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空間與層次》教案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1. 了解透視的基本規律和法則。2. 能運用透視描繪場景的體積和空間。3. 深入理解透視在繪畫表現中的意義,并在透視法則的基礎上強化藝術表現。二、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透視的基本規律與法則。教學難點:透視在藝術作品中的藝術表現力。三、教學準備教具:多媒體課件、建筑物照片、昆山城市照片、學校照片。學具:鉛筆、橡皮四、教學過程1. 欣賞導課(1)媒體呈現昆山城市建筑物各種視角拍攝的照片一組,學生欣賞、討論照片中不同視角帶來的視覺感受。(2)欣賞昆山歷史變遷過程各種建筑物的新舊變化,讓學生思考用何種方法記錄下來更有意義。(3)面對如此美景,我們該如何記錄呢?A出示荷蘭霍貝瑪《林間小道》B總結出透視規律:“近大遠小”2. 限時作畫,提出問題(1)教師示范畫,運用透視規律:“近大遠小”,根據霍貝瑪《林間小道》來簡單示范畫。(2)在學生尋找規律的活動中引出透視原理,并限時作畫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視的規律。(3)繼續了解了透視中的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的規律后,將其運用在繪畫中,畫面中的景物就會產生體積感和空間感。媒體呈現教材建筑物的繪畫作品,學生欣賞了解。(4)教師板書示范成角透視的透視圖,并在透視圖的基礎上變化成街頭一角。3. 拓展思考(1)媒體呈現建筑物照片一張,教師提問:假如給你們這樣一個場景,你們會如何表現?(2)小組討論,相互探討各自的表現方法。(3)教師總結:平行透視與成角透視大大豐富畫面的縱深感和層次感,(4)媒體呈現多幅具有各種透視感的繪畫作品,學生欣賞,加深理解。4. 作業要求根據所學透視知識,在多媒體出示的幾張照片中選擇一張進行速寫創作。5. 展示評價實物投影展示部分有特色的同學作品,師生共同欣賞評價作品是否具有了建筑物的體積感和空間感,是否有小巷的推進干,作品是否具有了較強的藝術表現力。6. 課后拓展通過今天所學,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運用這種藝術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身邊的各種景觀,相信你的視野會有所改變,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感受。同時,平時生活中加強透視練習,為下一課探索藝術作品中的透視的運用和作品藝術表現之間的關系做準備,從而能讓學生認識藝術創作中從物象到精神的層次和含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