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2日益嚴峻的資源問題 同步練習--2022-2023學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級下冊
一、單項選擇題
1.十九大提出,要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做法符合綠色生活方式的是
①外出就餐適當點餐,多余飯菜打包帶走 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升級設備凈化廢氣
③低碳出行公交出行,近途多走路多騎車 ④理性消費合理消費,選購節能環保家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3年5月,煙臺大學7名保潔員自發撿食學生們饅頭、油條、米飯等剩飯剩菜。他們的舉動觸動了社會各界尤其是煙大師生的內心,學生剩飯情況從此幾乎杜絕,真正落實了“光盤行動”。對7名保潔員的行為評價正確的是( )
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②符合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具體要求
③不利于促進消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④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特別的貢獻。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將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目前,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應1.37億立方米的清潔水,同時釋放約54.5萬噸氧氣。他們的貢獻在于( )
①提高資源利用率 ②增加資源數量 ③保護生態環境 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不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
A.土地資源 B.生物資源
C.礦產資源 D.水資源
5.陸域狹小、資源短缺的浙江,擁有的海島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的蘊藏量卻均居全國前列。因此,開發利用海洋能源有利于浙江
①節能減排,保護環境②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③因地制宜,海陸互補④增加資源總量,擴大海域面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鄉愁是后院沿著泥瓦飄飄的炊煙,是十八彎彎向家門口的山路,是媽媽手里的糯米團,是后院那棵永不結果的龍眼樹……“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的理念反映了我國( )
①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
②目前開展的各項工作都不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③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④我們只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7.下列黃河流域開發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全流域投放營養物質,提高魚類產量 B.擴大流域周邊圍網養殖規模
C.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 D.大量引黃灌溉,種植水稻
8.千島湖配水工程使杭州城市供水格局轉變為千島湖、錢塘江等多水源供水,這一重大民生工程( )
A.緩解了杭州城區供水的多重壓力 B.踐行了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C.解決了杭州城區水資源短缺問題 D.改變了杭州水資源空間分布
9.隨著垃圾分類的不斷深入,杭州將建成全國首個體驗式垃圾分類實踐基地,在這座基地中,可看到一個廢棄易拉罐經過拆解、分類和加工等工序后被重新制作成一件藝術品的全過程。這個過程( )
A.可以緩解資源短缺局面 B.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
C.提高資源利用率,循環利用資源 D.保護環境不受到更多的污染
日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2015~2016年度調水順利結束,工程惠及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沿線18座大中城市,4000多萬居民喝上了長江水。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題。
10.南水北調工程能夠反映出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是( )
A.地區分布不均衡 B.季節分布不均衡
C.年際變化大 D.總量大,人均少
11.下列關于南水北調工程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經過的地形區主要是華北平原
B.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方案的調水起點是丹江口水庫
C.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方案的主要優勢是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D.南水北調工程可以緩解北方嚴重缺水的狀況
12.據估測,我國各大外賣平臺每日的訂單總量已經超過5000萬單。假設每個訂單只用一個塑料袋和一個塑料餐盒,各訂餐平臺每天產生的廢棄塑料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大約相當于422個足球場。要解決這一問題, 消費者應當
A.堅決抵制外賣,從源頭上杜絕浪費 B.加強對外賣行業的規范和管理
C.完善政策法規,打擊過度包裝行為 D.對外賣包裝盡量進行二次使用
庫布齊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治沙樣本”。回答以下各題。
13.讀圖,庫布齊沙漠所處區域
A.位于黃土高原 B.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C.地處南方地區 D.在陜西和山西交界處
14.庫布齊沙漠治理面積達6460平方公里,綠化面積3200多平方公里,涵養水源240多億立方米,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巨變告訴我們
A.荒漠化是我國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
B.必須把治沙放在生態環境建設的首位
C.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可以不要經濟發展
D.改善生態環境能有效促進可持續發展
15.關于我國國情敘述錯誤的是( )
A.我國有56個民族 B.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C.我國自然資源總量不足,人均豐富 D.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16.13億人口,如果素質低,就是沉重的負擔;相反,就是豐富的人力資源。我國要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必須( )
①優先發展教育事業②加快發展科學技術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④解決老齡化問題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7.“如果中國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節約標準煤3億噸。”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 )
①我國資源利用率高,可挖掘潛力不大
②要依靠科技挖掘現有能源的利用率
③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④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要減少能源的浪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0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中國展現大國擔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8.此次氣候雄心峰會針對全球氣候問題力促各國節能減排,下列措施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
A.出門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B.大量使用煤炭發電,提高經濟效益
C.加快淘汰落后生產力,完善產業結構 D.提倡低碳環保的生產方式
19.習近平在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為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大力提倡使用清潔能源,下列既屬于可再生資源又是清潔能源的是( )
A.石油 B.太陽能 C.天然氣 D.煤炭
二、非選擇題
20.讀以地球和人類為主題的漫畫,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漫畫反映了當今世界所面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中的_____問題,產生該問題的原因是__________。
(2)針對漫畫所反映的問題,寫一條公益廣告:____________________。
(3)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中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是_____。
2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東北地區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材料二 長江三角洲以全國2.2%的陸地面積,創造了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有我國的“魚米之鄉”之稱,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區域。
材料三 東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示意圖。
(1)東北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的自然條件是。(至少一個)
(2)比較東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下表。
地區 耕地類型 人們主食 傳統運輸 傳統民居
東北地區 A 面食 C D
“長三角”地區 水田為主 B 水路為主 屋頂坡度較大
(3)國家有計劃地將“北大倉”變成“北大荒”,以保護濕地。保護濕地的措施有
A.退林還耕 B.擴大耕地面積
C.大力發展家具制造業 D.建立自然保護區
(4)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魚米之鄉”。與東北地區相比它最大的自然優勢是什么。如果把東部沿海地區比作“弓”,把長江比作“箭”,長江三角洲就位于箭頭的位置。試分析作為“箭”的長江,為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提供了哪些優越的條件?
參考答案:
1.C
【詳解】綠色生活方式指通過倡導居民使用綠色產品,參與綠色志愿服務,引導民眾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人們在充分享受綠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履行好應盡的可持續發展責任的方法,實現廣大人民按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方式生活。①③④觀點正確;②觀點也是節能環保的措施,是企業的做法,不是從公民角度,不合題意,所以本題選擇C答案。
2.B
【詳解】本題考查可持續發展。
①②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名保潔員的行為是節約資源的表現,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具體要求,故①②④說法符合題意;
③:7名保潔員的行為有利于解決節約資源減少浪費,與消費無關,故③說法不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B。
3.D
【詳解】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森林覆蓋率的增加與資源利用率無關,所以①不符合題意;增加資源數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有利于增加森林覆蓋率,②③④符合題意。所以D符合題意,ABC排除。故選擇D。
【點睛】
4.C
【詳解】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類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的總稱。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氣候資源和海洋資源等。通過天然作用再生更新,從而為人類反復利用的資源叫可再生資源,又稱為可更新資源,如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等。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故選C。
【點睛】本題考查自然資源的分類。
5.A
【詳解】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開發利用海洋能源實現因地制宜,海陸互補,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做到了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節能減排,落實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①②③符合題意;開發利用海洋能源不能增加資源總量,擴大海域面積,④明顯錯誤。從而得出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6.C
【詳解】本題考查建設美麗中國。分析“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的理念反映了我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開展的各項工作都不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以②③說法符合題意;①說法主要矛盾與材料生態問題無關,排除;④說法錯誤,我國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故選C。
7.C
【詳解】在黃河的開發利用中,應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內,防止水污染問題,C選項正確;在黃河全流域投放營養物質會造成河流中的營養過盛,不一定會提高魚類產量,A選項錯誤;流域周邊圍網養殖的擴大,使大量的殘餌、代謝物及藥物等大量排放,造成嚴重水污染,B選項錯誤;大量引黃灌溉種植水稻會造成下游工業用水不足,且引黃灌溉成本高,D選項錯誤。
8.A
【詳解】依據題干可知千島湖配水工程使杭州城市供水格局從以錢塘江為主的單一水源供應,轉變為千島湖、錢塘江等多水源供水,杭州民眾用水安全和用水品質將得到極大提升,因此緩解了杭州城區供水的多重壓力,A項正確;千島湖配水工程為杭州城市供水提供了更多的水源,而不是踐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排除B項;千島湖配水工程為杭州城市供水提供了更多的水源,但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了水資源短缺問題,排除C項;千島湖配水工程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資源緩解杭州城區供水的壓力,而不是改變水資源空間分布,排除D項。故選A項。
9.C
【詳解】本題考查可持續發展。
C:題干表述了杭州將建成全國首個體驗式垃圾分類實踐基地,在這里,可以看到一個廢棄易拉罐經過拆解、分類和加工等工序后被重新制作成一件藝術品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提高資源利用率,循環利用資源,C說法正確;
A:垃圾分類實踐基地的建成有利于變廢為寶,提高資源利用率,但不能達到緩解資源短缺局面的目的,A說法錯誤;
B:題干表述的做法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B說法錯誤;
D:題干表述的做法不能起到保護環境不受到更多的污染的做用,D說法錯誤;
故本題選C。
10.A 11.C
【分析】10.為了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地區分布)不均勻,正在修建的跨世紀工程是南水北調,該工程主要是把長江水系的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A項正確;BCD項在南水北調中沒有體現,排除。故選A。
11.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方案與中線方案相比,東線方案的主要優勢是這里可以利用已有的河道及天然湖泊,節省了大量的工程量,輸水路線并不短,沿線人口多,地勢是南低北高,需要消耗較多的能源,C項符合題意,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是從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庫取水,經河南省、河北省最后到達北京、天津,溝通了長江流域和京津唐地區,可以緩解北方嚴重缺水的狀況,排除ABD項。故選C。
【點睛】
12.D
【詳解】題干材料展示了我國外賣行業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加大,對環境造成污染,作為個人要樹立環保觀念,對外賣包裝盡量進行二次使用,D說法正確。A中的說法太絕對。BC不是個人能做的,應排除。故選D。
13.B 14.D
【解析】13.從圖中可以看出庫布齊沙漠位于長城以北的地區,因此不在黃土高原范圍,故A錯。結合我國氣候分布圖可知庫布齊沙漠所在地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故B正確。庫布齊沙漠位于北方地區,故C錯。庫布齊沙漠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故D錯。本題答案選擇B。
14.從題干中可知庫布齊沙漠治理之后,綠化面積增加,創造了生態財富5000多億,可知改善生態環境能有效促進可持續發展。故D正確。
15.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不足,而不是總量不足、人均豐富,故選C;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6個民族;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上述三個說法均正確,故排除ABD。
16.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要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就是要培養出大批的人才,從而為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提供人才資源,所以必須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①③,A選項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選項錯誤,排除。
17.D
【分析】此題考查能源的應用。
【詳解】我國資源利用率不高;我國應通過發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以此來降低煤炭的需求量;我們也應該節約能源的使用,降低煤炭的需求量,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常規能源是不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②④正確,故選D
18.B 19.B
【詳解】1、本題考查對節能環保的認識和理解。
B:我國經濟追求高質量發展,故B說法錯誤;
ACD:這都是我國節能環保的具體體現,故ACD說法正確;
本題逆向選擇,故本題選B。
2、本題考查對能源的認識和理解。
B:太陽能既屬于可再生能源又屬于清潔能源,故B說法正確;
ACD:清潔能源指的是氫能源、液化石油氣,以及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ACD不屬于可才生能源,故ACD說法錯誤;
故本題選B。
20. 資源
人口增長過快 計劃生育,人人有責 礦產資源
【詳解】(1)據漫畫中“怎么都沒啦”可知主要反映的了資源匱乏的問題。原因則主要從世界人口過快增長的角度去分析,由于人口的過快增長,給資源和環境造成了空前的壓力,也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2)針對漫畫反映的問題,可以寫“計劃生育、人人有責”等廣告語。
(3)據所學知識,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中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是礦產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
21.(1)東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旱地為主;米飯;陸路為主;屋頂坡度較小
(3)D
(4)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長江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條件等
【分析】(1)
結合材料一可知東北平原“沃野千里”,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2)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受氣候影響的不同,北方降水較少,南方降水較多,北方耕地類型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種植小麥,主食是面食。南方種植水稻,主食是面食。北方交通以陸路為主,南方水網密布,以水路為主。為了防寒,北方民居屋頂坡度較小。為了方便排水,南方屋頂坡度較大。
(3)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退林還耕、擴大耕地面積、大力發展家具制造業都破壞了自然環境,不利于濕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有利于保護自然環境,保護濕地。
(4)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與東北地區相比,長江中下游緯度低,而且受夏季風影響較大,因此熱量豐富,降水充足是其與東北地區相比最大的自然優勢。長江為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條件,促進了長三角人民的生活和發展。
【點睛】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對保護濕地的措施和長江三角洲發展優勢的了解。
試卷第2頁,共2頁
試卷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