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簡介

單元 第四單元 課型 新授 公案備課人
課題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課時 2 個案備課人
課程標準 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史實,了解三國革命進程與革命成果,認識資本主義制度和經濟制度的確立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產物。(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理解) 2、通過了解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的拓展,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制度在各國的體現和其歷史地位。(時空觀念、歷史理解) 3、通過史料研讀,理解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論的初步實現。(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4、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認清資產階級所宣揚的人權、自由、平等和博愛精神的本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唯物史觀)
教學重點 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關系。
教學過程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教材分析:本課是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的第二課。本單元所處的宏觀時代為資本主義制度萌生前后的時段,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承前啟后。本課上承第8課《歐洲思想解放運動》,下接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既揭示了政治變革與思想解放之間的歷史邏輯,又指出了政治變革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 學情分析:在經過高一一學期之余的鍛煉后,高一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歷史時空觀以及對史料分析的學科基本素養和能力,且其抽象性和批判性思維已經日益占據主導地位。但學生仍然缺乏對世界歷史的宏觀認識,難以較好把握歷史的前因后果。因此,在本設計中,特別重視歷史邏輯的梳理,注重歷史前后聯系,將本課與前一課《歐洲思想解放運動》聯系在一起,形成大單元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在整體上感知歷史、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 時空定位: 歷史概念:資產階級革命 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 實質就是以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取代封建剝削制度。 通過革命道路過渡到資本主義的國家在歷史上只占少數,多數國家是經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實現過渡的。但在17、18世紀還沒有國家是經由改革完成過渡的。 歷史概念:資本主義制度 是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干預或者政府干預較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如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 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歐洲的哪些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反映了哪一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影響力的擴大與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是密不可分的。所謂“思想變革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影響之下,資產階級逐漸站上世界舞臺中心,深深影響歷史發展。今天我們就要學習資產階級是如何站上歷史舞臺,又是如何站穩腳跟的,即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問題探究一:“破”與“立”——從資產階級革命到資本義制度的確立 思考1:資產階級革命前英、美、法的歷史境況是怎樣的? 英國:有限制王權的歷史傳統 美國:有地方自治傳統;清教的民主精神。 法國:封建專制傳統濃厚;啟蒙思想得到傳播。 思考2:17C-18C,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分別是什么?有何共性?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 1、背景: (史料實證) 材料一 13世紀初,貴族集團發起了反對英王約翰的武裝起義,并迫使國王于1215年簽署《大憲章》。該法共63條,按照教會權利、財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順序排列,主要部分是限制國王的權力,保障國王臣屬的基本權利。 ——摘編自居正《論英國(大憲章)的發展歷程及影響》 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貿易中心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作為新的商業強國崛起。1610-1640年,英國的外貿額增長了十倍。從15世紀晚期起,通過圈地運動,英國資本主義性質的租地農場發展起來,出現了與資產階級利益一致的新貴族。 材料三 從17世紀早期開始,英王試圖繞開議會增加新的稅目,而此前300多年中,設立新的稅目必須經過議會的同意。王室的財政政策引發了政治摩擦,而宗教爭論又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啟蒙運動是歐洲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在啟蒙時代,歐洲知識界對西方文明傳統信仰和價值觀重新思考,強有力地掃蕩了籠罩著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學的迷霧。 革命的原因: (1)歷史傳統:形成了以法律限制王權的歷史傳統,確立“法律至上”的原則; (2)經濟: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逐漸壯大; (3)政治:英國王權專制,激化了社會矛盾; (4)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革命的過程: 革命的結果: 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以和平不流血、妥協的方式實現了社會變革,使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得以確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革命的特點: (思考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光榮革命創造了一種適合英國歷史和政治傳統的新的社會進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變革的方式實現社會進步。這種模式,成為它給后世留下的最獨特的遺產。 ——《大國崛起》 特點:長期性、曲折性、漸進式、妥協性。 資產階級經過近半個世紀才確立統治地位,封建專制-----共和----軍事獨裁------復辟------君主立憲。 革命的意義: (思考4:結合材料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材料一:光榮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國極少有大起大落、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人們看到的只是逐步的變革、前進,實現了政治民主化歷程它是英國文化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外人對這種方式評價如何,其優劣得失如何,它確是地地道道的英國的。 ——錢乘旦《英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 材料二: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它們宣告了歐洲新社會的政治制度。………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對英國: ① 結束了王權專制的局面,使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政權,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為英國18C工業革命的爆發提供了政治前提。 對世界: ①為其他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樹立了榜樣; ②英國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鞏固成果: (1)《權力法案》頒布: ①頒布: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標志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 ②內容:限制國王的權利,保障議會的權利(保留行政權) (思考5:閱讀材料和《權利法案》摘要,分析其意義) 材料:英國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從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只是換了國王,但實質上新國王是議會創造出來的,沒有議會就沒有國王的王位。 ——錢乘旦《英國通史》 《權利法案》摘要:限制國王權力 第一條 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行為。 第四條 凡未經議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皆為非法。 第六條 除經議會同意之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保障議會的權力和自由 第八條 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第九條 議會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受到彈劾或詢問。 第十三條 為申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 ③意義: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限制國王權力,“王在法下”; 確立君主立憲制; 英國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為工業革命的產生提供了政治基礎。 (2)《王位繼承法》的頒布及內容: 材料 凡按照本法的限制規定可以繼承王位者,若同羅馬教廷或者教會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羅馬天主教或者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都應按照前舉法令所規定和確認的情形,喪失繼承的資格。 當今國王和丹麥安娜公主死后且無后嗣時,為保障我們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訂更詳明的規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這應當由國王陛下商得貴族院和平民院議員的同意,以國王的權力加以規定。 ——《王位繼承法》節選 ①1701年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②包括王位繼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問題決定權都掌握在議會手里。 ③否定了君權神授,進一步限制王權。 (3)意義: ①“君權神授”被否定,“議會至上”原則被確立,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最終以和平手段,為英國開辟了和平漸進的發展之路,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 ③權力制衡原則為美國憲法提供了借鑒。 7、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君主立憲制 (1)歷史概念: 君主立憲制 又稱“有限君主制”,以世襲君主( 國主、皇帝等) 為國家元首, 但其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權紐織形式。國家元首是世襲的 (2)發展演變: ①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開始確立 ②1701年,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③18 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的形成——成熟完善。 (含義:責任內閣制又稱"議會內閣制",是指內閣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 特點: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政體 ①君主統而不治,是國家統一的象征; ②議會是權力中心,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 ③內閣掌握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對議會負責。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與首相共進退; ④君主制、民主制、貴族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4)英國的政黨政治 (1)類型:兩黨制 地位:最先確立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 知識擴展: 關于兩黨制度 (1)優點:輪流執政,政治生活比較活躍,民主程度高,政策制定考慮到各階層的利益,比較完備,監督有力,清廉程度高。 (2)缺點:競選的費用大,兩黨間互相攻擊,丑聞不斷,政府信譽掃地,政策制定周期長,過程復雜,政策連續性不強,在應對突發緊急事件時不如一黨制快捷。 (3)啟示: 政黨制度各有其優、缺點,選擇何種制度要考慮各國的國情,不能盲目照搬。 (5)影響: ①政治: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保障資產階級統治,促進英國政治民主化進程,避免獨裁統治,是歷史的進步。 ②經濟: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③世界: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提供了一種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發展的范例。 重難點突破: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演變特點 (1)漸進性:17世紀末形成,以后逐漸發展完善,實現了全面的民主化。 (2)和平性:以平緩的改革作為推動制度變革的主要途徑。在改革中,不同勢力之間有斗爭也有妥協,使政治民主少曲折,避免過度的社會動蕩。 (3)連續性:近代英國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國家機構幾乎都是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都體現了連續性特點。 (4)創新性:如內閣本是國王召集的咨詢行政機構,革命后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分減弱,內閣逐漸獨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責任內閣制。 (二)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年 ) 1、背景: (史料實證) 材料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殖民地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北美殖民地不僅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并且在這塊廣闊的大陸上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民族意識的不斷滋長,他們漸漸地對母國的高壓掠奪政策產生不滿……法國借北美獨立戰爭之機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擊英軍。 ——摘編自王曉輝《美國獨立戰爭對英法爭霸的影響》 材料二 英國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措施,公布了“糖稅法”、“駐兵法”、“印花稅法”和“湯森稅法”;其目的是為了將英國繁重的稅收負擔轉嫁到美利堅殖民者身上。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由和平等是天賦予人的權利。英國殖民當局的高壓政策,是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權利。 ——杰斐遜《英屬美洲權利綜論》 原因: ①經濟: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市場逐漸形成; ②政治: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 ③思想:啟蒙思想的影響;美利堅民族形成及意識的覺醒。 ④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根本原因:英國對北美的殖民剝削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 (思考6:從領導階級和目標的角度分析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和作用) 性質:既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4、歷史意義: (1)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獨立新國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它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為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提供了先例。 5、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總統制共和制 (1)歷史概念:共和制 即“共和政體”,國家最高權掌握在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或公職人員手中的政權組織形式。國家元首是選舉產生的 (2)確立標志:1787年憲法的頒布 (3)制定的背景: 邦聯制政體使獨立后的美國面臨經濟發展、國際債務、國家安全、對外貿易等問題。 (4)憲法的內容: ①三權分立原則:體現橫向分權 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 ②聯邦制原則:體現縱向分權 美國為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 ③人民主權原則: 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 美國總統制共和政體 美國確立的共和制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關系: 聯邦制;另一個是處理中央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權利分配:三權分立。聯邦制體現縱向分權;三權分立體現橫向分權。 思考:1787年憲法中體現了哪些妥協? 美國的民主……是人們通過許許多多的“妥協”來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協,都既需要足夠的氣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學者們一般以“三大妥協”來概括費城制憲會議,……事實上,整個現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協的產物。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中央和地方: 規定聯邦政府是中央政府,權力大大加強,但各州仍有一定的自主性、獨立性。 大州與小州: 參議員各州兩名,眾議員根據各州人口比例選取,協調了大小州的矛盾。 南方與北方: 保留了南方的奴隸制度,黑人按3/5折算入人口總數,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南北矛盾。 合作探究: 如何評價美國的1787的憲法? 材料一 華盛頓在給麥迪遜的一封信中曾說:“13個主權國家你爭我奪,都在使勁拽邦聯的腦袋,很快就會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氣蓬勃的憲法,對防止侵犯權益的行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視,才能恢復我們尊榮的地位和成果,這種地位和成果曾經是我們的正當要求,是我們爭取的無限光輝前景。 ——摘自趙曉蘭《美國的誕生》 材料二 各州(有選舉權的)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 (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自由人總數……不包括未被征稅的印第安人。 ——1787年憲法 積極性: ①近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②制約與平衡原則,加強國家權力,又避免了權力過于集中,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性。 ③為美國的穩定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政治保障。 局限性: ①沒有廢除奴隸制度,打上種族歧視烙印; ②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 ③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它所體現的也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 (三)法國大革命(1789——1794高潮結束) 在與歐洲其他強國的爭霸過程中,特別是在統一的民族國家形成之后,法國的現代化道路曲折而漫長。由于法國特有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礎和浪漫的文化特征,也由于法國的歷史和現實傳統,法國沒有選擇漸進式的現代化方式,而是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極端手段,用激進革命的方法實施政治現代化,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1、背景: (史料實證) 材料一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雇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雇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也逐漸發展壯大。 材料三 “是伏爾泰、盧梭滅亡了法國!” ——路易十六 材料四 從美國回來的法國人圣西門說:我認為美國革命(獨立戰爭)是代表一個新政治時代的開始,它使人們看到,法國的啟蒙思想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東西。 ——《美國的誕生》 背景: ①經濟: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資產階級日益強大; ②政治:君主專制統治腐朽無能,等級制度根深蒂固,激化了社會矛盾; ③思想:啟蒙思想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 ④外部: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⑤導火線:1789.5 重開三級會議 根本原因:法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法國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革命的過程: 3、革命的意義: (思考7:結合材料和課本內容思考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材料一:這場革命(法國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毀若干世紀以來絕對統治歐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稱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簡單、以人人地位平等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秩序。 ——[法]托克維爾著,馮棠譯《舊制度與大革命》 意義:①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封建君主統治,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也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 ②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 合作探究: 如何評價拿破侖帝國的? 材料一 《法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 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關各類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規定; 第三部分是獲取各類所有權的方法的規定,具體包括繼承、遺囑、還債、贈予、夫妻共同財產等相關法律條文。 材料二 拿破侖在所有被他征服的地區都貫徹了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這些改革意味著進步,或至少意味著維新。……法國革命的意識形態也就對其創始人發生了反作用: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進步: (1)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 (2)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 局限:拿破侖實行帝制,對內專制獨裁,對外軍事征服,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災難。 4、法國共和制的初步確立 (1)曲折漫長: 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后確立了共和制度。 思考: 法國共和制曲折漫長的原因 經濟:工業革命尚未完成,資產階級力量相對較弱; 政治:法國封建勢力強大; 思想:法國小農經濟發達,君主思想濃厚; 外因:歐洲其他國家的干涉。 (2)確立:1785年憲法 ①憲法的內容: ②憲法的特點: 1875年憲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協的結果。 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又相互制約,但總統權力受制于議會。 ③憲法的意義: 資產階級共和政體得到確立和鞏固,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能力拓展: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比較 認識:由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程度及國情的不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程度也存在差異,因此,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與方式、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形式與內容也因歷史傳統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問題探究二 資本主義的擴展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的一些先進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些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取得的勝利也至多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統治)、解決資產階級掌權的問題。它只能是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基本原則。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特別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加強,英、美、法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鞏固,俄、德、意、日等國通過不同方式,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呈現世界規模,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了。 (一)俄國 農奴制改革(1861) 1、 改革的背景: 材料 19世紀,隨著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奴制日益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與此同時,長期在農奴制壓迫下生活的廣大人民為了擺脫被奴役的地位,掀起了大規模反對農奴制的革命斗爭。1853-1856年,落后的俄國與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之間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俄國遭到慘敗,充分暴露了政府的無能和農奴制度的腐朽,也使俄國統治者猛然驚醒,他們意識到只有廢除農奴制,盡快發展本主義工業,才能使俄國走上強大的道路。 背景: (1)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受農奴制影響很大(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 (2)階級矛盾尖銳,農奴暴動希望廢除農奴制; (3)克里米亞戰爭激化階級矛盾。 2、改革的內容: (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通過贖買得到土地;解放后的農奴受到村社的管理。 (2)其他改革: 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施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刺激工業發展等。 3、對改革的評價: ①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②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加強對外擴張。 (二)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 (1)背景: 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 (2)過程: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1962.5)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962.9),贏得民眾支持,1865年最終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 思考: 林肯政府頒布的兩個文件與內戰的結果有何聯系? 材料一 凡一家之長或年滿21歲、從未參加叛亂之合眾國公民,在宣誓獲得土地是為了墾殖目的并繳納10美元費用后,均可登記領取總數不超過160英畝(1英畝=0.40公頃)作為份地,登記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種滿5年,就可獲得土地執照,從而成為該項宅地的所有者。 ——《宅地法》 材料二 “1863年1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黑奴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合眾國政府行政部門,包括海陸軍當局,將承認并保障這些人的自由,當他們或他們之中的任何人為自己的自由而作任何努力時,不作任何壓制他們的行為。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提示: ①《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西部墾殖農民的土地要求,對北方取得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西部的開發。 ②《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告了黑人奴隸在法律上成為了自由人,調動黑人參軍、參戰的積極性。 (3)評價: 性質: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評價:①積極: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②不足:黑人仍備受歧視(種族歧視)。 意大利的統一(1870) 意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 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后入侵意大利。意大利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 1815年維也納會議后,意大利被肢解為八個封建邦國和地區,除撒丁王國外,均直接或間接受奧地利統治,那不勒斯王國被拿破侖帝國控制。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意大利人民進行了長期武裝斗爭。 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1870年,意大利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實現統一。 統一的意義: 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掃除了障礙, 促進了意大利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②但由于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的,在政治上、經濟上保留著封建殘余。 (四)德意志統一及君主立憲制的建立(1871) 1.背景: ①19 世紀中期,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 ②普魯士強大的軍事力量(鐵血政策,俾斯麥); ③根本原因:德意志分裂狀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方式:自上而下王朝戰爭。 3.過程:三次王朝戰爭(1864年普奧→丹麥;1866年普奧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 4.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5.意義: ①積極:實行聯邦制,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消極: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如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傳統。 合作探究: 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評價? 材料一 第十一條 聯邦的主席職位屬于普魯士國王,普魯士國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系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的名義宣戰與媾和,同外國締結同盟及其他條約,委派并接受使節…… 第十二條 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 第十七條 建議并公布帝國法律及監督其執行之權屬于皇帝…… 第十八條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們宣誓效忠帝國,并在必要情況下,命令他們退職…… ——《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 1、特點: ①立憲是虛,專制是實; ②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評價: ①形式上確立了德國君主立憲政體,使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②但規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 (五)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1.背景: ①幕藩體制衰落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③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天皇掌握實權。 2、內容: ①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②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③政體:實行君主立憲制——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統攬一切的地位。 ④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成為天皇權力的代行機構。 3、評價: 積極性:推動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迅速走向強大; 消極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勢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使日本很快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國家的確立及其擴展,極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政治的發展,也深刻改變了社會和世界的面貌,但是其局限性也非常明顯,人類追求民主的征程仍任重道遠。 問題探究三 資本主義制度的認識 1、含義: 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 2、確立條件: ①資本主義經濟經濟基礎的逐漸形成; ②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 ③以法律的形式確立。 3、政治體制的主要類型: ①君主立憲制:英國、德國、日本、意大利 ②共和制:美國、法國。 4、政黨制度: 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 5、認識(評價): (1)進步性: ①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調節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 ③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 ④其建立方式和政體形式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世界意義。 (2)局限性: 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 ①對內,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勞動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權利; ②對外,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主義,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 本課小結: 真題演練: 1.(2022·浙江高考)論及17世紀末的英國,有學者認為,“從表面看,政權似乎一點沒變,國王依舊,英國仍然是個王國而不是共和國,國王仍然是國家元首……然而,實際權力結構卻徹底發生了變化,國王和議會的權力互換了位置”。這一“變化”表現在 A.共和國變成了王國 B.責任內閣制形成 C.議會權力高于王權 D.國王“統而不治”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雖然保留了國王,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王權受到制約,故C項正確;根據“英國仍然是個王國而不是共和國”可知,17世紀末的英國沒有改變王國,排除A項;1721年,沃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議,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內閣制正式形成,排除B項;責任內閣制形成以后,國王“統而不治”,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1·河北高考)在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上,弗吉尼亞州的代表梅森主張國家的首都不應當設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紐約、費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爾思沃斯反對由各州支付國會議員薪酬的決定。兩人主張的共通之處是,通過憲法 A.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 B.防止外部勢力威脅國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調和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矛盾 【解析】首都設立不設在某一州首府和議員薪酬不由地方支付,有助于增強聯邦政府的自主性,減少地方的牽制,從而保障聯邦政府權威,A項正確;兩人的主張和防止外部勢力威脅國家安全無關,也不是在調和南北方的矛盾,排除BD項。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故選A項。 3.(2021·廣東高考)1873年5月,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梯也爾對君主派議員說:“你們不要弄錯,民眾絕大多數都站在共和國一邊。”君主派議員占優勢的議會隨后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 B.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 C.代議制度的曲折發展 D.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 【解析】君主派議員占優勢的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主張共和政體的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此時保王黨勢力強大,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代議制度曲折發展,故C正確;這體現不出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故A錯誤;材料不是強調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故B錯誤;材料只涉及總統和議會的關系,故D錯誤。 4.(2020·海南高考)據錢乘旦等所著《世界現代化進程》記載,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卻從來沒有讀過憲法,也不了解憲法。威廉二世曾說:“把德意志帝國錘煉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的決議。”這反映出 A.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尚未確立 B.德國仍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 C.普魯士未占據帝國統治地位 D.資產階級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 【解析】材料“把德意志帝國錘煉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的決議”體現的是德國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說明其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D正確;德意志統一后通過《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A排除;材料是對統一后德國體制的描述,B排除;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D。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時間跨度大,空間涉及內容繁雜。教案設計實際上是對教材內容的整合,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本課主要圍繞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展開,未能對有關資本主義其他制度進行講述。另外對俄日德意等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只作了簡單介紹,這是本節課的不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萨迦县| 星座| 唐山市| 年辖:市辖区| 宣化县| 盐池县| 襄城县| 江达县| 宜州市| 海南省| 屏山县| 繁峙县| 聂拉木县| 射阳县| 元谋县| 神农架林区| 布拖县| 台北县| 栖霞市| 济宁市| 兴化市| 原平市| 香格里拉县| 滦平县| 明星| 化州市| 揭阳市| 平原县| 兴海县| 凤山市| 进贤县| 镇远县| 秦皇岛市| 昌黎县| 东平县| 双流县| 高雄市| 大名县| 八宿县|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