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敵后戰場的抗戰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平型關大捷及影響;知道毛澤東《論持久戰》的主要內容及作用;知道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情況;知道百團大戰的基本情況和歷史影響;正確分析敵后戰場的抗戰。(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立足時空觀念,通過表格梳理敵后戰場抗戰與正面戰場抗戰。(時空觀念)3.通過學習敵后戰場的抗戰,使學生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戰場中的作用,明白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是每個中華兒女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重點難點】【重點】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難點】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的基本狀況。【教具準備】 收集材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在上一課我們學習了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上的抗戰,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等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保衛大武漢雖然失敗了卻使得抗日戰爭最終進入了相持階段。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敵后戰場取得了怎樣的戰績?抗日根據地是如何壯大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第21課《敵后戰場的抗戰》。二、講授新課知識點一 平型關大捷解釋課題“敵后戰場”的概念。 出示學習目標過渡:日本在戰爭初期,氣焰十分囂張,宣揚“日本皇軍不可戰勝”,但這樣的神話很快就被粉碎了,粉碎這一神話的戰役就是平型關大捷。(三)閱讀教材P100有關平型關大捷的講述,1.教師提問:此次戰役為何選擇在平型關?在生回答的基礎上師展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形勢圖》七七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失陷,日軍為實現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入侵山西,企圖占領太原,選擇河北與山西交界的平型關通過。平型關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最便捷的通道。 2.教師出示:(展示平型關地理位置)大家看到圖片的第一眼感覺是什么? (陡峭、險峻)教師講述:平型關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點。所以一場由八路軍為配合第二戰區友軍,阻止日軍西進的伏擊戰即將打響。下面我們看一段視頻資料來了解一下平型關大捷的概況。(播放視頻資料——平型關大捷) 4.教師引導:同學們根據視頻并結合課本來歸納一下平型關大捷的概況。學生回答:時間——1937年9月;領導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結果——經過一天的激戰,將日軍1000多人全殲,擊毀日軍汽車100多輛、馬車200多輛,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取得了勝利,所以歷史上就稱這次戰役為“平型關大捷”。那么,平型關大捷的歷史意義是什么?(全民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粹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注意關鍵詞,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一遍。 5.教師過渡: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為八路軍創建敵后根據地創造了良好條件。敵后抗日根據地是如何建立和發展的?我們接著來學習。 知識點二 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1.教師展示:活動一 識讀《抗日根據地示意圖》,說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有哪些?學生:主要有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陜甘寧等抗日根據地。教師強調:晉察冀是第一塊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教師講述:為了鞏固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根據地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爭,打擊日軍,取得了巨大成就。3.教師提問:閱讀教材P101知識點第二段,思考:人民游擊戰爭有哪些特點?出現了哪些著名的戰法?4.學生回答:人民游擊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主力部隊和地方基層民兵為骨干,以廣大群眾為力量,組織了各方的力量,展開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主要有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5.教師總結:這些游擊戰法的有效運用,令日軍聞風喪膽,攻防無措,疲于奔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6.教師提問:閱讀教材P101知識點二第三段,思考:為鞏固根據地,爭取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響?措施 政治: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經濟: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影響 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7.教師強調:政治上,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經濟上,實行減租減租的土地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參加抗戰的積極性,增加了抗戰的力量。通過政治上的民主與經濟的開明政策,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提高了中國軍民抗戰的積極性。8.教師講解: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點撥:(敵后戰場的抗日戰爭,有力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而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敵,使得敵后戰場的游擊戰能夠順利開展。因此,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知識點三:百團大戰1.教師講解:經過發展,抗日根據地迅速壯大,嚴重打擊了日軍在占領區的統治,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發動新的進攻,準備用武力威逼國民黨政府投降,同時抽調大批兵力加強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并配合掃蕩,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妄圖消滅八路軍。為克服國民黨的投降危險,粉碎敵人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八路軍在華北2000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戰役—百團大戰。2.【囚籠政策】出示多媒體課件:解釋什么是“囚籠政策”(日軍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并配以封鎖墻、將革命根據地分割成無數個“井”字,切斷彼此的聯系,將華北軍民分割控制。) 3.多媒體鏈接:(播放視頻資料——百團大戰)4.教師引導:結合教材P102第一、二段,梳理有關百團大戰的相關信息,完成表格。(給學生時間2分鐘) 講評答案提示:時間 1940年下半年 華北地區目的 為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規模 100多個團,2000千米的戰線目標 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5.教師展示:百團大戰成果表格:在百團大戰中,僅僅3個半月,八路軍作戰1800余次,擊斃日偽軍2.5萬多人,破壞鐵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橋梁和隧道260多個,一度恢復縣城四五十個,并繳獲大量武器。6.教師提問:結合教材P102第三、四段,思考:百團大戰的意義是什么?(學生討論)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鍛煉了軍隊;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振奮了抗日的決心;給國民政府消極抗日妥協投降活動以沉重打擊。7.拓展延伸:①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戰的表現有哪些?答案提示:正面戰場:臺兒莊戰役;敵后戰場: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②抗日著名戰役比較臺兒莊戰役 百團大戰正面戰場 敵后戰場國民黨 共產黨防御戰 主動出擊抗戰以來重大勝利 主動出擊的最大規模戰役三、課堂習題課堂習題四、布置作業:查閱有關抗戰時期的素材資料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