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閱讀教材,從時空觀念上客觀了解和梳理汪精衛叛國、皖南事變等情況下全民族各階層依舊繼續抗戰和中共七大召開的史實。(時空觀念)2.解讀史料,認識中共七大的歷史意義和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提升閱讀分析史料和史料論證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學習抗日戰爭的勝利,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認識到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國際援助,具備求真、求實的精神,培養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1.全民族堅持抗戰和中共七大的召開。2.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歷史意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全民族堅持抗戰(1)廣州、武漢淪陷后,日本侵華政策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2)日本侵華政策調整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應對的?堅持抗戰,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3)面對日本的侵略,全國人民抗戰情況如何?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在反“掃蕩”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廣大婦女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隨工廠內遷的工人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文藝界成立各種抗戰協會,通過文藝作品宣傳抗戰,振奮士氣。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2.中共七大(1)中共七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和內容是什么?時間:1945年4月。 地點:延安。內容:大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2)在中共七大上,確立為指導思想的是什么?有什么意義?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3.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戰略反攻的國際背景是什么?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捷報頻傳,德國在歐洲戰場處于劣勢,敗局已定。在美國、英國的連續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陷入困境。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的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2)我國戰略反攻的情況是怎樣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4.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原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意義: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二、合作探究1.全民族堅持抗戰(1)日本侵華政策為什么要進行調整?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講述:廣州、武漢淪陷后,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和國內資源緊張,遂改變策略。(2)國民政府在抗戰上的政策為什么會有改變呢?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講述:在日本帝國主義誘降政策的影響下,國民黨抗戰的決心發生動搖,政治態度中有投降的一面。由于其代表了官僚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害怕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日益壯大和發展,反共傾向日益增長,并掀起了反共高潮。因此,蔣介石集團的政治態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放棄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徹底破裂的兩面性。2.中共七大(1)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講述: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的力量是依靠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是領導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是途徑和過程,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目標。(2)為什么說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師講述: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偏向。這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3.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中國抗日戰爭能夠進入戰略反攻的背景是什么?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總結:德國失敗已成定局,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局部反攻。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2)日本投降,對中國領土主權的最大影響是什么?學生回答:臺灣回歸。4.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三、課堂小結1.全民族堅持抗戰。2.中共七大。3.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4.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四、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