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交流與傳播》第四單元第9課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和其他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xiàn)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學習目標1.識記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物質、文化交流概況,感知其對東西方人類文化交流發(fā)展的杰出貢獻。2.搜集整理地圖、文物、音像等各種資料,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3.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重點難點學習重點絲綢之路。學習難點幾條重要商路的交通線。教學流程板塊一 激趣導新利用“唐朝胡商牽駱駝俑”圖片結合課前提示語導入。從這首古詩中讀出了什么樣的歷史味道?獲取了哪些重要的歷史信息?描述的是絲綢之路上一支商隊經由河西走廊,運送絲綢前往西域的場景。板塊二 自主學習 夯實基礎(當堂自學,掌握必備知識,增強時空觀念,培養(yǎng)分析能力)研讀教科書,結合第51頁《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思考并回答:1.古代歐亞大陸主要的商路有幾條?說出名稱。2.分別指出每條商路的起點、途徑地、終點及主要貨物。古代世界重要商路概況一覽表商路名稱 興衰時間(時間) 起止地點(空間) 主要貨物 主要意義興起 繁榮 衰落 起點 途徑地 終點陸上絲綢之路 西漢 隋唐 明清 長安 西北、中亞 歐洲、非洲 絲綢 促進了東西方物質、技術與文化交流草原絲綢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漠北、南西北利亞 咸海、里海北 歐洲、小亞細亞 民族遷徙西南絲綢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長安、成都 四川、印度 中亞、西亞 茶葉、馬匹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 宋元、明清(閉關前) 鴉片戰(zhàn)爭后 中國沿海 南海、印度洋 西亞、北非朝鮮、日本 瓷器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基于六方面的認識:一曰秉持學為中心,教為學服務的基本理念,“以學生深度學習為本,以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為本?!苯虒W活動組織與實施的最高原則在于促進學生發(fā)展。二曰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曰依循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規(guī)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是課程改革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是教材編寫、教學開展、考試命題和教學評價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檢驗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優(yōu)劣的基本依據;是國家對教學質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據教材,教材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學生學習的核心材料。五曰歷史基礎知識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認識,是培養(yǎng)學科關鍵能力的基礎。六曰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體現(xiàn)。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從高二學情出發(f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實質就是自身能動性、選擇性和創(chuàng)造性共同作用和發(fā)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師需在充分考慮高中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等具體情況的前提下,通過提供學習材料等多種途徑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二是讓學生通讀本課文本,掌握基礎的知識,感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在時空框架下把握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xiàn)象,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xù)、繼承與發(fā)展、原因與結果,建構歷史發(fā)展的前后聯(lián)系,認識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三是為后續(xù)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奠定基礎,達成學業(yè)質量水平和核心素養(yǎng)水平。板塊二 互學探究 培育素養(yǎng)(依托材料,開展問題導學,培養(yǎng)史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主題探究 古代世界的商路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軍事情況,同時還帶回大量有商業(yè)價值的信息。此后,漢武帝發(fā)動了一系列戰(zhàn)爭,打擊了匈奴的勢力,使亞洲中部地區(qū)恢復了和平。隨著古典帝國的擴張,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廣大的商業(yè)網絡通道……歷史學家把這些商路統(tǒng)稱為絲綢之路。對商人和他們的商品來說,絲綢之路就是令人矚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帶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到遠方。——編摘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絲綢之路開辟的條件,并概括出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內容。(1)條件:①張騫出使西域;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大,經濟發(fā)展、絲織業(yè)發(fā)達;③相對和平的地區(qū)環(huán)境;④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保證了絲綢之路沿線的暢通。(2)內容:①商品;②宗教文化或價值觀念。材料二 從張騫通西域至鄭和下西洋,沿著絲綢之路,一些域外的物產,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樂器傳入中原地區(qū),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傳入中國。但就整體而言,中國在這一階段始終是以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輸出國的姿態(tài)存在的。這一過程基本上是和平的。——摘編自王開璽《古代絲綢之路的輻射力》等思考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絲綢之路對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響。影響:(1)域外植物物種的傳入,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生活;(2)胡樂與佛教的傳入,擴展了中國人的精神文化視野。材料三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貿之路,它溝通了舊大陸上興起的諸種文明。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更趨頻繁。中國古代諸王朝從秦漢到明清,與印度、波斯等古代諸帝國,通過不斷地擴張、征服,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的全球化進程的到來。在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發(fā)展中,東方與西方、中國與外國、陸地與海洋、人類與自然等領域,互動幾乎無處不在。如族群的遷徙、多民族的交融、各種宗教的傳播、藝術的相互影響、物種與技術的交換、風俗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等,都是經過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動帶來的結果。——摘編自王永平《全球史視野下的古代絲綢之路》思考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發(fā)展的特征,并從全球視野的角度說明古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1)特征:古代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互動交往長久不衰。(2)意義:①加強了中國與歐、亞、非國家的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②絲綢之路的開通擴大了人類交往的范圍;③互動促進了全球文明的發(fā)展,古代絲綢之路是一部人類文明交往與聯(lián)系的全球史。材料四 貿易與城市化的發(fā)展使唐宋時期的中國成為一個繁榮的、國際性的社會。商人取道海路和陸路前來中國從事貿易。東南亞島嶼的香料、越南的翠鳥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亞的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產品被運送到中國。在中亞、東南亞、印度、波斯和東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統(tǒng)治者身著中國的絲綢,餐桌上擺放著中國瓷器。中國經濟在唐宋時期的快速增長就這樣促進了整個東半球大部分地區(qū)貿易和經濟的增長。——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思考4:根據材料四,分析唐宋經濟繁榮的原因。這一時期對外貿易通道及輸出商品與漢代相比有何新變化 (1)原因:①貿易和城市化的發(fā)展;②開放的對外政策;③廣泛的經濟交流。(2)變化:①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盛;②瓷器等商品成為大宗。材料五 陸上絲綢之路沿途氣候異常干燥,地形復雜,加之駱駝、馬匹運載有限,更為嚴峻的是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的沖突劇增。安史之亂后,“國家用度”盡仰江淮。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立,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并利用先進技術,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海上,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16世紀初,葡萄牙人開辟了從大西洋越過非洲自西而東進入亞洲的新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愈加發(fā)達。最終綠洲古路遭到遺棄,失去了傳統(tǒng)價值。——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古代史》等思考5:根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時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1)陸上絲綢之路受氣候、地形限制;(2)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阿拉伯國家沖突劇增;(3)經濟重心南移;(4)技術的進步(造船和指南針);(5)統(tǒng)治者的對外開放政策;(6)新航路開辟(或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影響。思考6: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中國絲路貿易發(fā)展的特點,并談談你的認識。(1)特點:①起源早,歷史悠久;②時間長,歷時千年;③線路多,覆蓋面廣;④重經濟,互利互惠;⑤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⑥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⑦注重平等貿易、和平相處、睦鄰友好;⑧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鎖國,朝貢體制逐漸形成。(2)認識:①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是對外交流的重要條件。②包容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了中外物質技術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古代絲綢之路是當前“一帶一路”的歷史淵源。材料六 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承接古今、連接中外,賦予古老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因為,它既傳承以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古絲綢之路精神,又順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21世紀時代潮流,將“中國夢”與“世界夢”進行有機銜接,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全球性影響力。——陳鳳英《習近平“一帶一路”構想倡議意義深遠》思考7:結合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分析今天“一帶一路”的價值,根據材料六,指出今天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應如何弘揚絲綢之路精神。(1)價值:①對中國:A.有利于我國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B.有利于保持我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②對世界:A.有利于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xiàn)各國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B.有利于各國消除分歧,增進友誼,維護地區(qū)和世界和平。(2)弘揚:與沿線各國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強團結與合作,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各國經濟繁榮和貿易發(fā)展。板塊三 提綱挈領 升華認識設計意圖:總結是課堂教學整體優(yōu)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用時雖短,卻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總結,既可使一節(jié)課諸多的教學內容, 擴大視野、形成方法,構建起清晰完整、系統(tǒng)調理的認知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構建歷史發(fā)展的前后聯(lián)系,探尋歷史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及規(guī)律;又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顯現(xiàn)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從而誘發(fā)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并獲得豐碩質佳的認識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引導學生通過當堂總結,掌握了古代世界開辟的絲綢之路概況,了解到了商品所體現(xiàn)的特色文化,清楚地理解到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板塊四 達標檢測,固本養(yǎng)能(略)板塊五 學習評價,培育素養(yǎng)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jié)課是高二選擇性必修之教學內容之一,應達到學業(yè)質量水平1、2、3、4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1、2、3、4的程度。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材料、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huán)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xiàn)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通過培養(yǎng)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