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史詩互證——繁榮與開放的唐朝課 型 復習課 課 時 一課時科 目 歷史 教學對象 九年級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位于部編版九年級總復習第五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處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時期。本課課題重點繁榮與開放的唐朝,本課包括三個子目:“以詩觀史:唐朝的政治演變;史詩互證:感受唐朝的繁榮與開放;以史鑒今:民族復興之路”。以唐詩為線索,講述唐史,并以史鑒今。二、課程標準 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通過了解“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知道唐朝興盛的原因;了解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事; 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從制度、經濟、文學藝術、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認識唐王朝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了解“安史之亂”。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掌握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的內容,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 。 難點:知道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達到的原因,掌握“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以及對國家的影響。了解盛唐氣象的具體表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盛唐氣象給今天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啟示。四、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古代史有完整的學習,作為復習課,更多的需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構建歷史知識脈絡,幫助學生把握重難點,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貼近學生心理的角度,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多思多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五、方法與策略 多媒體教學、情境創設、史料分析、識圖法、合作探討、自主學習等。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文可為史添秀,史可為文之材。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詩的盛世。唐詩緊扣時代脈搏,折射歷史變遷。 今天,我們以唐詩為線索,講述平仄韻律中波瀾壯闊的王朝興衰,解讀細膩筆觸下深沉的家國情懷,觀照歷史大勢里欲說還休的人生悲歡,開啟唐詩的溫故之行,唐史的知新之旅。(視頻播放唐朝優秀作品) 【目標導學】 多媒體課件展示本課導學目標,主題內容初體驗。 【講授新課】 (一)以詩觀史:唐朝的政治演變 時空觀念:唐朝的發展脈絡 1.出示古詩 隋宮 [ 唐 ] 李商隱 ……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設問:作者說的是誰地下若逢陳后主,不宜重溫后庭花? 3.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4.史料實證:出示史料,了解初唐的社會狀況。 材料一:唐朝初年社會狀況: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政府掌握的戶數不到隋朝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 設問一:兩則材料描述的社會狀況分別是怎樣的 設問二:對比材料,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 結合教材和材料,概括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4.從貞觀之治到貞觀遺風再到開元盛世的發展歷程 5.觀看盛世視頻,體驗盛唐的“小邑猶藏萬家室”。 6.歷史上還有哪些盛世局面?盛世局面出現都共同原因是什么、以及我們從中可以得出什么啟示? 7.中唐的“國破山河在”,詩歌寫于什么事件中 結合課文,概括這一事件的發生給人民帶來了什么災難? 8.晚唐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想一想,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愿望 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后,唐朝終于正式走向滅亡。 9.思考:文學藝術與歷史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二)史詩互證:感受唐朝的繁榮與開放 1.聯系課文內容,以下詩句描述唐朝社會經濟繁榮的哪些表現? 2.展示社會經濟繁榮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具體表現。 3.通過學生互動復習多彩的文學藝術。 思考: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唐太宗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其方式有哪些? 5.學生完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填表題,并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以及結合材料分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 開放則國興,閉關則國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核心素養訓練:史料實證) 將上述圖片分成兩類(只寫序號),并說明分類的理由(4分)。 請舉出反映“開放則國興,閉關則國衰”的中外歷史事件各兩例,并說明理由。(4分) 以史鑒今--民族復興之 核心素養訓練:家國情懷 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 殷切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再接 再厲、一往無前,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 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回望唐朝的歷史進程,你認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應該關注哪些內容 核心素養:家國情懷 唐朝的繁榮與開放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底氣;是“無人不沽酒,何處不聞樂”的和氣;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氣;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才氣。 唐朝繁榮開放,兼收并蓄;國人胸襟開闊、樂觀自信、;在文化上氣象萬千、雄壯渾厚,成為非常重要的中華美學價值,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融入民族文化基因之中。 【課堂小結】 【鏈接中考】 ①徐來軍在《調笑令》中寫道:“翻倒,翻倒,喝得醉來吐掉,轉來轉去自行,千匝萬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彼枋龅霓r具是( ) A.青銅工具 B.鐵犁牛耕 C.曲轅犁 D.筒車 ②2.唐代詩人王建在詩歌《涼州行》中描繪道:“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痹娭兴从车氖⑻茪庀鬄椋? ) A.經濟發展,國力強盛 B.民族交融更進一步 C.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D.社會風氣昂揚進取 【課后綜合實踐活動】 歷經289年的唐朝開放包容,風氣開放, 詩人輩出,是中國文學史發展中的一座高峰! 在唐朝寫詩就像今天發朋友圈一樣,從皇帝到 眾生百姓都以此來抒發感慨。 請你向大家推薦一首唐詩,將其置于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加以理解,并講述此詩相關的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