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2正嚴格遵守訴訟程序 教學學設計【課標要求】概述公民的訴訟權利,熟悉公民獲得法律援助的渠道【教材分析】第二框“嚴格遵守訴訟程序”,介紹了三大訴訟在起訴、應訴、審理、判決等主要訴訟程序中的具體規定;第二框“嚴格遵守訴訟程”,包括兩目:第十目起訴與應訴”,闡釋起訴的概念、條件與原則,介紹管轄制度的主要內容與重要作用,闡明起訴的法律效果,闡述審理前準備的主要內容。第二目“審理與判決”,介紹民事、行政訴訟中的第一審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五個階段及其主要內容,閘釋第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的主要作用。兩目完整地介紹了訴訟過程中起訴、應訴、審理、判決等主要訴訟程序。【教學目標】1、刨析典型案例,學會寫起訴書,了解行政、民事、刑事訴訟的基本程序。2、了解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及管轄,學會遵循訴訟程序進行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利,提高依照法定程序解決具體糾紛的能力。3、培養依法解決糾紛的意識,遵守程序,按程序辦事。【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同國家對于訴訟法定程序的規定。2、科學精神:通過學習,知道起訴及法院受理訴訟的條件和程序。3、法治意識:通過合作探究,明確訴訟的基本程序,嚴格遵守訴訟程序的具體要求。4、公共參與:通過學習,提高依照法定程序解決具體糾紛的能力。【教學重點】1、起訴、應訴的含義2、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原則,民事訴訟的基本程序3、開庭審理的含義、地位【教學難點】1、刑事訴訟經歷的階段2、二審程序【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視頻導入《勞榮枝死刑復核》學生思考:你知道死刑復核是什么意思嗎?勞榮枝的死弄是怎樣判決的?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勞榮枝案,從中體會我國法律是如何規定訴訟程序的。出示課題:嚴格遵守訴訟程序總議題:尊守訴訟程序 實現公平正義(從勞榮枝說起)議題一:提出訴訟請求,區分管轄分工議題二:了解訴訟程序,保護合法權益第一幕:起訴與應訴議題一:提出訴訟請求,區分管轄分工議學情境一:觀看視頻《勞榮枝涉嫌犯故意殺人、綁架、搶劫等罪一案開庭審理》議學問題: 結合議學情境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從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檢察院對勞榮枝涉嫌犯故意殺人、綁架、搶劫等罪提起公訴中體會什么是起訴?起訴的主體有哪些?2、為什么要在江西省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3、起訴后就一定能立案嗎?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小結:一、起訴與應訴1、保障訴訟權利(1)含義:俗稱“告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生爭議,或者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口頭或者書面形式的訴訟請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審判。(2)地位與原則:訴訟程序的第一步,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3)管轄:起訴應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我國的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級,此外還設有軍事法院、海事法院、知識產權法院和金融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系統內部有明確的管轄分工,確保案件獲得公正、及時審判。【相關鏈接】:全面理解管轄制度(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一和教材內容分析析開庭審理的含義、地位及階段?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小結:2、立案(1)我國實行立案登記制:①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②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登記立案。(2)立案登記后,訴訟即告開始:起訴的一方稱為原告,被訴的一方稱為被告,訴訟進入第一審程序。注意:起訴并不必然導致訴訟的成立,不一定立案。3、應訴(1)人民法院登記立案后,要將原告提交的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被告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答辯狀,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辯狀副本送達原告。(2)被告不提交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在這一階段,人民法院還要確定開庭審理時間,并通知雙方當事人。第二幕:審理與判決議題二:了解訴訟程序,保護合法權益議學情境二:觀看視頻《勞榮枝案二審庭審結束將擇期宣判》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分析說我國的法律對于二審和再審程序怎樣規定的?二審和再審是一回事嗎?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小結:審理與判決1、開庭審理(1)含義:在民事、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并作出判決,這一系列訴訟活動稱為開庭審理。(2)地位:訴訟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知識拓展】:我國實行公開審判制度(1)內涵: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及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外,一律公開進行,允許公民到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報道。(2)意義:①公開審判是社會主義民主在訴訟中的體現。公開審判使廣大人民群眾有機會了解案件的審理活動,并且對案件的審理活動進行監督,使案件的審理活動依法有序進行。②公開審判有利于促進司法公正。實行公開審判制度,使法院的審判活動被置于當事人和社會監督的“陽光”之下,增強了審判活動的透明度,從而有助于審判人員增強責任感,正確行使審判權,提高辦案質量,防止司法專橫,杜絕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③公開審判有利于及時解決糾紛。④有利于在社會上普及法律知識。(3)階段:【相關鏈接】:刑事訴訟①刑事訴訟案件大致經過三個階段:偵查階段(公安機關等)、提起公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和審判階段(人民法院)②刑事訴訟法庭調查的順序是:公訴人宣讀起訴書;被告人、被害人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詢問被告人,被害人等向被告人發問;控辯雙方向被害人發問;出示、辨認證據;調取新證據;法庭調查、核實證據。2、上訴與二審程序(1)一審結束后,當事人不服一審裁判的,有權提起上訴,啟動二審程序。(2)兩審終審制:二審程序是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的程序,二審裁判是終審裁判(3)法律還規定了審判監督程序,用于糾正生效裁判的錯誤。【知識拓展】:審判監督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職權提起再行審理的特殊訴訟程序。目的在于對已生效而確實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通過再次審理并作出裁判予以糾正。中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等對已生效裁判,認為確有錯誤,可以向有關機關申訴,但不能停止裁判的執行;各級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生效裁判,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最高法院對各級法院、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已生效裁判,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法院再審;最高檢察院對各級法院已生效的刑事裁判、行政裁判,發現確有錯誤,有權依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地方各級檢察院發現同級或上級法院已生效裁判確有錯誤,可報請上級檢察院抗訴。法院決定再審的案件,應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對原審裁判所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的情況進行全面審查。【相關鏈接】:少年法庭為了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特殊保護,我國設立了專門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少年法庭。少年法庭的審判方式上注重疏導、寓教于審、懲教結合。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