世界觀、方法論,就是形而上學思維。3、辯證思維的必要性、含義及發展歷程(1)必要性: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在認識過程中,人們往往需要將普遍聯系著的對象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各種關系,相對地獨立起來、區別開來,分別地加以研究,這樣才能獲得具體、深入的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必經階段。(2)含義:所謂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3)發展歷程:辯證思維的發展和人們對辯證思維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由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形態的辯證思維學說。①古代人以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把握世界的整體發展和矛盾運動。②隨著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人們開始自覺地、系統地研究辯證思維,但這時的研究大多帶有唯心主義的性質。③在總結人類最新科學成果、批判地繼承以往辯證思維研究的合理因素,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形態的辯證思維學說。④在當代,隨著社會實踐和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研究復雜大系統的系統科學的興起與發展,辯證思維學說得到豐富和深化。4、整體性是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1)含義: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2)作用:①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雙方經過中間環節而相互過渡。②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與部分有了對方才能夠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著。5、動態性是辯證思維的又一重要特征(1)原因: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事物實際存在的過程,就必須以動態的方式去思考認識對象。(2)含義: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3)要求:我們不僅要考察事物的現狀和歷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來。(4)作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我們只有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才能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6、辯證思維整體性與動態性的辯證性質堅持辯證思維的整體性和動態性,并不排斥獨立性和靜態性。辯證思維的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是對立統一的。7、辯證思維與詭辯論的根本區別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能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8、學習辯證思維的意義學會辯證思維,我們就能對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遠、看得活、看得真。辯證思維會使我們充滿智慧。9、分析的必要性復雜多樣的客觀事物是以有機整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需要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暫時地分割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抽取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解剖”認識對象。10、分析的含義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11、分析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闡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有利于人們在實踐中抓住重點問題,認清事物性質。這是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12、分析方法的種類(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某種成分的分析,主要解決“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在某個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3)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有什么作用”的問題。(4)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確定引起某一現象發生或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為什么”的問題。知識歸納:分析的常用方法實踐需要 具體方法 解決問題科學研究中 ①定性分析 “有沒有”“是不是”②定量分析 量“有多少”③功能分析 “有什么作用”④因果分析(五種方法) “為什么”社會生活中 矛盾分析法(對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進行科學分析) 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哲學中 (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辯證唯物主義闡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有利于人們在實踐中抓住重點問題,認清事物性質13、分析的方法的優缺點(1)優點:分析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其優點是精確。(2)缺點:如果認識只局限在問題的“點”上,就難免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認識。14、采用綜合方法的必要性及其含義(1)必要性:要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就需要在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綜合方法。(2)含義: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15、綜合方法的種類不同的認識領域,有著不同的認識目的和綜合范圍。①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②哲學中的綜合,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16、綜合方法的特點①綜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整體性是綜合方法的重要特征。②任何一次綜合的結果都只是對認識對象相對完整的認識,只是對現實原型的近似描述。③只有將分析與綜合辯證地統一起來,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認識對象。17、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1)從辯證思維角度看,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2)在辯證思維中,分析和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知識歸納: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分析 綜合區別 含義不同 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特征 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精確性是其優點 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整體性是其重要特征常用方法不同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種方法,認識被研究的對象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18、辯證地分析與綜合的客觀基礎(1)分析與綜合之所以相互依懶,歸根到底取決于客觀事物的矛盾多樣性和矛盾統一性的相互依賴。(2)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3)世界充滿矛盾。事物的每個矛盾以及每個矛盾的兩個方面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構成了事物矛盾的總體。19、正確運用辯證地分析與綜合的方法(1)辯證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2)人們要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認識事物矛盾,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轉化。只有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揭示事物的整體,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1、什么是“質”?(1)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2)此物之所以為此物,并區別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質的規定性,一旦喪失了自己固有的質的規定性,它就不是原來的此物而變成了他物。2、什么是“量”?(1)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2)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知識整合】比較質與量質 量區別 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 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決定因素: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質與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量在一定范圍內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不是直接同一)能區別不同的事物。 可認識同一事物聯系 ①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 ②質和量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規定性。 ③質、量都是一定事物的質、量,都離不開特定的事物。“純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維的抽象中。3、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1)地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2)含義:量變即量的變化,質變即質的變化。(3)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4)作用: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與質變及其相互轉化。【知識整合】區別量變與質變變化指向 變化狀態 變化結果 根本區別量變 數量增減、場所變更 漸進性、連續性(靜止狀態) 性質沒變、一事物仍是該事物 在度的范圍之內質變 性質變化 飛躍性、間斷性(運動狀態) 性質改變、一事物變為他事物 超出度的范圍4、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5、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1)連續性: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2)間斷性: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間斷性是指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這個過程不是事物停止了發展,是打破舊質的規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質的規定性,表現在現實中就是出現了新事物。6、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1)二者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2)量的每一變化都影響著質,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著質,量變必然影響質,質變必然影響量。也就是說,事物的發展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必須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3)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7、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知識整合】區別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連續性、漸進性 間斷性、飛躍性含義 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 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體現 量變的體現 質變的體現表現在現實中 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 出現了新事物8、什么是度?⑴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⑵含義: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⑶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⑷度與關節點的關系: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這就是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9、什么是適度?(1)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2)遵循適度原則的原因: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3)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10、遵循適度原則目的: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11、遵循適度原則含義: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12、適度原則的要求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13、正確運用適度原則(1)保持質的狀態:需要“得中”,就是要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的質的狀態。(2)促成質變:不能限于“得中”,當我們不需要事物的某種質的狀態時,就要創造條件促成事物發生質變,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知識整合】遵循適度原則①防止過猶不及。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尺寸”,不犯極端化錯誤。②遵循適度原則,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的質的狀態。③遵循適度原則,不能限于“得中”,當我們不需要事物的某種質的狀態時,就要創造條件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展1、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1)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2)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3)否定方面是促使該事物滅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2、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辯證關系(1)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是對立的。①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②當否定方面在事物發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2)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又是統一的。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是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③這種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堅持辯證否定的依據和要求根據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我們看待事物、解決問題就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則,就會陷于主觀的、極端的思維方式,犯形而上學的錯誤。4、辯證的否定的特點(1)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2)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節。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5、辯證的否定觀的要求(1)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2)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沒有對這一整體、統一體的否定,舊事物就不能滅亡,新事物就不能產生。(3)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6、感性具體的認識(1)含義: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2)局限: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7、思維抽象(1)含義: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維活動。(2)內容:既可以從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質的規定性,也可以從事物個性中抽取某種共性,等等。(3)思維抽象的環節:①分離—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任何一種科學認識都必須根據實踐的要求,確立特定的研究對象。分離就是暫時不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樣的聯系。②提純——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事物的現象總是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沒有合理的純粹化,就難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提純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擾人們認識的因素,以便在某種單一的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③簡略化——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對事物的情況作單一狀態的考察本身就是一種簡略化。表述認識的結果,也要簡略化。④理想化——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雖然在自然狀態中,思維所抽理想化象的那種事物的理想化狀態并不存在,但在思維中設想這種狀態,有利于人們揭示認識對象的本質和規律。(4)局限: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8、思維具體的含義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9、正確地選擇思維上升的環節(1)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2)上升的起點,往往是某一認識對象的矛盾焦點。隨著認識的發展,起點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會逐一展現出來。這些一一展現出來的矛盾是認識發展的環節,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10、感性具體、思維抽象與思維具體之間的辯證關系(1)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終點,它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2)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11、思維具體的作用理解肯定與否定、抽象和具體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掌握這種辯證思維方法,對于我們獲得對事物全面而具體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第四單元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第十一課 創新思維要善于聯想1、什么是創新思維?科學思維所說的創新思維,不是泛指所有思維都具有的能動性,而是特指人們在實踐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的思維活動。2、創新思維的條件(1)創新思維要以實踐為基礎,失去實踐基礎,思維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幻想。(2)創新思維離不開對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破舊立新,才能更好地實現創新。3、創新思維與其它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就思維方式而言,創新思維中既有前面已經介紹過的邏輯思維活動,也有想象等非邏輯思維的活動;既要運用常規的思維方法,也要運用一些非常規的思維方法,如逆向思維方法等。4、創新思維的特征(1)創新思維的思路具有多向性。從思維方向上看,創新思維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問題出現之后,思維會從不同的方面、層次、條件等構思多種設想,探試多個答案。當某一思路受阻時,能夠很快轉向另一個方向。與單向性的思維相比,多向性(多向發散和多路聚合)是創新思維的明顯特征。(2)創新思維的步驟具有跨越性。創新思維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邏輯推導與分析,但它往往表現為對推理步驟的省略或跨越。正是這種省略或跨越,使得創新思維過程中的某些思維活動難以詳細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覺、靈感等思維活動,有時被披上神秘的面紗。(3)創新思維的結果具有獨特性。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沒有現成的答案,許多問題不是用常規方法就能解決的。這就要求人們用獨特而巧妙的方法使問題出乎意料地得到解決。5、創新思維的表現(1)思路新,突破陳規看問題,另辟蹊徑想問題。(2)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規方法,敢用新手段,試用新工具,因為方法得當而事半功倍。(3)結果新,凡是創新思維的成果,不論是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中的新發明、新發現,還是理論上的新見解、新論證,總有其新穎獨到之處。6、創新思維的要求創新思維的智慧之“花”,只有經得起實踐的反復驗證,才能結出實實在在的創新之“果”。7、什么是聯想思維(1)從“聯系”角度: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聯想思維是對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反映。離開了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思維中的聯想只能是臆想 。(2)從“腦科學研究”角度:腦科學研究揭示,人的大腦會根據主體的需要、興趣、知識結構、個人經歷等,將其對事物的認識進行歸檔,分門別類地儲存在記憶之中。當主體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大腦會根據問題的性質,利用某種契機,對相關事物的認識進行聯結,產生回憶,在觸類旁通的探索中尋求問題的解決。聯想思維是對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反映。聯想思維就是將記憶中對不同事物的認識進行聯結與思考的思維活動。8、聯想思維的特點(1)聯想思維具有跨越的聯結性。從形式上看,聯想思維既可以將相關對象的認識聯系在一起,也可以將看似不相關對象的認識聯系在一起,其聯結方式具有非連續的跨越性。(2)聯想思維具有非邏輯制約的暢想性。聯想思維的“暢想”,包含著構想、想象甚至是幻想。9、聯想思維的水平(1)差異:人人都有聯想思維,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2)標準:思維在聯想時的“聯結”速度和“暢想”得到的結果的數量,是衡量聯想思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據。10、提高聯想思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徑自覺地進行聯想思維訓練,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地運用聯想思維,是提高聯想思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徑。遷移(1)含義:遷移是聯想思維的“聯結”方式。①遷移的本義:遷移的本義是離開原地而另換地點,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從某地移至他地。②聯想思維中的遷移:聯想思維中的遷移,是將不同認識對象的性質、作用等進行位置變遷與功能移植,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2)作用:①遷移可以為創新思維開拓可能的思路。只有將過去的經驗和認識運用到新情況和新問題之中,才能開辟認識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可能道路。②遷移能夠為創新思維搭建由此及彼的橋梁。遷移對提高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2、想象(1)含義:想象是在頭腦中對已有的事物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通過重新組合而產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維過程。(2)特點:想象以通過感知形成的表象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簡單再現,而是對表象進行積極的再加工、再組合,所產生的主觀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現實對象。(3)種類:想象可以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①無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標的想象。②有意想象是在意識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覺進行的想象。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展開的各種想象,屬于有意想象。(4)想象方式及其作用①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一種形象化的想象。作用:這種想象可以填補經驗知識的空白,幫助人們找出不同對象之間可能具有的關聯,還可以給抽象的認識對象建立起富有創造性的新形象。②通過提出“假如”式的問題,將與事實相反的情況作為事物發展的一種條件,仿照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推測事物發展的可能前景。作用:這種想象有助于打破人們對事物原有聯系方式認識的局限性,幫助人們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虛擬世界”,豐富人們的認識內容和精神世界。(5)作用:想象可以幫助人們明確創新思維的目標;可以促使人們以更高漲的熱情和堅忍的意志投入創新活動之中。13、聯想與創新思維的關系聯想是創新思維的基礎,遷移和想象是思維展開聯想的重要方式。第十二課 創新思維要多路探索1、發散思維的必要性事物具有多種多樣的性質和關系,不同的性質和關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人們已經認識的事物性質和關系、功能和作用,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質和關系,尋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發散思維的含義發散思維是根據已知的事物信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答案的思維方式。3、發散思維的特點思維方向的發散性4、發散思維的具體方法⑴檢核表法:主要是通過對所設想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詳細檢查,從看似“毫無問題”的事物中找到思維創新的突破口,以求產生創新的思路。這一技法主要從他用、借用、改變、擴大、縮小、代替、調整、顛倒、組合幾個方面進行思維發散。(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進的事物信息,通過列舉的方法,將不同信息有目的地進行組合,以產生新的思路。在常規情況下,很多想法會被人們認為“荒誕不經”而不予考慮。其中有的想法看似荒誕,但實際上可能具有解決問題的價值。通過信息交合法,可以將事物可能具有的組合“一網打盡”,供人們篩選。(3)頭腦風暴法:是一種集思廣益的群體思維發散技法。它以會議的形式開展,要求有人主持會議,會議有討論的主題。在會議進入自由暢想階段,不宜過早地評判他人的設想,以利于其他設想能夠順利地產生。這種會議的原則是“延遲評判”“以量求質”。所謂“延遲評判”,是在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思考后仍然找不到問題之解時,不要馬上下結論說“此問題無解”,而應該耐心等待靈感的到來。頭腦風暴法以會議形式進行討論、座談,打破常規,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充分發表看法。5、發散思維的優點和缺點⑴優點:發散思維不僅能夠幫助人們發現新問題,而且能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眾多新設想。⑵缺點:思維發散技法有助于人們進行思維發散,但僅僅依靠幾種思維發散技法,難以產生理想的結果。6、運用發散思維技法要注意的問題⑴在思維發散的過程中,還需要其他思維因素的積極參與。⑵思維發散的效果,與人們的知識和經驗的多少、實踐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關。7、聚合思維的必要性不同事物之間,不論其差異有多大,總會或多或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具有可通約性。(共性)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握事物的整體發展,需要運用聚合思維。8、聚合思維的含義聚合思維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眾多信息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邏輯的解決問題的方案。9、聚合思維的特點從四面八方向一個目標點想,向聯系、共同之處想,是收斂、集中。聚合思維如同凸透鏡把太陽光聚合在一起,讓人們的注意力直接對準所思考的目標。它把有關信息集中起來,從中尋找聯系,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10、聚合思維的功能與方法(1)功能:聚合思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切思維活動都圍繞這個軸心來進行。(2)方法:在思維聚合的過程中,需要多次運用比較、分析、抽象、歸納、演繹、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這些邏輯思維方法的一項重要功能是在眾多零散的知識之間建立起內在聯系,從而把看似互不相關的知識貫穿起來,聚焦所要解決的問題。11、比較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1)思維方向不同,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正好相反。發散思維是從一個出發點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獨特之處想,是擴散、輻射。聚合思維是從四面八方向一個目標點想,向聯系、共同之處想,是收斂、集中。聚合思維如同凸透鏡把太陽光聚合在一起,讓人們的注意力直接對準所思考的目標。它把有關信息集中起來,從中尋找聯系,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2)客觀基礎:事物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這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客觀基礎。(3)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認識對象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在思維活動中的體現。解決復雜問題,往往需要人們的思維結合實際情況,反復地“發散-聚合-發散-聚合”。(4)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兩翼,只有在兩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辦好,科學才能進步,真理才能發展。12、逆向思維的必要性事物包含著矛盾,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因而事物具有復雜的相反相成的性質與功能,人們已經認識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了認識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質與功能,人們往往有意識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認識,這就運用了逆向思維。13、逆向思維的內涵如果把原有的思路叫作正向思維,那么一切與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中,逆向思維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稱為反向法。作為創新思維的一種方法,逆向思維是人們從過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構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結構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實現創新的目的。14、逆向思維的主要方法(1)對事物結構順序的已有認識進行反向思考:對事物結構順序的已有認識進行反向思考,可以發現事物未被我們認識的新功用。(2)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存在狀態的認識作轉換性思考:轉換認識的視角,對事物存在狀態,如動與靜、冷與熱、甜與咸、吸引與排斥、模糊與精細等的認識可能發生相互轉化。(3)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功能的認識作反向思考:某種事物此時無用,彼時卻會有用;此地無用,彼地卻會有用;對此人無用,對他人卻會有用。轉換場合或對象來認識事物功用,其缺點可能變為優點。15、逆向思維應當合“理”(1)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是客觀對象的內在矛盾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2)逆向思維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維反向。(3)如果不顧客觀規律,盲目地“反向”,不僅難以實現創新思維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慘重的代價。16、正逆互補,相得益彰(1)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維的“正”,即人們已有的對事物常規認識的成果,才能夠合理有效地進行逆向思維的“逆”,即對已有的常規認識作反向思考。(2)創新思維中的逆向思維,往往是在運用正向思維未能獲得滿意結果的情況下才采用的。17、正逆互補,攜手共進(1)逆向思維并非總比正向思維的效果好。究竟哪種思維的效果好,取決于具體情況,并不是時時處處都要逆向思考。(2)有意識地將兩個或多個對立面聯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補充,可以打破單方面性質的限制,避免思維的僵化和極端化,更有可能發現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產生創新性的成果。18、創新思維是有方向的,是以問題為導向的(1)目的:在創新思維過程中,人們運用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逆向思維與正向思維等多向的思維方法,目的在于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認識事物,以求獲得常規思路難以得到的新認識。(2)聯系:不同方向的思維方法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第十三課 創新思維要力求超前1、超前思維的可能性事物的發生和發展有其規律性,人的思維對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動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對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2、超前思維的內涵超前思維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從事物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狀態,運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斷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思維形態。3、超前思維的表現從人們的認識狀態和認識對象的存在狀態之間的關系看,人的思維既可能近似于等同地反映事物的存在狀態,也可能以超前或落后的方式反映事物的存在狀態。思維落后于事物發展狀況,是所謂的“后知后覺”或者“不知不覺”,而能夠對事物發展情況作出正確預測的,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先知先覺”。“先知先覺”是超前思維的表現。4、超前思維的本質超前思維是有超前意識的思維。超前意識是不滿足于現狀的意識,是居安思危的意識,是自覺地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意識,是追求事物發展更好、更優、更強的意識。5、超前思維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維是建立在對事物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把握之上的,卻又不局限于事物的過去和現在的存在狀況,而是對認識中落后的、過時的、喪失優勢的東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進步的、先進的、有價值的東西,并在此基礎上構想事物發展的可能的趨勢。6、超前思維具有預測性思維具有能動性,能動的思維能夠在頭腦中創造觀念的對象。超前思維正是利用思維的創造性,超越了事物發展的具體時間和空間,以及事物發展的具體環節,在頭腦中推想事物發展的未來狀況。相對于事物的現狀而言,超前思維的結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性。7、超前思維具有不確定性(1)含義:超前思維指向未來,但未來并不是現實的單向直線的延伸,而是存在多向變化的可能性。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有正確與錯誤、深刻與膚淺之分,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各樣的不可預料的因素的影響,事物發展的具體狀況不一定完全按照人們事先預測的方式展開。(2)要求:要提高超前思維預測推斷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需要人們立足實踐活動,充分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規律,創造有利的條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們預測的方向發展。8、超前思維要運用矛盾分析方法(1)客觀基礎:任何事物、任何時候都存在矛盾,事物的內在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并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2)含義: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方法。(3)原因:把握了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才能對事物發展的狀況和趨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預見。9、超前思維要運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1)超前思維要運用推理的方法:超前思維是依據事物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狀況,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要把握事物發展的因果關系,就需要運用推理的方法。(2)超前思維要運用想象的方法:由于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們難以由其過去和現在狀況必然地推知其未來,所以需要運用想象等思維方法彌補其前提條件的不足。10、超前思維要注重調查研究(1)原因:超前思維建立在對事物發展情況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發展情況離不開調查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2)調查:調查是有計劃、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