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基本信息課程模塊 政治與法治 對應章節 第一課第一框授課對象 高一年級學生 授課時間 40分鐘課程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授課題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一、學情分析知識儲備:所授學生為高一下的學生,經過高一上學生對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學習后,對本框所授知識已經有所學習,具有較好的知識儲備,因此教學時可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表達。 學習能力:學生經過高一上的鍛煉,探究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有所增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設計一些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在鍛煉中增強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初中和高一上的學習,學生對于擁護黨的領導,感悟黨領導的重要性等有了較深的體會,但是對于黨執政地位的歷史必然性以及為什么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缺乏理性分析后的深層次體認,因此還需要教學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加深對黨的真摯情感和深刻認同。二、教材地位宏觀分析:本框題處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第一單元,必修三講述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國以及三者的有機統一,而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所以本框題所在單元為本冊教材的邏輯起點。 中觀分析:本框題處于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共有三克的內容,三課內容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闡述了黨的領導地位從何而來、黨什么能夠處于領導地位、和如何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這三個具有嚴謹的內在邏輯的問題,而本框所在的第一課論證的黨的領導地位從何而來是后面兩個論題的邏輯前提。 微觀分析:本框體是第一課的第一框,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第二框則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因此第一框是第二框的理論基點,第二框是第一框的理論深化。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本框的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意義。三、課程標準依據本框對應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必修課程模塊3“政治與法治”的內容要求:“1.1 引述憲法序言,說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闡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的必然性”。 教學提示:以“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為議題,探究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可開展紅色旅游,如參觀烈士陵園、革命遺址、革命歷史展覽館等相關教育實踐基地,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訪談,請老黨員宣講黨的使命,請老戰士、老模范口述歷史從中汲取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 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力量。”四、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科學精神: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深入學習本課,科學認識各種政治力量的作用,評析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深刻體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法治意識:增強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 公共參與:提升對黨的認識,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增強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五、基本思路本框內容是以歷史為脈絡,講述近代中國救亡圖存之路,從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復興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因為載體主要是大家熟知的歷史素材,故所用的歷史素材一定要有趣,角度新穎。另一方面,采用議題式教學法,通過三個連續發問:屈辱交織因何在,救亡圖存路何方?硝煙散盡誰之邊?一問扣一問,層次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歷史背后的邏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是本框的結論。六、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近代中國的國情、主要矛盾及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為何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難點】全面分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結論。七、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八、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3分鐘) “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么土了。”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全國政協醫藥衛生教育界委員時的一席話,既讓人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更讓人精神振奮、倍受鼓舞。 2022年《環球時報》輿情中心梳理過去10年民調時也發現:“平視世界”的中國更加自信。 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都有一個相互“怎么看”的問題。是正視還是斜視?是仰視,還是俯視?這取決于彼此的站位、方位和定位,也取決于彼此的狀態、姿態和心態,一句話,取決于彼此的立場、態度和感情。中國怎么看世界?中國人怎么看世人?回望歷史和現實,有太多的唏噓和感慨、太多的艱難和曲折。 思考:為什么我們要強調“平視世界”?因為我們,曾經屈辱!講授新課 (25分鐘) 議題一:屈辱交織因何在? 播放視頻:《中國近代屈辱史》 曾幾何時,中華文明似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在歷史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領先世界,中國也一直居于東亞地區的中心位置。進入近代以來,中國落后了,從“天朝上國”淪為“二等公民”,中國人仰人鼻息、忍氣吞聲,被西方列強輕視、無視、俯視甚至蔑視,“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凌辱至今深深地灼痛著中國人的心。 那么,議一議: ① 中國近代由盛而衰,備受屈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結合教材從內外因角度分析) ② 據此,中國近代國情、主要矛盾及相應的歷史任務是什么?(提示:根據視頻大事件脈絡總結出近代國情。內因從國內大事找,外因從中外大事找,從中找出主要矛盾。根據主要矛盾總結任務。) 議學提示: 通過對問題的探討結合教材內容梳理知識點: 1、中國近代由盛而衰,備受屈辱的原因 (1)內因:清王朝對內封建專制,對外閉關鎖國(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 (2)外因: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 2、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獨立的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經逐漸現代化,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斷發展。 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均有政治、經濟兩方面含義,不能說政治上是殖民地,經濟上是半封建。 十七世紀中葉以后,西方一些國家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實現機器大生產。 而反觀視頻中,清政府對內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對內實施愚民政策,中國社會發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到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頹勢日益加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 于是,我們看到了從虎門銷煙開始,落后的中國,遭到列強的任意欺凌,山河破碎。人民困苦,侵略者在中國的領土上,肆意燒殺搶掠,給近代中國民眾造成深重苦難。中國因此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就成為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因此,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就是要解決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就是要解決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3、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階級矛盾) 4、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決定歷史任務) 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徹底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面對屈辱,中國人民都有哪些拯救民族危亡的運動? 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但是這些都失敗了,中國救亡圖存路何方? 議題二:救亡圖存路何方? 總結起來,近代中國共有三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 教師告訴學生“幸運的是,我們還有一個選擇……”,隨即介紹出現第三種建國方案的時代背景; 其一,介紹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基礎) 其二,介紹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地位的變化;(階級基礎:1919年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領導力量) 引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并向學生說明,隨著它的誕生,第三個救國方案應運而生,此處設置議題: 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是什么?誕生的歷史意義是什么?實踐證明了什么? 5、中國共產黨誕生時代背景(誕生的基礎) 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馬列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 6、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7、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 中國人民在斗爭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 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 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書寫了怎樣的歷史? 議題三:硝煙散盡誰之力? 播放視頻《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思考:視頻中,青年毛澤東說,今天的中國,決不是換一個皇帝、換一個總統能改變的!那么,中國共產黨最后是怎么變中國,再造河山的?(教師帶領學生梳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成就) 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 袁世凱和張勛的復避,讓青年毛澤東有了對中國革命的一個全新的認識,認為中國問題,只靠換一個皇帝或者一個總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毛澤東的這種想法也是當時五四運動的思潮的表現,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條件和基礎。 1926-1927年間,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北伐的口號是打倒列強除軍閥。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帝國主義。 由于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使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途夭折。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打響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槍。 l937-1945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三階段。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加深,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1937年9月,國共兩黨完成第二次合作,共赴國難,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是國共兩黨就如何公正合理的支配抗戰勝利果實,展開了新一輪爭斗。國民黨蔣介石想著獨吞勝利果實,并消滅共產黨。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 ,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硝煙散盡,歷史充分表明,為了民族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8、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成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勝利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歷史意義: ①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②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 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情感升華 (3分鐘) 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是近代以來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課堂測試 (5分鐘) “復興之路”展廳展示了中國近代的2300多件實物、文獻、圖片、圖表、模“復興之路”型、繪畫、雕塑、舊址復原、模擬景觀等展品,如果你參觀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段歷史。你會產生的感受有(A ) ①近代中國的歷史既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也是一部抗爭的歷史 ②西方列強的入侵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中國資產階級未對國家進步作出實質性貢獻 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③錯誤,中國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帝制,對國家進步作出了實質性貢獻;④錯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課堂總結 (2分鐘) 帶領學生根據板書回顧本課知識點,從而鞏固和檢查學生對本課的掌握情況。課后作業 (2分鐘)九、教學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