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三單元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古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 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學習目標1.了解印歐人的起源及遷徙,認知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的發展概況,理解主要文化區域的形成。2.搜集、整理、運用圖文資料,分析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對文化交流融合的影響。3.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重點難點學習重點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學習難點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教學流程板塊一 激趣導新利用“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戰車和士兵”圖片結合課前提示語導入。板塊二 自主學習 夯實基礎(當堂自學,掌握必備知識,增強時空觀念,培養分析能力)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基于六方面的認識:一曰秉持學為中心,教為學服務的基本理念,“以學生深度學習為本,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本。”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最高原則在于促進學生發展。二曰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曰依循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課程改革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是教材編寫、教學開展、考試命題和教學評價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檢驗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優劣的基本依據;是國家對教學質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據教材,教材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學生學習的核心材料。五曰歷史基礎知識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認識,是培養學科關鍵能力的基礎。六曰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體現。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從高二學情出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實質就是自身能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共同作用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師需在充分考慮高中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等具體情況的前提下,通過提供學習材料等多種途徑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二是讓學生通讀本課文本,掌握基礎的知識,感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在時空框架下把握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原因與結果,建構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三是為后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奠定基礎,達成學業質量水平和核心素養水平。板塊二 互學探究 培育素養(依托材料,開展問題導學,培養史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探究1 印歐人遷徙材料一 約從公元前3000年代末開始,印歐語系各族分批地從他們的故鄉地區向外遷徙,形成一個個規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遷徙浪潮。當時印歐人正處于原始社會解體過程中,社會內部已發生了階級分化,軍事首領和貴族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漸加強。對他們來說,進行掠奪是比勞動更容易地獲取財富,對財富的追求成了他們遷徙的主要動力。在印歐人中,原始社會的解體過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區開始較早,而其他地區則較晚,這也是形成多次遷徙高潮的內部原因。——摘編自《人類源流史》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印歐人遷徙的原因。原因:(1)原始社會解體促使階級結構發生變化;(2)為獲取財富而進行掠奪;(3)各地社會變革的程度不同。材料二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經歷了與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相同的命運。它在約公元前1500年時也被游牧民族部落推翻——游牧民族憑借其鐵制武器和馬拉戰車這一軍事上的優勢,很輕易地就推翻了還在使用銅制武器和牛拉戰車的當地人。這些入侵者自稱“雅利安人”,稱他們安家定居的地方為“雅利瓦爾塔”,即“雅利安人之國”。——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思考2:據材料二分析游牧民族擊敗土著居民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武器的不同,印歐人使用鐵制武器和馬拉戰車,土著居民使用銅制武器和牛拉戰車。材料三 從公元前20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居于黑海草原北岸的印歐種游牧民陸續離開草原,向外遷徙。延續了1500年的遷徙運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公元前18世紀到公元前15世紀為印歐種人的第一次大遷徙,從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為第二次大遷徙,從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為第三次大遷徙。——藍琪《印歐種人的第二次遷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思考3:根據材料一、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印歐人的大遷徙對世界歷史產生的影響。影響:(1)形成了新的族群:如雅利安人、赫梯人、希臘人等;(2)鐵器推廣;(3)戰車和馬匹使用推廣,發明了騎兵,軍隊數量和機動性大為增強;(4)交通發展;(5)推動了歐亞大陸各主要區域文化的形成和轉型。思考4: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印歐人的遷徙對早期區域文化產生的影響。影響:(1)印歐人摧毀了舊的文明,例如克里特文明和西亞的巴比倫遭到多次入侵,印度河流域被征服。(2)印歐人的遷徙促進了新的發展。①在不同地區產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等。②鐵器推廣,提高了生產力;③騎兵、戰車為大型專制帝國興起奠基:A.西亞崛起了新的帝國;B.希臘進入了邁錫尼文明和古典時代;C.印度進入以雅利安人為主要居民的新階段,種姓制度和佛教對東南亞、南亞影響持久深遠。(3)促進了新的文化區域的形成。思考5:印歐人的早期遷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1)破壞性印歐人的遷徙是落后的游牧部落對先進的文明地區的入侵,每次入侵都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了先進文明暫時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2)積極性①有利于當時先進社會制度的確立和擴大。印歐人遷徙后很快結束了野蠻狀態,進入文明時代,這對他們本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印歐人入侵后,西亞、南亞、南歐分散的文明中心連成一片。奴隸制真正在世界上占據了統治地位。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區的閉塞狀態,擴大了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了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馬和馬車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各地的孤立閉塞狀態,擴大國與國之間的聯系,發展經濟、文化交流。③古代印歐人在遷徙中所建立的國家,使古代世界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今天歐洲國家和民族分布的主要格局就是印歐語系各族在遷徙過程中確立起來的。探究2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材料一 2世紀時,由羅馬軍隊修建的公路、橋梁等設施在便利了軍隊的迅速調遣和給養運輸的同時,也用于民用,從而促進了帝國境內居民之間貿易的往來和文化的交流,公路和軍營成為較大的平民定居點的核心,帶來了凝聚力和安全感,它們也有助于向帝國邊境地區傳播羅馬文化?!_馬人從整個帝國各個種族集團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們將羅馬文化帶到行省。士兵學會了拉丁語,了解并服從羅馬的法律,采用羅馬的宗教。——摘編自王鶴《羅馬軍隊與文化傳播》等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羅馬軍隊在羅馬帝國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背景。(1)作用:①履行軍事職責,保衛羅馬帝國安全;②修建公共設施,促進經貿往來;③傳播拉丁語、法律和宗教,促進了文化交流。(2)背景:①2世紀,羅馬帝國發展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對內、對外戰爭相對較少;②萬民法的推行緩和了羅馬帝國境內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③基督教的興起也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材料二 凱撒時期,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國西部行省建立了許多老兵殖民地,在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等行省建立了至少40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的城市設計和規劃都是羅馬式的,城市都建有寬廣的街道,橫縱交叉形成棋盤狀的格局。城市內部建有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樣的公共建筑,為市民的社會活動和娛樂生活提供保障?!惺〉木用褚蚜晳T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樂于同他們往來,而事實上也有許多平民已經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結了婚。——摘編自尚德君《羅馬帝國早期西班牙行省羅馬化研究》等思考2:根據材料二,指出凱撒建立老兵殖民地的原因,并分析老兵殖民地的建立產生的影響。(1)原因:安置羅馬退伍老兵。(2)影響:①促進了西部行省城市的興起,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樣板;②促進了羅馬人與當地居民的融合,有利于羅馬文化和習俗在當地的傳播。材料三 376年,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的襲擊,被趕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410年,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后西哥特人在西羅馬帝國境內伊比利亞半島和高盧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先后定都圖盧茲、尼姆、巴塞羅那、托萊多。思考3:據材料三分析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和攻陷羅馬城的直接因素。直接因素:(1)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的襲擊,被迫進入羅馬帝國;(2)城內奴隸的配合。材料四 在沖擊的過程中(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兩者間的聯系增強,彼此都從對方學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切┰跊_擊以后在農耕世界定居下來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幾乎都放棄了以游牧為主的經濟,走上了農耕化道路。——《世界通史教程》材料五 羅馬內部新生的封建因素與日耳曼人社會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過民族大遷徙這一時代契機,發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漸結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歐的封建制度。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生成的一個重要特點。——《高中歷史教學參考資料(實驗)》思考4:根據材料四、五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亞洲游牧民族的遷徙對世界的影響。①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例如:大月氏西遷建立貴霜帝國,日耳曼人滅掉西羅馬帝國,建立起一系列國家。②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例如:A.融合東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B.中古西歐,融合日耳曼因素、羅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經院哲學、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C.拜占庭文化保存、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部分文化遺產。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例如:魏晉南北朝五胡內遷和漢族人南遷,各族之間雜居相處,相互學習,豐富了中華文化,造就了盛唐氣象。思考5: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影響。(1)先進生產技術及工具的外傳。如赫梯人改進了冶鐵技術,在赫梯帝國瓦解后,冶鐵工匠散布各地,冶鐵技術隨之傳播到各地。(2)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版圖。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如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進入西羅馬帝國,建立西哥特王國。(3)推動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如中國和印度吸收部分游牧民族因素,促進了本國民族文化發展;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誕生的歐洲新文化;阿拉伯文化以伊斯蘭教為底色,融合了古希臘、羅馬和西亞的傳統文化等。(4)推動民族交融,導致種族的消亡和出現。在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過程中,各個民族之間不斷通婚、交融,導致舊的民族消失和新的民族出現,如匈奴人在民族交融的大潮中消失了。板塊三 提綱挈領 升華認識設計意圖:總結是課堂教學整體優化的重要環節,它用時雖短,卻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把杂斜M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總結,既可使一節課諸多的教學內容, 擴大視野、形成方法,構建起清晰完整、系統調理的認知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又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顯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從而誘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并獲得豐碩質佳的認識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印歐人的遷徙和亞歐民族大遷徙從根本上影響了整個亞歐大陸農耕世界的政治版圖和文化發展。板塊四 達標檢測,固本養能(略)板塊五 學習評價,培育素養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課是高二選擇性必修之教學內容之一,應達到學業質量水平1、2、3、4和學科核心素養水平1、2、3、4的程度。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材料、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通過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