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縣映秀鎮,整個鎮幾乎成為一片廢墟。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是這次抗震救災的生命線,由于道路損毀嚴重,救災部隊、人員和醫療、生活物資遲遲不能進入。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垮塌的公路橋梁。5月14日,四川綿陽一處臨時避難的體育場,一位滿眼噙淚的婦女手持一塊紙板尋找在地震中失蹤的親人。5月14日,汶川發生地震后,交通阻斷,許多人徒步前往汶川尋親。圖片為一對夫婦重逢后喜極而泣,他的妻子剛從汶川縣走出來。5月14日,四川綿竹漢旺鎮,一位父親在學校操場上看到遇難孩子的尸體,仰天痛哭。救災官兵在北川縣冒著遭遇塌方和余震的風險,克服重重困難搶救受傷百姓。生死不離領唱、合唱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中國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山川崩塌,江河失措,人民頓陷水火。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聞警而動,十余萬雄兵奔赴災區。地陷路絕處,官兵以手為釬,開山辟路,血肉相搏沖破重重險阻;斷垣殘壁間,一點希望,百倍努力,舍我生命拯救幸存者脫離絕境……共和國軍人使命在肩,擔負起國之大難;子弟兵魚水情深,危難中顯英雄本色!創作背景王平久寫的《生死不離》一開始并不是歌詞,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歌,只是王平久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后的5月14日晚邊看賑災新聞,邊寫在手機上的真實心情 ,他寫的時候并沒有想要寫成一首歌。 用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寫完后,王平久將其發給了白巖松等朋友交流 ,白巖松收到這首詞后,在當晚的直播節目中公開進行了朗讀。作詞作曲《生死不離》被白巖松在節目里念出后,恰巧被電視機前的音樂人舒楠聽到了,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王平久,主動要求為之譜曲,兩人在電話里溝通了不到40分鐘,一首長達5分鐘的歌曲就成型了。舒楠表示因為他心中早已有了旋律,這首歌詞就像一個缺口,它說出了自己想說的所有話。歌曲譜好之后,兩人又把歌詞里太顯悲傷的部分換成了更顯堅強的詞匯。大功告成,只缺歌者,王平久和舒楠幾乎同時想到了成龍。生 死 不 離學唱歌曲1、有感情的朗讀歌詞2、跟音頻唱一唱,寫下演唱順序。3、歌曲的情緒、速度、力度、節奏是怎樣的 音樂語言情 緒:速 度:節 奏:悲 痛慢弱 p寬 松力 度:跟伴奏演唱《生死不離》觀看《生死不離》視頻合作演唱1、學唱第二聲部旋律2、師生合作:教師領唱,同學們合唱3、生生合作:選一位同學領唱,男生唱第一聲部,男生唱第二聲部,合唱。總結《生死不離》是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心聲,愛與哀思凝聚,是最簡單而最直接的表達。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災區人民的牽掛,是對飽含無助、期許、希望、信賴的目光最堅定的許諾,是國家、社會、公民最義不容辭的責任。給悲痛的人們以安慰,給英勇的戰士以力量,將全國人民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略帶悲傷的旋律,催人淚下又振奮人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