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3.5 打擊樂合奏學習目標1、通過聆聽《龍騰虎躍》,讓學生在綜合感受中國民族樂器及打擊樂器鼓的豐富表現力的同時,體會不同的節奏、節拍、速度在樂曲中的不同表現作用。2、通過聆聽,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音樂形象,整體體會音樂情緒;指導學生能夠利用打擊樂器為主旋律伴奏。3、通過樂曲題目中的“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學到更多方面的知識,體會更深層面的意義。李民雄( 1932年1月23日- ),浙江嵊縣仙巖鄉人,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家、鼓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其曾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藝集成志書編纂成果獎、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代表作主要有《傳統民族器樂曲欣賞》《民族器樂知識廣播講座》《中國民族音樂大系民族器樂》《民族器樂概論》 等。作者簡介作品簡介中國民族打擊樂曲目《龍騰虎躍》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樂曲,創作于1980年。作者運用中國大鼓及排鼓音色和節奏的多樣組合,再加上演奏者器宇軒昂的演奏,襯托了宏偉氣勢的歡騰的場面。作者的創作構思獨特,運用了鼓樂合奏的形式。通過對本首作品的演奏形式分析總結自己在演奏時準確拿捏本首樂曲的演奏技巧發揮,對于演奏者的控制力要求很高。《龍騰虎躍》是以山西民間器樂曲牌《撩單子》的音調為主要素材進行改編創作的。是一首鼓樂曲,表現的是歡慶節日的場面,分為三大部分。同學們,你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聽了這首歌的歌詞你有什么感受 對你有怎樣的啟發?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圖騰、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后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這段歌詞最讓我們振奮。在中國最能表現振奮、激動地樂器就屬它了——鼓 。樂器簡介建鼓:三千年前的商代至西周之際已有此鼓,是我國出現最早的鼓種之一,戰國時代已廣泛應用。大鼓是藏、壯、瑤、苗、侗、彝、水、土家、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對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區別。多用于報時、祭祀、宮廷、軍事、宗教、器樂、舞蹈、戲曲、婚喪、節日和民間娛樂等場合中。大鼓花盆鼓又稱南唐鼓、缸鼓。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狀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變而來,也稱“南堂鼓”。由于形狀似缸,還有“缸鼓”之名。鼓身木制,板材鋸成上寬下窄的鼓梆,堆粘成鼓腔后經車旋而成。演奏花盆鼓時,以木棰敲擊上面鼓皮而發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調。蹭鼓面、打鼓幫、抽鼓皮、磕骨環等在花盆鼓中都非常的適用。花盆鼓堂鼓,又叫做同鼓、戰鼓,清代則叫它杖鼓,是漢族 傳統棰擊膜鳴樂器之一。 鼓框是木頭作的,兩面蒙上皮革。 現代堂鼓一般有三種規格,鼓面直徑分別為22、25、32公分,鼓高都是33公分,前兩種小堂鼓發音高亮,后一種堂鼓音色寬厚。 演奏時,將鼓放在木架上,用木頭作的雙槌敲擊。堂鼓排鼓是鼓類樂器的新品種。 出現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中央廣播民族樂團蔡惠泉、楊競明等根據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制作而成,以后又不斷有所改進。排鼓由五個大小不同、發音有別的鼓組成一套。鼓身高29至33.3厘米,上口面直徑16.7至37厘米,下口面直徑11.7至37厘米。每個鼓的兩面鼓框外徑相同而內徑不一,可發出音高不同的兩個音來,故五個鼓有十個音。排鼓發音激烈、跳蕩,高音堅實有力,中、低音寬厚宏亮,尤擅于表現熱烈歡騰的情緒。排鼓歌曲分析第一部分:情緒特別歡快的旋律這首樂曲的領奏樂器是什么?情緒色彩是怎樣的?這是一首著名的鼓樂合奏曲,其情緒熱烈、氣勢磅礴,民族風格濃郁。作為經典的民族器樂作品,無論從其創作手法到配器、表演,都呈現給人以豐富的視聽效果和藝術享受,充分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與藝術欣賞價值。你能邊聽音樂邊根據譜例用手拍腿模仿擊鼓,敲出節奏嗎?第二部分:是我們欣賞過的鼓的獨奏部分讓我們通過鼓的不同奏法、強弱的不同,感受樂曲中表現的場面、情緒如何。感受鼓的獨奏部分表達了怎樣情感,進一步體驗樂曲帶來的更加歡快、熱烈的情緒,以及激情洋溢、熱血沸騰的熱鬧場景。結合譜例,同學合作進行打擊樂合奏練習。第三部分:我們將聽到熟悉的旋律,因為它是第一部分旋律的再現。只是節奏更加寬廣,氣勢更加輝煌,樂曲在這澎湃的氣勢中達到最高潮,同時也在這熱烈的氣氛中結束。讓我們一起完整聆聽鼓樂《龍騰虎躍》,感受鼓樂那澎湃的氣勢。這鼓聲、這音樂、這歡騰的節奏、這熱烈的氣氛帶給我們一種振奮人心的感覺,同時使我們精神抖擻。讓我們愛上民族打擊樂、愛上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