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 草原人家一、單項選擇題1.下圖所示大洲的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為( )A.溫帶大陸性氣候是該大洲分布最廣的氣候B.氣候帶呈明顯的帶狀,且南北對稱分布C.赤道兩側的大陸東部是熱帶雨林氣候D.熱帶雨林氣候南北兩側為熱帶沙漠氣候2.讀圖甲地成為阿根廷大豆主產區的有利自然條件有①緯度較低,熱量充足②靠近河流,水源充足③高原廣闊,土壤肥沃④接近港口,出口便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讀下面澳大利亞地圖,從澳大利亞西海岸向東穿越大陸,一直到達東海岸,依次經過的地形類型是( )A.山地、平原、高原 B.高原、平原、山地C.平原、高原、山地 D.山地、高原、平原4.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節目《非洲角馬大遷徙》,視頻中我們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①數以百萬計的角馬、斑馬在非洲草原上成群結隊地遷徙②一些簡陋的茅草房組成的村莊,周圍都環繞著荊棘樹枝③一群身著紅色披風的馬賽男人正在圍獵角馬以補充食物④當地馬賽男人手持木棍,正在驅趕野生動物以保護羊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不同區域的人們因地制宜地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下列國家與其區域特色描述相符的是A.瑞士——與山為鄰——精耕細作 B.泰國——草原遼闊——遷徙游牧C.肯尼亞——傍水而居——耕海牧魚 D.以色列——沙漠綠洲——灌溉農業6.住在蒙古包,喝著奶茶、奶酒,舉行那達慕大會,進行賽馬、摔跤比賽的民族是( )A.哈薩克族 B.維吾爾族 C.藏族 D.蒙古族7.“家住平原”“草原人家”“與山為鄰”“傍水面居”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們給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有( )①區域環境是沒有優劣之分的 ②要積極利用自然條件 ③要因地制宜 ④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8.熱帶草原氣候的主要特點是( )A.有明顯的干濕季B.全年高溫多雨C.全年炎熱干燥D.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9.美麗的非洲熱帶草原是馬賽人的家園,他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下列屬于馬賽人真實生活情境的是( )A.用現代化機械 B.以羊駝為食 C.穿黑色的披風 D.居住茅草屋10.關于馬賽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下列描述正確的有( )①馬賽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 ②野生動物是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③馬賽男人手持木棍,為了捕捉野生動物④馬賽男人身著紅色披風,可以驅趕野生動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環球旅行歸來的小兵向同學們說起世界各地的美食,你認為不可信的是( )A.在日本能品嘗到各式各樣以海產品為素材的料理B.秘魯安第斯山區特有的羊駝奶可以說是人間美味C.在西亞以色列品嘗到的椰棗具行極高的營養價值D.東非草原的馬賽人用各種野生動物的奶肉招待我12.進口博覽會上“阿根廷風”吸引了眾多參展觀眾。牛肉是阿根廷的明星產品之一,主要產自潘帕斯草原(如下圖)。該地區成為世界重要牧區的有利自然條件有( )①降水適中,利于牧草生長 ②交通網絡,四通八達③地勢平坦,地形以平原為主 ④常年高溫,熱量充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讀下圖,回答下面題目。13.甲乙兩地都位于( )①東半球 ②中緯度 ③南半球 ④亞歐大陸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最符合丙地區域特色的是( )A.逐水草而居 B.現代化的牧場C.垂直的生計 D.稻作文化的印記15.目前,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國家和地區有( )①俄羅斯 ②馬來西亞 ③澳大利亞 ④巴西 ⑤歐洲西部.A.①③B.②⑤C.③④D.③⑤16.根據如圖中的游牧路線、基塔萊和多多馬的降水量柱狀圖,馬賽人這樣遷移的理由是①基塔萊與多多馬干濕季相反 ②5月從多多馬往基塔萊遷移③5月到10月多多馬是旱季 ④利用干濕季,逐水草而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17.讀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圖一中A是________________平原,主要農作物是__________;圖二中B是_______________平原,主要的農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2)B平原上最主要的河流是____________,該國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________。(3)C國牧業的優良畜種為____________,B、C兩地相同的生產特點為________________。(4)C國的海陸位置不同于其他國家,其特點是什么?(5)觀察不同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發?18.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呼倫貝爾草原海拔在650-700米之間,屬于半干旱區,全年日照時數達2700小時以上。呼倫貝爾草原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生長著堿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1)據圖描述呼倫貝爾草原的地理位置;概述內蒙古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點,并寫出受降水影響,植被景觀自東向西發生的變化。(2)根據材料,分析呼倫貝爾草原成為“牧草王國”的自然條件。(3)根據所學知識,描述一項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9.澳大利亞牧民過著現代化的__________生活。試卷第2頁,共2頁試卷第1頁,共1頁參考答案:1.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非洲的氣候分布。【詳解】據圖可知,該大洲是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亞洲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泛的大洲,所以A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大洲氣候帶呈明顯的帶狀,以赤道為界南北對稱分布,所以B正確;赤道兩側的大陸西部是熱帶雨林氣候,所以C錯誤;熱帶雨林氣候南北兩側為熱帶草原氣候,所以D錯誤。故選B【點睛】非洲位于東半球西部,歐洲以南,亞洲之西,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縱跨赤道南北,面積大約為3020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時也是人口第二大洲,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干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北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年降水多在200毫米以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為主的氣候,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在1000毫米以上。2.A【詳解】觀察圖片可知,甲地位于南緯30°附近,緯度較低,熱量充足;甲地有多條河流匯集,水源充足;甲地海拔在0—200米,為平原地形;接近港口,出口便利不屬于自然條件。①②正確,③④錯誤,故A選項正確,排除BCD選項。3.B【詳解】讀圖可知,澳大利亞的地形特征自西向東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原,中部為平原,東部為山地;澳大利亞的地勢特點是三大縱列帶分布;兩側高,中間低。從澳大利亞西海岸向東穿越大陸,一直到達東海岸,依次經過的地形類型是高原、平原、山地;故答案選B。4.B【詳解】馬賽人是東非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馬賽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非洲角馬大遷徙》可以看到數以百萬計的角馬、斑馬在非洲草原上成群結隊地遷徙,①正確;東非草原上可以看到一些簡陋的茅草房組成的村莊,周圍都環繞著荊棘樹枝,②正確;馬賽男人身著紅色披風,用以驅趕野生動物以保護羊群,并非圍獵角馬以補充食物,排除③,④正確。故①②④組合正確,排除ACD,B項正確。故選B項。5.D【詳解】瑞士是位于歐洲中南部的多山內陸國,與山為鄰,農業以畜牧業和林業為主,故A選項錯誤。泰國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夏季降水豐富,發展精耕細作的稻作農業,故B選項錯誤。肯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草原遼闊,以畜牧業為主,從事游牧生活,故C選項錯誤。.以色列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綠洲地區灌溉農業發達,故D選項正確。選D。【點睛】6.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蒙古族住在蒙古包,喝著奶茶、奶酒,舉行那達慕大會,進行賽馬、摔跤比賽,“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D正確,ABC排除。故選D。7.B【詳解】②項、③項、④項,由題可知,該些項說法符合題干要求。故②③④正確。①項,不同的區域環境水土、氣候、地形地貌等都有很大不同,也就自然形成優劣之分。故①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應選擇②③④,正確答案為B。8.A【詳解】地球上的熱帶氣候共有四種,其中熱帶草原氣候是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故選A。9.D【詳解】非洲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的熱帶草原,是馬賽人的家園,他們以牧羊為生,國祚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居住茅草屋,D項正確;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高,放牧、剪羊毛使用現代化機械,排除A項;馬賽人把牛群看成生命,牛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排除B項;馬賽人穿紅色的披風,驅趕野生動物,防身并保護牛群,排除C項。故選D項。10.B【詳解】馬賽人是東非著名的游牧民族,馬賽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線最南到坦桑尼亞的多多馬,最北到肯尼亞的基塔萊。馬賽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以畜牧為生的馬賽人是完全的游牧民族,終年成群結隊流動放牧,幾乎全部依靠牲畜的肉、血和奶為生。馬賽男人身著紅色披風,可以驅趕野生動物。①④符合題意,②③表述錯誤。故選①④組合,B項正確,排除ACD項。11.D【詳解】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東非高原草場廣闊,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應大力保護,D項正確;日本是位于亞洲東北部的群島國家,瀕臨太平洋,海產品豐富,排除A項;秘魯安第斯山區畜牧業發達,當地羊駝奶產品聞名世界,排除B項;西亞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當地以色列的椰棗世界著名,排除C項。故選D項。12.B【詳解】讀圖可知,潘帕斯草原降水集中在500—1000mm之間,降水適中,利于牧草生長;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不屬于自然條件;潘帕斯草原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潘帕斯草原年平均氣溫在10°C—20°C之間,常年高溫表述錯誤。①③正確,②④錯誤,故B選項正確,排除ACD選項。13.A 14.B【分析】13.依據圖片“塞納河”,塞納河是法國北部大河,可知甲兩地應位于法國,乙地應位于英國法國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大國,它西臨大西洋,隔英吉利海峽和英國相望,它位于東半球,絕大部分位于中緯度,①②正確。故選A。14.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丙地是澳大利亞,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氣候干熱,草原面積廣,B符合題意,ACD排除。故選擇B。【點睛】15.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項,俄羅斯的產業部門以工業為主。故①錯誤。②項,馬來西亞的產業部門以工業為主。故②錯誤。③項,20世紀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的服務業發展迅速。目前,服務業已經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故③正確。④項,巴西的產業部門以工業和農業為主,是世界上的工農業大國。故④錯誤。⑤項,歐洲西部經濟發達,服務業和加工制造業是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故⑤正確。綜上所述,本題應選擇③⑤,正確答案為D。16.C【詳解】據圖片和所學知識得知,多多馬降水集中在12月到次年3月,基塔萊降水集中在4月到11月,多多馬和基塔萊均屬于熱芾草原氣候,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兩季,但兩地分屬不同的南北半球,濕季時間完全相反,濕季降水充沛,促進農業發展,馬賽人因追逐濕季而進行遷移,①③④正確;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赤道以南的多多馬是雨季,水草肥美,所以馬賽人在多多馬附近的草原放牧,5月至10月,赤道以北的基塔萊是雨季,水草肥美,馬賽人遷移到赤道以北的基塔萊附近的草原放牧,②排除。故選C。17.(1)湄公河平原;水稻;美國中部大平原;玉米、大豆、小麥。(2)密西西比河;蘇必利爾湖。(3)美利奴羊;機械化程度高。(4)C國是世界上唯一占據整個大陸的國家。(5)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自然環境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詳解】本題考查世界不同平原及農業生產、國家海陸位置,要求學生具備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世界不同平原及農業生產特點、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國家海陸位置。(1)讀圖,A是東南亞的湄公河平原,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主要農作物是水稻。B是美國的中部平原,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2)B平原上最主要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該國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3)C國是澳大利亞,其牧業的優良畜種為美利奴羊,B、C兩地相同的生產特點是機械化程度高。(4)C國是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占據整個大陸的國家。(5)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發達,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發達,故世界各地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自然環境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18.(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絕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植被景觀差異相應表現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2)呼倫貝爾草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熱同期,牧場遼闊,河湖遍布,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故能成為“牧草王國”。(3)示例一:住蒙古包是因為它的搭建和拆卸極為省力簡捷,不用挖坑蓋墻,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草原植被的保護。示例二:穿蒙古袍是因為袍身肥大,適合牧民在馬背上活動。天冷時可以加里襯或棉里,抵御寒冷。【解析】(1)由圖可知,呼倫貝爾草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內蒙古地區絕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于內蒙古地區由東向西距海越來越遠,受海洋濕潤氣流影響越來越不明顯,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造成植被景觀差異相應表現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2)呼倫貝爾草原成為“牧草王國” 的自然條件是:呼倫貝爾草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熱同期,牧場遼闊,河湖遍布,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故能成為“牧草 王國”。(3)住蒙古包是因為它的搭建和拆卸極為省力簡潔,不用挖坑蓋墻,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草原植被的保護,穿蒙古袍是因為袍身肥大,適合牧民在馬背上活動。天冷時可以加里襯或棉里,抵御寒冷。19.定居【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澳大利亞牧民的相關知識,試題難度容易。【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牧民過著現代的定居生活。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