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1949年至今與中國建交國家數目統計圖1949年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8年第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1、了解中美建交的史實,認識中美建交的原因;認識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日益提高。2、研讀、分析相關資料,掌握分析資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3、通過學習中美建交,認識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感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增強民族自豪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習目標閱讀材料,思考為什么是“恢復”而不是“加入”聯合國?1945年10月24日,中國與法國、蘇聯、英國、美國以及其他國家一起簽署了《聯合國憲章》,見證了聯合國正式成立。當時中國的代表是共產黨人董必武和國民黨人顧維鈞。然而我國的合法席位長期被臺灣國民黨當局占據,美國一直利用自身影響力阻撓聯合國討論與解決中國代表權的問題。1、背景: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人之一。但在美國等國家的操縱下,聯合國長期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排斥在外,仍由國民黨集團占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從1950年起,歷屆聯大討論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時支持新中國票數增長示意圖1950年10票1970年1956年1960年34票51票1971年提示:60:當時加入聯合國的成員國數量;紅色為贊成票、黑色是反對票,棄權票未計入。47票801965年9924票單位:年76票數量:票601171271321970年第25屆聯合國大會,支持恢復中國席位的表決結果為51票贊成,47票反對,首次出現贊成票超過反對票。37票41票47票47票46票35票2、艱難的返聯之路決議全文(英文版)譯文:提案全文 :提案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發起,故又稱為兩阿提案,全文如下:大會,回顧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考慮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對于維護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組織根據憲章所必須從事的事業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一九七六次全體會議結果: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3票缺席!壓倒多數的勝利!勢如破竹!!!材料一:20世紀60年代后期,國際戰略態勢發生重大變化,美國在與蘇聯的爭霸中開始處于不利態勢,被迫進行戰略收縮。——《歷史研究》2013 (6)材料三:材料二:中國綜合國力提高(根本原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3、中國為什么能在20世紀70年代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綜合國力決定國際地位小組討論五分鐘二、由對手到握手——70年代的中美關系1951年朝鮮停戰談判期間,喬冠華被任命為李克農的助手,派去了朝鮮參加與美國的談判。談判是異常艱難和枯燥的。開始的一段時間,雙方誰也不說話,靜靜地坐著,到點后大家就各自離開,下一次又接著這樣,在這里,談判的意義就好像是為了確定下一次談判的時間和地點,此外就是比耐力,雙方都很緊張,就連南朝鮮的代表就位時一屁股坐空掉在地上,也沒人露出絲毫的笑模樣。1、50年代喬冠華與美國人的談判緊張、僵硬美國長期實行敵視新中國的政策,拒絕承認新中國,繼續支持逃到臺灣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的政策方針,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舉行了談判。在雙方談判氣氛達到最緊張時,喬冠華呷了一口咖啡說:“(基辛格)博士,你是出生于德國,我是在德國獲得的學位。從這點上講,我們應該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學上我喜歡黑格爾,你喜歡康德,這也許是我們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基辛格聽后笑了起來,緊張氣氛一掃而光。而后,雙方提出了新方案,喬基會談取得了突破,中美《聯合公報》得以推進重要一步。談判氣氛改變的原因是?2、70年代喬冠華與美國人的談判輕松、愉快中美關系改善!中美建交之路1960年代末,美國經過十多年的越南戰爭,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軍費。與蘇聯相比起來,美國國際地位相對下降,客觀上美國需要尋求抗衡蘇聯的力量。——摘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尼克松……認為現在已有五個世界實力中心——西歐、日本、中國、蘇聯和美國,在本世紀的三分之一時間里,這五只力量將成為決定未來的中心。——摘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蘇聯在中蘇邊境集結重兵,咄咄逼人。為了抵御來自北方的嚴重威脅,同時,為了有助于解決臺灣問題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中國希望緩和同美國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93》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中蘇關系惡化解決臺灣問題的需要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共同要求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綜合國力影響國際關系。3、70年代中美改善關系原因 中蘇珍寶島之戰宣傳畫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在珍寶島擊退蘇聯軍隊入侵的戰斗。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侵入珍寶島,襲擊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打死打傷6人。中國邊防部隊被迫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15日,蘇聯邊防軍3次出動向守衛珍寶島的中國邊防分隊發起猛烈進攻,并用多種火炮轟擊中國境內縱深地區。中國邊防部隊激戰近9小時,頂住了蘇聯邊防軍的6次炮火急襲,挫敗了進攻。17日,蘇聯邊防軍又出動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寶島。中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相關鏈接②牽制和對付來自于蘇聯的威脅,緩解國家安全壓力;③有助于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①從整體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國際地位;1、背景(強化記憶) 從中國來說:從美國來說:①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②改善中美關系,可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實力;蘇聯中國美國防御敵對惡化威脅進攻敵對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局部示意圖“乒乓外交”試探之旅2.中美建交過程小球轉動大球:這是1971年4月26日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在長城的合影。這是中國展開乒乓外交,與美國接近的一個策略。時代周刊雜志封面小球:乒乓球;大球:中美關系。1971年4月14日,周恩來接見美國兵乓球代表團,中美開始接觸,即所謂“小球推動大球”。破冰之旅前站—— 基辛格秘密訪華2.中美建交過程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1971年7月9日,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周恩來總理與毛澤東主席分別會見了他。基辛格秘密訪華時與毛澤東交談“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3年沒有交往了啊!”“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歷史性的握手尼克松訪華2.中美建交過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行程安排時間 主要行程安排1972月2月17日 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乘“空軍一號”離開白宮,先到夏威夷停留數日。1972年2月21日 上午抵達上海,稍事休息,飛往北京。1972年2月21日 11:30達到北京,機場與周恩來總理握手,被尼克松本人稱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后尼克松在中南海會見毛澤東。當晚周恩來總理設宴款待尼克松一行。1972年2月23日 與周恩來總理在釣魚臺會談。握手之后,尼克松幫助周恩來脫掉呢子大衣,這個鏡頭轟動一時。1972年2月24-25日 尼克松及夫人等一行人登上長城1972年2月26日 26日游覽故宮;隨后尼克松一行乘坐中國政府安排的專機前往杭州。1972年2月28日 尼克松和周恩來一同飛往上海,簽署《中美上海聯合公報》。尼克松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標題是:尼克松的中國之旅《新聞周刊》同時指出,尼克松訪華,推動了《上海公報》的簽訂,其中概述了兩國的根本分歧,并同意將其擱置一旁,這一“天才”的舉動促進了兩國的繁榮。公報的天才之處在于雙方同意推遲棘手的問題。《上海公報》是一份獨特的文件,它是一種非常非正統的做法,但非常成功。它體現了雙方的智慧,擱置目前無法解決的分歧,但不要讓它妨礙其他領域的進展。”基辛格當時的特別助理溫斯頓·洛德(Winston Lord)告訴《新聞周刊》。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臺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制造 "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 "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中美聯合公報》(1972年2月27日)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Q:公報簽署并且發表了,那中美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了嗎?▲注意:《上海聯合公報》雖然正式簽署并發表,但是此時兩國尚未正式建立外交關系。3、尼克松訪華的意義加強了中美關系,中西方關系得到改善,為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突破了蘇聯對我國的封鎖,加強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很大便利改變了中國的對外方針,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雙方在上海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標志著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探究問題: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意義是什么?新華社紐約電:當地時間2022年9月23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駐地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你如何看待今日的中美關系?中美貿易摩擦三、一波三折的中日關系2.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2年,毛澤東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一行1972年9月25日,周恩來總理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1、背景:中美關系正常化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1972年9月29日,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又稱中日建交公報)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有著悠久的傳統友好的歷史。兩國人民切望結束迄今存在于兩國間的不正常狀態……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的“復交三原則”的立場上,謀求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這一見解……(一)自本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二)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并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決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關系。(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節選自《中日聯合聲明》(一九七二年九月九日)中日《聯合聲明》 其中為何沒提“侵略”二字回顧中日關系的演變時期 關系 概況隋唐明朝清朝抗戰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20世紀70年代20C70S—至今國家經濟實力和利益①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國家,可以求同存異,加強合作,互利共贏。②中美、中日關系正常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決定因素啟示和平交流遣唐使;鑒真東渡;大化改新沖突戚繼光抗倭侵略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侵略1931-1945-日軍侵華戰爭敵對追隨美國,敵視中國正常化1972-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沖突與交往并存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在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教科書及釣魚島等問題存在嚴重矛盾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是在哪件事之后?3、影響70年代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四、新時期外交成就——全方位外交Q:閱讀教材P87頁,最后兩段內容,說一說什么是全方位的外交?2、成就:中國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2000年9月江澤民出席聯合國安理會及常任理事國會議(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法國總統希拉克、俄羅斯總統普京、英國首相布萊爾和美國總統克林頓)改革開放后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正常化一覽中越關系正常化中蘇關系正常化:1989年5月,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七十年代后期,中越關系惡化。79年爆發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1991年11月,越共中央總書記杜梅、部長會議主席武文杰率團訪華兩國領導人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中越關系實現正常化,從而結束了長達13年之久的兩國關系對立狀態。中印關系正常化: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后,中印關系跌入冰點。1979年2月12日,印度人民黨政府外長瓦杰帕伊訪華,中印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韓關系正常化:1992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韓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結束了兩國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金磚五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大國外交:全方位外交2022年12月,習近平出席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上海合作組織(SCO 上合組織)前身是“上海五國”會晤機制。2001年6月15日,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國家元首簽訂《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簽訂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成立3.意義: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 成立于1989年)APEC共有5個層次的運作機制:①領導人非正式會議;②部長級會議;③高官會;④委員會和工作組;⑤秘書處。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內容:會議討論了全球和地區經濟形勢,面向新紀的APEC政策框架等問題,通過了《上海共識》。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英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亞太經合組織(APEC),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也是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構。其官方顧問機構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1989年11月5日至7日,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2022年11月19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泰國曼谷繼續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1949—1978年),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階段中國外交的主題詞是“獨立自主”。新中國誕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獨立,捍衛革命勝利果實。中國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積極支持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斗爭,確立了以和平為宗旨、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風云激蕩的國際環境中展示了東方大國的鮮明形象,站穩了腳跟,改善了國際處境。第二階段(1978—2012年),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外交的主題詞是“和平與發展”。黨中央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根本判斷,我國外交工作的目標隨之調整為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外部環境。在國際上,我們倡導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貢獻,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提高。第三階段(2012年黨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主題詞是“民族復興,人類進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確定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正式確立,一條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外交基本經驗包括以下幾方面堅持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外交小結:從倡導“求同存異”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和“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洋溢著中國文化和思想魅力的理念主張,對推動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外交總結升華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1972年7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交。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9年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與啟示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綜合國力影響國際關系。綜合國力決定國際地位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2022·深圳寶安期末)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的提案進行了表決。該提案以壓倒多數通過。其中歐洲國家中投反對票的只有馬耳他,投棄權票的是希臘、西班牙、盧森堡。這反映了A.中美兩國對抗的加劇 B.美國對華孤立政策趨于破產C.中美兩國邦交正常化 D.我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2.(2022·深圳龍崗模擬)美國與蘇聯爭霸中所處的守勢地位,使美國不得不考慮改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同樣,中國也面臨新的戰略抉擇:改善中美關系,有利于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這表明,中美關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中美雙方有共同利益C.中美雙方意識形態的分歧消失 D.中國國際影響的擴大課堂檢測5.1978年12月16日中美簽署建交公報,其中寫道:“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這表明中美建交A.將徹底遏制美國稱霸 B.有助于團結抗衡蘇聯C.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 D.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4.下表顯示了中美貿易趨向,對其原因分析正確的是A.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B.中國實行改革開放C.中美正式建交D.冷戰的結束年份 美國對華出口(百萬美元) 中國對美出口(百萬美元)1972 60 321975 304 1561978 865 32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972年2月,尼克松與周總理的握手,成為歷史性的一刻.mp4 《筑夢中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mp4 中國重返聯合國席位各國投票情況.mp4 回顧1971年基辛格訪華.flv 第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