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敘事——墨西哥到中國: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近代殖民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教學設計一、內容主旨費孝通先生曾在歷史縱深與宏大格局中,總結了與“文化自覺”互為表里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秩序觀前瞻性契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同一主題下,這十六字箴言是歷史學的發展結果,也是社會學的學術結晶。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宏觀的大概念,新航路開辟以來,全球聯系逐步加強,伴隨著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殖民擴張帶來的人口遷徙與物種交流,世界多元的區域化文明格局被打破。從近代到當代,世界各大文明主體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巨變,表現在由過去的沖突、對抗轉變到現在的相互作用、融合,不同文明主體從“各美其美”(以自身價值觀為判斷標準),到理解并尊重其他群體的價值理念的“美人之美”,在文化交流與交融中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才逐步實現了當今社會“美美與共”的多元文明構成的國際體系。在近百年的時間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藍圖才在歷史長河中逐步被構建起來。墨西哥和中國,作為保護土著文化和移民文化的代表,在歷史長河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元文化世界提供了范例。建筑是歷史長河中的時代印記,也是民族文化的縮影,本課以墨西哥的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和中國的唐人街建筑為主線,通過微觀可見的建筑形成原因,由表及里建立起人口遷徙與文化的交流、交融和認同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并以此來詮釋墨西哥和中國在歷史中是如何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歷史范例的,讓學生在遷移中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大概念。二、教學情況分析1、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在學科知識層面,學生在高一期間已經學過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擴張帶來的人口遷徙、物種交流與疾病傳播等相關史實,同時對新航路的開辟所帶來的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的相關影響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這部分史實對學生了解殖民擴張背景下人口遷徙帶來的族群變化的學習有很大幫助。然而,本課的內容要求學生在史實的基礎上對文化交流交融與認同、世界格局的演變有自己的理解,對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師需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對近代到當代的文化沖突到交融認同有總體的認識。在學科素養層面,高二學生通過一年多以來的歷史學習,對史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分析史料和自己掌握的史實,運用唯物史觀提出較為合理的歷史解釋,這為學習本課的重難點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然而,高二學生的時空觀念仍較弱,因此在分析人口遷徙時應結合地圖,畫好世界人口遷徙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2、課標分析課標中對該課的教學目標要求為:第7 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本課課標:1.17 全球聯系的建立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3.3 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因此,從學科知識層面,近代以來由殖民擴張導致的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是學生的重點學習內容。在學科素養層面,本課要求學生在了解殖民擴張背景下對人口遷徙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中體會到文化的交鋒、交流與交融,進一步思考當代社會的文化認同問題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教材分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p.39-43。選必三《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第5 課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p.29-32,尤其關注32頁的“問題探究”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7 課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本課立足于統編版高中歷史新教材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第三單元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的第二課時《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在單元視角下,本單元共三課時內容,涉及古代、近代和現代人口遷徙以及人口遷徙帶來的文化認同等相關內容。本課為第三單元第2課,涉及的內容是近代部分,上承古代,下啟現代。在第3課中當代移民社會,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文化認同問題是有歷史淵源的,其歷史淵源主要呈現在第2課,西方殖民侵略帶來的人口遷徙,人口結構的改變和族群的變化,新區域的開發和新文化的產生伴隨著對原始文化的破壞和摧殘。因此,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文化交融與認同問題隨之而來。本課通過墨西哥和中國展現在近代人口遷徙中受到不同文化沖擊之后表現出的高度文化自覺,以及尊重其他文化的國家案例,在歷史中尋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與方案。在課時視角下,本課主要通過墨西哥和中國兩個國家的近代遷徙與文化發展軌跡,探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答案。墨西哥從最早的美洲文化,到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再到現代的以歐洲宗主國文化為主的多元混合型的新型文化,墨西哥文明留給世界的不僅是保留曾摧殘的原著文明的多元新型文明,更是它在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關于文化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而近代中國的人口遷徙主要體現在早期前往美洲的華工,而華工作為移民文化的代表,也在艱難的環境中傳承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并用中國智慧對世界做出了卓越貢獻,展現在面對多重挑戰與機遇中的中國方案。三、教學目標能在地圖上畫出近代主要的跨洲、跨國家、跨地區的人口遷徙路線,理解世界文明聯系的不斷加強;能說出近代人口遷徙的背景和影響,理解殖民擴張帶來的人口遷徙對人口結構和族群的變化;能說出近代以來美洲人口結構和族群的構成變化,在人口結構和族群的構成變化中認識墨西哥和中國尊重并理解其他文化,并保有高度文化自覺的文化認同觀念;了解近代華工出國原因、悲慘境遇以及歷史貢獻等史實,能說出華工作為移民文化的代表,為世界文明所做的貢獻,認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和勤勞勇敢的精神;能在這課學習過程中調動以前所學的知識,提高知識的整合能力和遷移能力。四、教學重難點重點:近代以來殖民擴張導致的人口遷徙和族群變化。難點:認識墨西哥和中國在近代是如何在遷徙和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實現文化美美與共的。五、教學過程環節一:課堂導入出示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圖。——百度百科: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圖教師:屹立在墨西哥三文化廣場的建筑講述著墨西哥城的歷史,觀察圖片,墨西哥三文化廣場中的三文化指的是哪三種文化?在圖中同學們可以找到墨西哥對應不同文化的建筑物嗎?引導學生回答:阿茲特克文明,近代殖民的歐洲文明以及當代墨西哥文明,他們分別表現在阿茲特克遺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以及當代的建筑中。材料一: 廣場上的碑文在記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歷史時作了這樣的評述:“這不是任何人的勝利或失敗,而是一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教育部:《歷史 選擇性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教師:通過墨西哥三文化廣場的建筑,我們可以看到探尋到墨西哥文化的歷史足跡。那么在這段近代的評述中,大家如何理解今天的墨西哥文化形成是一個“混血民族”的誕生呢?這些“混血民族”包含哪些民族?而這誕生為何又是“痛苦”的呢?引導學生回答:有近代殖民入侵的歐洲人,還有墨西哥原美洲土著居民,還有當時三角貿易運來的黑人。因為在墨西哥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土著文化曾遭到破壞,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教師:那么為什么要把這三種不同文化、曾經發生過激烈沖突的文化并列、共存于同一座廣場上呢?我們今天就通過探尋墨西哥的歷史,先來看看墨西哥三文化廣場是如何在歷史中形成的。設計意圖:教師把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圖作為導入的材料,能夠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師對石碑上文字的分析和設問,導入到墨西哥三文化廣場的形成過程和墨西哥的歷史,導入快速直接,通過設問引起學生的求知欲,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奠定基礎。環節二:土著文明,危在旦夕出示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圖(下圖)和拉丁美洲殖民地示意圖(下圖)——教育部:《歷史 選擇性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教師:在墨西哥三文化廣場所在的這片土地上,早在14世紀,阿茲特克人創造了輝煌的古代美洲文明。而在16世紀中葉的拉丁美洲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西班牙已經把除了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和整個中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設計意圖:在觀察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圖片的基礎上,呈現學生高一所學的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圖以及拉丁美洲殖民示意圖,讓同學們對墨西哥的歷史有總體的時空上的把握,有利于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出示科爾特斯人物圖。——百度百科:科爾特斯人物圖教師:完成西班牙殖民這一使命的是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航海家、軍事家、探險家,阿茲特克帝國的征服者科爾特斯。1521年,科爾特斯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并建立起西班牙殖民統治,他將殖民地命名為新西班牙。那么同學們閱讀以下史料,在當時西班牙殖民擴張中,除了武裝征服外,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的重要原因還有什么?材料二: 對美洲的征服,既是由人,也是由細菌去完成的,有時細菌跑在西班牙主力軍的前頭,有時則緊隨其后,特別是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墨西哥中部。 ——(英)萊斯利·貝瑟爾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組譯:《劍橋拉丁美洲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學生:細菌病毒的傳播和武力征服。出示特諾奇蒂特蘭城市復原圖。——百度百科:特諾奇蒂特蘭城市復原圖教師:沒錯,在戰爭中,科爾特斯的隨從中有一個黑奴患天花,天花的傳染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徹底毀了保衛該城市的人。1532年,特諾奇蒂特蘭城市的最后一群抵抗者在這座城市的廢墟中投降。設計意圖:通過西班牙殖民地對墨西哥城的侵略的微觀敘述,通過史料的閱讀和圖片的呈現,同學們能夠更為清晰地感受到西班牙對原美洲土著文化的破壞,同時通過閱讀史料、分析史料,了解西班牙對墨西哥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侵略以及疾病的傳播是導致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是導致西班牙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地統治的重要原因。同時這也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中的重要知識點,該教學環節打破了綱要和選必教材的壁壘,實現了融通教學。出示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平面圖,請學生回答問題。——百度百科: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平面圖教師:我們今天看到的遺址部分是阿茲特克帝國的哪一部分?學生:祭壇遺址。教師:很好,祭壇是原來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祭拜他們的神太陽神的地方。而西班牙殖民者們在入主了這片土地之后,他們拆毀了這座土地上的金字塔和大祭壇。1610年,他們在祭壇遺址的東側建造了大教堂,西班牙征服特諾奇蒂特蘭不久,傳教士們用音樂和圖畫進行講解,動員大批印第安人建造修道院和教堂,在緊接著政府后的幾十年改變了墨西哥中部建筑的景觀。出示材料三和材料四,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三: 他們由于自己的神戰敗,名譽掃地,從而產生一種精神和禮儀上的真空,使得樂于接受修道士的領導,視他們為得勝種族的圣人。 ——(英)萊斯利·貝瑟爾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組譯:《劍橋拉丁美洲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 材料四: 在白人殖民者那邊,新酋長被稱為菲利普王···當教長來給他傳教時,他一把扯下了教長的紐扣,舉在教長面前,告訴他,自己對基督教的興趣,如同這顆紐扣,隨后將紐扣丟在地上。 ——楊白勞:《后發先至的美利堅》,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年。教師: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眼里,他們自認為自己是“得勝種族的圣人”,認為土著居民非常樂于接受他們的教導,那么事實上真是如此嗎?請同學們閱讀以下材料回答,這兩則材料的觀點有何不同?為何會有這樣的不同?引導學生回答:土著居民有反抗,并不是白人眼中的“他們樂于接受修道士的領導”,兩則材料的立場不同,閱讀史料時應考慮到史家傾向,應辯證地看待這些史料,應查閱更多史料來了解這段歷史,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這段歷史。教師:第一則史料中,西班牙殖民者們把土著居民對基督教的服從稱為“天然悟性”,第二則史料里,印第安人把教長的紐扣仍在地上,對基督教文化是不屑的,抵抗的,體現他們兩者的文化沖突。同時在當地,西班牙殖民者還讓土著居民從事他們并不熟悉的種植原園經濟,并且建立起了殖民統治機構。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共同侵略下,原本的美洲文明被歐洲化了。設計意圖:通過使用墨西哥三文化廣場的平面圖和教師微觀的敘述,同學們直接清晰地了解到阿茲特克帝國的文化是如何被歐洲化的以及墨西哥三文化廣場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在通過對比立場不同的兩則材料的對比中,同學們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總結閱讀、分析史料的方法,能認識到史家傾向對歷史解釋的影響,在學習史實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環節三:人口重構,文化何從出示1700-1860年美洲人口種族構成的變化圖。——數據源自(英)安格斯·麥迪森著,伍曉鷹等譯:《世界經濟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教師: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阿茲特克為代表的印第安人是這段時期美洲人民的縮影,印第安人在戰爭、疾病和奴役中大量死亡。以致在未來的100多年中,通過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土著居民人口銳減。教師:那么美洲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造成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不足,此時西方殖民者想到了什么方法?學生:從非洲運大量的黑奴前往美洲,進行三角貿易。教師:沒錯,為了彌補美洲本土上勞動力的不足,歐洲殖民者進行罪惡的三角貿易,將大量的黑奴運到這片他們認為的新大陸上。閱讀下列材料,分析白人來美洲的原因。出示材料五,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五: 1592年胡安·德·洛夫萊斯(西印度群島移民)的家信: “不要猶豫,上帝會幫助我們。這片土地和我們的一樣好,因為上帝在這兒賜給我們的比在那兒多,我們將過上好日子。” ——(英)萊斯利·貝瑟爾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組譯:《劍橋拉丁美洲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 ——楊白勞:《后發先至的美利堅》,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年。引導學生回答:對于西班牙本土人民來說,關于在新大陸有可能生活得較好得消息鼓勵越來越多的西班牙人乘船前往美洲。教師:沒錯,美洲的黃金夢吸引著大量歐洲白人不遠萬里來到美洲。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大背景下,非洲黑人增加,歐洲白人激增。而漫長的離家和旅程中,女性的移民者較少,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并沒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因此,混血民族在這片土地中誕生了。出示材料六,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六: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帶來了伊比利亞的文化概念,他們認為比土著文化優越。同樣,他們也認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會生存下來,并且在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動的同時,維持著相對的自治性。同樣,奴隸們在學習應付他們的主人和適應新環境的同時,保持了非洲的宗教傳統、信仰、習慣和語言。 ——(美)托馬斯·E·斯基德莫爾,彼得·H·史密斯著;江時學譯:《現代拉丁美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教師:三角貿易和歐洲白人的大量移民帶來了美洲人口結構和族群構成的變化。閱讀材料,總結近代拉丁美洲的文化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回答:出現了以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文化格局。教師追問:很好,那這種多元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它由哪幾種文化構成?引導學生回答:由歐洲文化主導,印第安人和黑人文化并存。在交融中構成。教師: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歐洲宗主國的文化影響最大,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得以保存,在這過程中,形成了近代拉丁美洲的文化特點:以歐洲宗主國文化為主的多元混合型的新文化。至此,我們明白了現代的墨西哥文明為何是混合民族,且是如何在近代歐洲殖民的侵略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近代拉丁美洲的文化不是印第安文化的簡單延續,也不是歐洲文化的簡單移植,而是從民族血液到精神的雜糅和融合的過程。文化從沖突走向了重構和調適。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展現世界地圖中的人口遷徙圖,學生了解殖民擴張下的人口遷移過程,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同時,教師通過史料的分析和逐步追問,引導學生回答等方式,讓學生們認識到了墨西哥民族是如何從文化沖突走向文化的重構和調適的,落實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環節四:文化認同,共存共榮出示材料七,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七: 沒有古代阿茲特克和瑪雅文化,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文化;同樣,沒有西班牙人帶來的歐洲文化,也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文化;沒有19世紀父輩們為墨西哥獨立的英勇戰斗,同樣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墨西哥共和國。 ——百度百科:拉米雷斯教授(曾任墨西哥國家人口安置和公共工程部長)教師: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幅圖,大家對這段碑文的內容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在三文化廣場中最接近現代建筑的這棟樓是墨西哥的外交部大廈,為何墨西哥要將外交部大樓建在三文化廣場上呢?請大家閱讀材料,回答墨西哥對這段歷史的態度。學生:想展現給世界人民,墨西哥對美洲文化從未遺忘,對歐洲文化也尊重理解的態度。教師:沒錯,當代墨西哥人民認為阿茲特克人是他們的祖先,是他們文化傳統的根源;西班牙人雖然破壞了阿茲特克文化、征服了他們祖先的土地,但是他們帶來了歐洲文化,其結果就是今天的墨西哥文化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的產物并且還在繼續進行著這樣的融合。外交部大廈設立在三文化廣場上是有象征意義的:面向世界,包容各種文化。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墨西哥人民從未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時當代墨西哥用智慧和胸襟將近代以來的文化沖突轉化為文化交融與認同,形成適應時代發展的墨西哥新型文化。正是這樣的文化自覺,讓墨西哥保留著自己的文化根源的同時能夠尊重其他文化,成為當代多元文化體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全球化浪潮中,在面對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與本土文化和古代文化之間的沖突時,若每個國家都能夠做到文化自覺,從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那么美美與共,共存共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藍圖將不難實現。設計意圖:通過收尾呼應的形式結束對墨西哥的微觀敘事,同時通過曾任墨西哥國家人口安置和公共工程部長拉米雷斯教授的一段話來升華主題,展現墨西哥對待本國歷史的態度,展現其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的智慧。通過墨西哥這個國家的微觀敘事,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近代殖民擴張帶來的人口遷徙的影響,用墨西哥三文化廣場以及相關史料展現墨西哥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的觀念,讓同學們通過墨西哥這一微觀案例,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觀設想的可行性。環節五:赴美之行,以淘金始教師:除了墨西哥以外,還有一個民族,中華民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接下來,我們通過唐人街的視角來看華人在美洲的歷史。出示陳潁川總堂立面圖,請學生回答問題。——譚金花等:《溫哥華唐人街公所建筑文化研究》,載《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陳潁川總堂立面圖。教師:這是在北美洲一處唐人街的建筑。大家可以在這張圖片中找到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子嗎?學生:“西湖”是中國特有的,建筑的最高層處有英文。教師: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該建筑的風格類似于我國華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的騎樓,一樓用于經商或出租,二樓以上當儲物或居住之用。在頂層陽臺上,我們看到羅馬塔司干柱式建筑以及兩旁對稱的兩對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的方形壁柱,這些都有西方建筑的影子。而再看正立面的建筑匾額名字以及窗戶,我們又可以看到中式建筑元素的影子。在北美洲的唐人街的建筑表現為既有中國傳統建筑的影子,又與海外建筑文明兼容共生。那么唐人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這樣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產物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今天我們通過唐人街這一建筑來探尋華人在海外的歷史。設計意圖:經過墨西哥三文化廣場的學習,同學們能認識到建筑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因此,這里再次選用建筑,同學們能夠很快地認識到這是中華文化和海外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將這一認識運用到了新場景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遷移。同時,這一圖片也將話題快速導入到了華人在海外的發展史以及唐人街的發展史。出示材料八,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八:從美國海關有關華人入境的記錄顯示,1820年記錄第一位中國人進入美國;1821—1839年間,又有10人抵達;1840—1849年間再添35人;但1850年則有450人;1851年有2716名華人登岸;1852年暴增至20026人,主要是因為意在涌來淘金,消息盛傳至中國廣州及其近鄉農村。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材料,19世紀中期左右中國前往美洲的人數呈現怎樣的趨勢?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為何在廣州?學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有人成功抵美有所收獲后,將消息帶回了國內,引發了更大群的鄉人赴美淘金潮。鴉片戰爭后,清廷割讓了香港等地,在廣州和福州等地,外商常現,關于海外的消息常常傳至粵閩兩地。而在1850之后,華人增長的人數飛速上升,這是因為在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黃金,一夜暴富的可能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華人來到美國這片領土。教師:同時,19世紀初以來,英美等國開始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地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變動力。華工成為他們的目標。19世紀中期,大批大批的華人被運往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分析史料以及教師的設問,同學們了解華工奔赴海外的背景。在這過程中,教師通過“廣州”這一地點建立起了選擇性必修和《中外歷史綱要》(上)鴉片戰爭以來開放香港島等地的史實進行聯系,實現了融通教學,同時在分析史料,引導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出示《集聚在船上的華工》和材料九,請學生回答問題。——教育部:《歷史 選擇性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集聚在船上的華工》圖 材料九:(苦力)閉置一艙,昏悶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饑餓疾病鞭笞而死者又三之一,僅延殘喘者不及一成。 ——陳熾:《續富國策》,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年。教師:大家仔細觀察這張圖片,并結合材料,大家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華工人數多、人口密集,條件很艱苦,船上的死亡率很高。大家梳著辮子,是清朝時期時候的出國圖。他們目光呆滯,不知要去往何方。教師:而這些迷茫的華工大都是中下層農民,大量出洋勞工只能從事底層的修路、挖礦、務農等工作,社會地位低下,甚至很多是以被哄騙,誘拐等方式出國的。1865年,美國以修建從東到西,橫貫美國全境的太平洋鐵路為由,與中國簽訂招募華工條約,形成新一波的華工出洋潮。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圖片和材料,同學們認識到了這一時期華工奔赴海外的場景。具象的圖片能夠讓學生們直接感受到華工出行的不易。通過觀察圖片和分析史料,了解到華工出行的死亡率高、條件艱苦等特點,感受華工赴美的不易與艱辛,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環節六:勞模伏禍,立法排華出示材料十,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十:1866年隆冬,大雪紛飛,工人們……在雪棚下繼續工作,結果發生雪崩,3000多名華工遇難。幾個月后冰雪融化,人們發現尸首橫陳,個個身著單衣,赤著雙腳,后事無人料理,只能由新來的華工草草掩埋……一節節鐵軌,在華工的尸骨上筑成。 ——林玨:《19世紀華工在美國西部開發中的血淚貢獻》,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教師:華工的工作為修建跨越美國東西部的太平洋鐵路,在加州淘金的許多工人也加入了加州地區太平洋鐵路的修建。請同學們閱讀該史料,華工的生存處境如何?學生:華工為太平洋鐵路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150多年前,上萬名華工從中國飄洋過海到美國,克服艱苦惡劣的環境,忍受各種不公待遇,以非凡的毅力和巨大的犧牲完成了太平洋鐵路建設,太平洋鐵路的建成,把紐約到舊金山的旅程從6個月縮短到7天,讓美國的東西部從經濟上真正結合成為一個整體,為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創造了人類工程史的傳奇。在這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華工在美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教師:華人憑借其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為太平洋題錄建設,為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出示黃金長釘圖,請學生回答問題。——維基百科:黃金長釘圖教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該圖片,1869年5月10日,全段鐵路最后一口長釘被嵌下,該長釘被稱作“黃金長釘”,這是鐵路完工時拍的照片。大家從這張圖中發現了什么?學生:沒有華人。教師:在完工典禮的合影里,并沒有華工的身影。因此,為太平洋鐵路犧牲巨大的華工就這樣成為了“沉默的道釘”。除了對不僅如此,1882年,又一則法令把無數海外漂泊的華人推向更加絕望的深淵。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史料,學生了解華工為美國太平洋鐵路所做的貢獻,為美國東西方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感受華工在這過程中的條件艱苦以及偉大犧牲,通過對比“黃金長釘”和“沉默的道釘”認識到華工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低,未被認可,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出示材料十一,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十一:·······美利堅合眾國參眾兩院在國會通過本法后九十日內,至本法通過后十年內,華工入境暫停;在暫停期間,任何中國勞工不得來美國······· SEC.15. 出現在此法案中的詞組“中國勞工”,指被一切熟練或非熟練的中國工人,以及一切被礦主雇用的中國人。 ——百度百科:排華法案教師:通過閱讀該法案,大家獲得了什么信息?學生:這是排華的法案,不讓華工登陸美洲,且對華人進行了無差別的歧視。教師:華工的到來本來就是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為何美國要排華?請同學們閱讀以下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出示材料十二,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十二:美國歷史學家休伯特:“如果沒有這些召之即來的廉價勞工,農場主常常不知道怎樣開墾田地,收割莊稼。他們在多沙和低產的土地上種植莊稼,在炎熱、沼澤地般的圣華金峽谷里干活,比白人效率高···(他們在種植蔬菜方面)幾乎無人可以匹比。” ——陳依范:《美國華人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學生:華人的效率比白人高,成為了加州農場主首選的廉價勞動力,擠壓了白人的生存空間,導致美國出臺排華法案。至此,華人與美國本土居民的矛盾沖突不斷顯現出來。教師:很好。在淘金熱褪去、太平洋鐵路完工后,失業的華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在加州尋找工作,然而由于華人的勤勞勇敢,他們的效率比白人高,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睞。白人失業,引起《排華法案》的發布。同時,從這段材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華工將中國的農耕技術帶到了美國,促進了加州經濟的發展,華人將歷經千年的人類農業文明成果飄洋過海帶到了美國,從而使中國的農耕文化遺產為新大陸的發展貢獻力量,與其他民族的農業文化遺產互動互補,交匯集合,共同為世界農耕文明發展進步做出貢獻。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分析史料,逐步設問,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回答問題,學生能夠通過史料分析美國《排華法案》頒布的原因,認識到此時華工與美國本土居民的沖突,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史料認識到這段時間華人對美洲的貢獻以及農耕文明逐步融入美國的史詩,感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環節七:自成治區,調適發展出示材料十三。材料十三:面對種種不公正待遇,華人選擇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融入美國社會,在屬于華人的區域建立起醫院、學校、工廠、商店。 在這一時期,雖然多次遭遇美國政府的抵制和不公平待遇,但華人還是完成了他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了融入美國社會的底氣。 ——迮映東:《淺議國際移民的社會融入——基于舊金山唐人街華人移民的歷史分析》,載武警學院學報,2021年第9期。教師:被排擠的華人只能相互取暖,生活在未被美國人開發的無人區里,但華人很快在屬于華人自己的區域里建立起醫院、學校、工廠、商店等基礎公共設施,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這是加州舊金山華人街的雛形,為加州后來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出示材料十四,請學生回答問題。材料十四:來自中國南部沿海省份的華人史中國人最有重商傳統的人群,他們在美國城市化早期的小商業社會如魚得水,城市也由于他們的辛勤經營而穩定發展……雖然華工入美一再受到政策限制,但是他們做中美貿易和地區貿易,促動物資流動;他們繳納各種關稅,增加政府收入;他們雇傭更多人手,提供就業機會等等……為所有城市居民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同時構成美國小商業資本社會的有機部分。 ——楊紅波:《城市發展史視野下的美國唐人街演變研究》,廣州:世界圖書廣東出版公司, 2014年。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回答華人是如何融入美國社會的?引導學生回答:華人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在美國從事商業貿易,為美國本土居民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以及就業機會,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教師:很好,此時的唐人街不再是封閉隔離的華人社區,它與美國的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互動關聯,此時美國的早期城市化與唐人街的經濟發展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唐人街的發展正是美國與中國的密切經濟文化互動在美國城市土壤上的具體反映。唐人街的發展和演變離不開美國城市發展的大背景,而中國人憑借其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融入美國社會,傳承中華文化,逐漸成為美國城市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而在之后的100-200年里,唐人街遍布世界的大街小巷,稱為中華文化的世界窗口。出示唐人街海外分布圖和材料十五:——百度百科:唐人街海外分布圖 材料十五: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也是中華文化與本土文化互補、共生與融合的產物。 ——張月:《當代華僑華人軟實力的構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教師: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的本土文化互補共生融合的產物,成為在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展現中華文化的窗口,是移民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近代到當代,從華工到海外華僑,中國人民憑借其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藍圖展現了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而唐人街也將攜帶著中華文化基因繼續與各國文化相伴相生,共同發展。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史料,學生了解唐人街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的史實,認識到唐人街是如何進行文化調適,一步步融入美國社會的。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同時,學生通過閱讀史料,也能夠感受到海外華僑的勤勞創新精神,培養了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環節八:文化認同,精神永駐出示材料十六。材料十六:1963年,在太平洋鐵路百年紀念儀式上,美國百年紀念儀式上,美國白宮向舊金山華僑總會會發來一封信:“現今中央政府全體同仁,深知華裔先民流血流汗,以最大之犧牲精神,在極艱苦的環境下,修山辟路,筑成橫貫東西方鐵路,此項豐功偉績,吾人永世難忘。 ——林玨:《19世紀華工在美國西部開發中的血淚貢獻》,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教師:從華工到華僑,在一代代華人的努力下,美國社會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也逐步認可,認同。1943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廢除《排華法案》加州將中國農歷新年成為法定節日,1963年,美國承認華人為太平洋鐵路所付出的犧牲,贊賞華人對美國社會所做的貢獻。2012年6月,美國就排華立法正式致歉。2022年9月,加州將中國農歷新年成為法定節日。在一代代華僑的努力下,中華文化逐步稱為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近代到現代,華人從最初的淘金潮、鐵路修建再到加州地區的開發,經歷了《排華法案》的排擠與沖突,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融入美國社會,成為移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世界多元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多元認同的現代社會,海外華人華僑在文化自覺中實現了美美與共,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同時,他們在國際關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出示百人會圖片、保加利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圖片、阿聯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西班牙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圖片和材料十七。——百度百科:百人會圖片、保加利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圖片、阿聯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西班牙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圖片 材料十七: 美國的白人會,其使命是促進中美人民建立良好而有建設性的關系。各國與中國的和平統一促進會意在向全世界闡明中國追求和平的重大意義,并為構建和諧世界而努力。 ——張月:《當代華僑華人軟實力的構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教師:從近代到現代,中華人民從未忘記自身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使命,不斷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百人會的建立以及華人華僑與保加利亞、西班牙等國建立的和平統一促進會,表現出中國希望各國相互合作、公平競爭、和平發展,實現共存共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望。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的呈現和教師的講述,學生了解美國認同中國文化的相關史實,感受華工從被排斥,到調試融入再到認同的這一艱難過程,認識到從華工到海外華僑憑借其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逐步被認同的不易。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在學習了墨西哥三文化廣場的內容之后,墨西哥民族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在這個子目的新場景中,學生也能通過文化沖突,調適,再到認同這一過程中認識到海外華僑的高度文化自覺,實現在新情境中遷移已學知識。同時,教師通過海外華僑所承辦的非官方組織體現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歷史使命,讓同學們感受到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智慧與擔當,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環節九:課堂收束教師:這節課,老師通過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和唐人街這兩種建筑講述了墨西哥民族的形成歷史和中華民族作為移民文化遷入其他國家的歷史,他們兩者有何相似和不同之處呢?大家可以思考后和小組同學交流后回答。學生:對墨西哥和中國來說,他們都是人口遷移下進行文化調適的主體。同時,他們在人口遷徙的背景下,面對不同民族帶來的文化沖突時,他們都能通過對自身文化的調適,到達文化認同階段,在這過程中,他們都保持著高度的文化自覺,形成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多元文化的風景線。他們艱難的歷史進程都告訴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元文化社會來之不易,以及他們為我們提供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途徑——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他們的不同之處主要是他們遷徙的背景和形式不同,墨西哥在面對外來人口和外來文化遷移下的重構,而中國是作為移民文化遷入其他國家的調適。教師:這位同學總結得很好。墨西哥民族和中華民族雖然在歷史中發展情況不同,但是都為我們詮釋了在面對由人口遷徙帶來的文化沖突的挑戰時,應該如何調適自身文化,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這也是歷史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學習前人的寶貴經驗,同時珍惜和發展前人為我們塑造的世界。珍視世界和平與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設計意圖:在最后收束環節,教師進行了小結和升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通過墨西哥和中國的例子認識到了人口遷徙是文化交融的途徑之一,同時認識到人口遷徙在文化交融中的表現為文化沖突,文化重構與調適以及文化認同。通過墨西哥和中國兩個案例,學生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收束環節教師設計讓同學們進行總結和反饋,可以讓教師有效檢驗這節課的成果。六、作業設計1.必做作業:結合本課所學的史實,以墨西哥或中國為例,以“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為主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論文。2.選做作業:課外查閱相關資料,嘗試尋找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的其他國家或民族案例。七、板書設計板書類型:提綱式。運用簡明的線條與文字,勾畫出本課殖民擴張的背景以及人口遷徙的情況帶來的人口重構,墨西哥和中國在文化自覺中實現美美與共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提供了歷史案例。八、教學反思通過備課、上課和修改三個環節的備賽過程,在指導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受益匪淺。在備課,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凝練主題,如何使用教材內容為主題服務,如何將教學法與歷史內容相結合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理解。在授課技巧方面,我對于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設問,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進行追問,如何升華主題也有了較深的感悟。賽后觀看自己上課的視頻時,對于在課堂中如何用凝練的話語表達豐富的情感方面,還有待加強,對于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回答,更有效地升華情感,也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對自己上課時會出現的一些口頭禪,語氣詞和習慣性動作,都有意識地通過訓練改進。我反思教學存在的問題查找努力方向,一是推敲、凝練課堂授課語言;二是擴大閱讀量,拓展史學視野,打好史學功底的同時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歷史教學法理論,將先進的理論與實際的歷史教學相結合;三是關注課堂的講述和設問都應結合學生學情,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