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二、教材分析:本課主要敘述了列寧主義的形成、十月革命的勝利、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列寧主義的形成為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成為十月革命的指導思想。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從理想變成了現實,是蘇聯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前提。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是蘇聯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進行的政策調整,而斯大林模式開創了一種新的工業化模式,同是此模式的弊端也為蘇聯的發展埋下了隱患,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提供了經驗和教訓。三、教學目標:1.通過材料結合課本,歸納十月革命在俄國爆發的背景。(史料分析)2.在具體的歷史時空中理解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時空觀念)3.通過概述十月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認識到人民群眾對于革命與建設的突出貢獻,理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唯物史觀)4.通過分析列寧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理解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主義實踐,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遭受挫折的教訓。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政策要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四、教學重點: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意義。教學難點: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五、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問題導入:世界上有多少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哪個?(二)新課講授:一、新世界的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1、背景思考1:結合材料和教材P91,分析十月革命的背景?(可從經濟、政治、階級等方面思考)材料1:從19世紀80年代起,俄國也開始進行工業革命,并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工廠的工人在艱苦的條件下,為領取微薄的工資每天勞動11個小時以上。這種狀況大約相當于1850年以前英國或法國工人的處境。工會是非法的,罷工也被禁止…俄國工業高度集中,有一半產業工人在雇有500人以上的工廠里。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人在經濟上容易組織起來,在政治上也易于適時地動員起來。…大多數企業則隸屬于沙皇政府。 ——帕爾默《現代世界史》材料2:假如沒有戰爭,俄國也許幾年甚至幾十年內不會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 ——列寧(1)經濟基礎: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不斷發展;(2)政治基礎:沙皇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社會矛盾尖銳;(3)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壯大;(4)組織基礎:布爾什維克黨的成立;(5)思想基礎:列寧主義的形成;(6)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的各種矛盾空前激化,成為十月革命的催化劑。過程:思考2:根據視頻梳理十月革命的過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政府,兩個政權并存;四月提綱: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3、影響:思考3:如何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國和世界歷史的新紀元”?材料:“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 ──《毛澤東選集》(1)對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2)對人類: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3)對世界: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并存和競爭的局面,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二、新世界的重鑄——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1)直接過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思考4:閱讀教材93頁,指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怎樣的處境?思考5:閱讀教材93頁,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出臺的目的是什么?了解國內戰爭下的內憂外患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國內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過渡:出示圖片,幫助學生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國內戰爭的勝利、喀瑯施塔得海軍基地兵變、新經濟政策幾者之間的關系。余糧收集制在保證前線糧食供應的同時,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是導致戰后經濟和政治危機的重要原因。喀瑯施塔得海軍基地兵變使列寧等蘇俄領導人認識到改變政策的必要性。(2)逐步過渡:新經濟政策(1921――1925)政策 新經濟政策背景 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主要措施 糧食稅;一定程度允許私營企業和外國資本存在影響 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2.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1928――1936――1953)思考6:閱讀教材94-95頁,結合材料,完成表格。材料1:1941年,希特勒發動襲擊后,蘇聯只用了8天時間就征集了530萬人入伍,僅用4個月就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基地。——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2:1936年蘇聯政府從一個地區收購稞麥,每千克付給農民13盧布,而政府出售給面粉廠時,則作價93盧布。—徐天新《平等、強國的理想與蘇聯的實踐 》(總結)十月革命勝利后,為了打退國內外反動勢力的進攻,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采取了戰時的臨時應急措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國內戰爭勝利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恢復和發展了經濟,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由于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蘇聯開始了一種新的現代化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但另一方面也日趨僵化。蘇俄的革命經驗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也影響了其他國家歷史的發展。(三)通過本課的學習結合學習拓展,談談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啟示?關注民生、與時俱進、均衡發展等。(四)課堂小結(五)課堂訓練附:板書設計: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一、 十月革命的勝利1.背景2.過程3.影響二、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2.斯大林模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