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全冊知識點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第一節 疆域1、優越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緯度位置:中緯度地區,大部分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于熱帶,沒有寒帶。2、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3、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內海:渤海、瓊州海峽。4、我國最大的島嶼是臺灣島,第二大島嶼是海南島。5、我國分為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背誦第7頁圖和第8頁表格)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簡稱新,黑龍江是我國最北的省級行政區,簡稱黑,廣東省簡稱粵,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首都北京,簡稱京。7、與我國陸上14個國家相鄰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重點掌握俄羅斯、蒙古、印度、韓國、日本和馬來西亞等。第二節人口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為13.40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我國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3、人口數量過多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人均教育經費減少、就業困難、資源短缺等。4、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5、我國人口分布很不均勻,以黑龍江的黑河和云南的騰沖為界,東多西少。第三節 民族1、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2、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超過500萬的有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3、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國的西北、東北、西南。4、民族分布的最大特點: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3、我國少數民族習俗: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摔跤、朝鮮族的長鼓舞等。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1、我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I——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II—第二級階梯,地形高原盆地為主,1000-2000米III—第三級階梯 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500米以下 階梯分界:第一級與第二級分界為:1—昆侖山;2—祁連山;3—橫斷山脈。第二級與第三級分界為:A—大興安嶺;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地形地勢對農業和交通水能資源的影響課本第27頁。2、我國地形特點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我國主要地形區(注意:圖中各列山脈的名稱、走向、以及位置)四大高原:H青藏高原 I 內蒙古高原J 黃土高原 K云貴高原四大盆地:D準噶爾盆地 E塔里木盆地F柴達木盆地 G四川盆地三大平原:A東北平原 B華北平原C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特征:青藏高原:雪峰連綿,冰川廣布,許多大江大河的源頭,“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坦蕩廣闊,東部為碧野千里的大草原,西部為沙漠和戈壁黃土高原:黃土深厚、地表破碎、千溝萬壑,水土流失最嚴重云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喀斯特地貌塔里木盆地:中國最大的盆地,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四川盆地:紫色土,物產豐富,號稱“天府之國”準噶爾盆地:緯度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礦產豐富,號稱“聚寶盆”東北平原:中國最大的平原,黑土廣布,號稱“北大倉”華北平原:地勢低平,水旱風沙鹽堿災害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河湖眾多,號稱“魚米之鄉”“水鄉澤國”第二節氣候一、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1、一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河流是否結冰分界線。2、冬季: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3、活動積溫是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青藏高原區)自南向北:A熱帶 B亞熱帶 C暖溫帶D中溫帶 E寒溫帶 F青藏高原區秦嶺—淮河一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二、東西干濕差異顯著1、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降水集中在5—9月;年際變化大。2、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根據氣候干濕狀況我國劃分為(如圖):A濕潤、B半濕潤、C半干旱、D干旱四類地區。秦嶺—淮河一線是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三、我國氣候主要特征1、氣候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①氣候分布:東部:A熱帶季風氣候B亞熱帶季風氣候C溫帶季風氣候氣候西北部:D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地區:E高原山地氣候②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受地形因素影響)形成: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③季風氣候顯著:冬季 夏季風向 A東北風;B西北風 C西南風;D東南風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偏北風) 印度洋、太平洋(偏南風)性質 寒冷干燥 溫暖濕潤影響 降溫減濕 增溫增濕2、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第三節 河流一、以外流河為主1、內流河是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是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2、內流湖基本是咸水湖;外流湖是淡水湖。3、我國的河流大多分布在東南部外流區內。外流河以降水補給為主,在夏季形成汛期。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河流無結冰期,以北河流有結冰期。4、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5、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內流河以冰雪融水的補給為主,多為季節河。二、長江的開發與治理1、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東海,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黃金水道”和“水能寶庫”之稱。2、長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源頭—宜昌)3、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繁,重災區在中下游平原地區。洪災頻繁的原因有:自然原因:流域內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支流多,流域廣,河道彎曲,泄洪不暢人為原因:上游破壞植被 —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圍湖造田—湖泊減小—分洪蓄洪能力下降(注意:長江與黃河都發源于青海省)三、黃河的治理與開發1、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注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2、河口—桃花峪,黃河中游地區,流經黃土高原,1支流較多,2黃土高原土層疏松,3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植被破壞嚴重(人為原因),所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3、黃河下游進入華北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使下游隨時隨處都有決口的危險,引發洪澇。4、治理黃河的根本在黃土高原(中游河段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修建大型水利樞紐。第四節 自然災害1、概念:自然環境經常發生異常變化,其中有些會造成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這樣的異常變化叫做自然災害。2、氣象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3、災害特征:種類多、分布廣、頻繁、危害嚴重等。 4、防災減災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一節 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1、我國自然資源特點:總量豐富,人均不足。2、自然資源: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活動有價值的物質和能量。可再生資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3、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有:森林土地陽光等,對于可再生資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護和培育,才能實現永續利用。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如煤炭、石油、核能等。對于非可再生資源,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第二節 土地資源1、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利用類型齊全,但是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各類土地所占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耕地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2、土地利用類型:a農業用地:耕地,林地,草地;b建設用地;c難以利用土地。(草地所占比例最大)3、 土地利用類型分布:課本P70圖土地利用類型 所在干濕地區 主要地形類型耕地 旱地(北方) 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 平原、高原、丘陵水田(南方) 濕潤區 平原、丘陵林地(東北、西南)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 山地、丘陵、高原(山區)草地(西部內陸) 干旱、半干旱地區 高原、山地難以利用土地 干旱地區、半干旱地區 高原、山地、丘陵4、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第三節 水資源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稱為水資源。我國主要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2、我國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不均。特點 解決辦法空間分布 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嚴重 跨流域調水 如:南水北調工程時間分布 夏秋季降水集多,冬春降水少,年際變化大 興建水庫 如:三峽工程4、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5、南水北調是把長江水系調往華北和西北地區。南水北調中線方案是利用長江最大支流漢江通過丹江口水庫,調往北京市。東線方案是依托原有的京杭運河調往華北,溝通的水系有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3)C工程建成后的主要效益是:解決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恢復京杭運河運河北段的水運能力。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第一節交通運輸1、交通----經濟發展的“先行官”。2、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3、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1)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輸方式 特點 運輸方式 特點航空運輸 價格最高,運輸速度最快,運量比較少 公路運輸 運量較少,但是靈活便捷水路運輸 價格最便宜,速度最慢,運量最多 鐵路運輸 速度居中,路線固定管道運輸 適合運輸油氣資源(2)掌握運輸方式的一板規律:運輸方式 規律公路運輸 鮮活食物要求速度快,且距離近水路、鐵路運輸 大宗笨重貨物(經過河流或海洋選擇水路,不經過選擇鐵路)航空運輸 貴重、急需物資且量不大4、我國的鐵路運輸網分布格局:東密西疏;5、鐵路干線主要分為:南北干線和東西干線(三橫五縱)。6、鐵路干線的分布和主要鐵路樞紐城市:第二節 農業1、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基礎。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部門。2、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表現為東西部和南北方的差異。(1)東西差異:地區 農業 自然環境東西差異 (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為界) 東部 種植業 濕潤半濕潤的平原東北、西南、東南 林業 濕潤半濕潤(山區)沿海 海洋漁業 海洋地區南方 淡水漁業 河流、湖泊地區西部 畜牧業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2)南北差異: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 主要農作物北方 旱地 東北:一年一熟、 小麥、甜菜、大豆、玉米 棉花、花生、溫帶水果華北:兩年三熟、一年兩熟秦嶺—淮河南方 水田 長江中下游: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油菜、棉花4、我國種植業生產基本是,糧食作物:“南稻北麥”、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油料作物:“南油北花”的分布格局。5、新疆南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我國三大棉花產區。6、畜牧業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和山地,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國四大牧區。7、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課本P96圖4.1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8、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條件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地形、土壤等。社會經濟條件:與城市和工礦區的距離,市場需求,農業技術裝備,農民文化技術水平。9、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科技強農之路,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依靠科技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步伐。第三節 工業1、工業生產包括開采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和再加工;工業對農業,建筑,交通,科學,交通都會產生重要影響。2、我國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區。形成了四大工業基地(自北向南):遼中南、京津唐、長江三角洲(滬寧杭)、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條件,主要工業部門和中心、地位)(1)遼中南工業基地: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2)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3)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4)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3、我國工業分布的基本格局:東部沿海地區工業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多;西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少,分布稀疏。4、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5、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被譽為中國的“硅谷”; 6、 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中城市;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遠高于中、西部地區7、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