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部編版 授課題目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程標準 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學說; 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本課共4個子目,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使秦國率先建立了封建制度,從而實現了富國強兵,為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莫定了堅實的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在連續早期中國文明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中華文明,為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現固莫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歷史已經簡單的學習過這部分內容,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和變法運動,井田制的瓦解,百家爭鳴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缺乏對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之間變化的內在聯系的認識,難以理解諸侯國起變法風湖的歷史必然性。通過本課的學習,力求使學生掌握春秋戰國和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涵育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 通過相關圖表幫助學生掌握戰國時限和戰國七雄的具體位置,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價值觀。 通過探究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情況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和方法。 通過分析商鞅變法和百家爭鳴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通過秦因變法而富強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國家實現富強的必經之路教學重、難點 重點:春秋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變法的必然性及商鞅變法 難點:百家爭鳴,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學說。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史料教學法 學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時間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新課導入(3分鐘) 展示文字,提出問題:你覺得春秋戰國時期的的戰爭是好的還是壞的? 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春秋爭霸戰爭的理解,引導學生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有一定的興趣,并帶著問題走進今天的學習。新課講授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1、列國紛爭 給出兩則材料,引導學生思考這個時期周天子與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變化,引出春秋時期開始天子式微,禮崩樂壞的政治局面。 過渡: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當時西周實行的分封制,諸侯在地方享有很大的獨立性,諸侯勢力日益壯大,想要擺脫周天子的控制,周天子地位逐漸下降。到了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主地位,于是就出現了列國紛爭的局面。 展示春秋戰國時期兩幅形勢圖,使學生對于春秋戰國的政治形勢有一個大體印象,并對春秋、戰國形勢圖進行比較。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講解總結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知識點,最后,周王朝在公元前256年就滅亡了。 引導學生答出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閱讀課本,熟記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知道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代標志著七雄爭霸的格局開始形成。設計意圖:展示并比較春秋戰國時期兩幅形勢圖,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春秋時期天子式微,禮崩樂壞的政治局面,感受當時列國紛爭的激烈局面,同時,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逐漸養成認真分析地圖的習慣,并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過渡:剛才我們到禮崩樂壞,那么禮樂制度的崩壞是否代表禮樂制度開始滅亡了呢?我們再次來比較一下這兩張圖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靠近中原的赤狄和北戎消失了,融入了中原版圖中,林胡、樓煩等也消失了,對比圖二能夠看出出現了匈奴,一定程度上也是少數民族之間融合的體現。 2、華夏認同 展示材料《春秋時期山西境內北狄的夏化及其對華夏族的影響》,請同學們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對民族關系影響?總結其表現,引導學生理解此時蠻夷之地與華夏民族思想觀念的變化,理解春秋戰國時期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進一步加深。 認真聽講,閱讀材料,思考問題。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與觀察圖片,理解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的漸趨形成,了解華夏認同是個逐步的過程,為學生深切感受中華文明多元體、源遠流長奠定基礎。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過渡:禮樂征伐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各諸侯國也互相攻打,希望能夠變得更強。我們經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需要經濟物質支撐,那么經濟方面又有著怎樣的變化來支撐頻繁的戰爭呢? 1、經濟發展 展示鐵農具和都江堰的圖片 提問: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了哪些影響?使學生了解這時候經濟的發展。 師:鐵器牛耕的出現以及各國水利設施的興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力,使需要“多數人之勞力”的耕作逐漸變為個體農耕。百姓更加注重私田耕種,大量私田出現,井田制中的公田漸漸荒蕪,貴族通過買賣等途徑轉化的私人土地急劇增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出現新興地主和自耕農兩大階級。從政治上講,貴族政治逐漸瓦解,封建制度逐漸建立。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11頁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貨幣。感受這個階段工商業的發展。農業進步推動社會分工,促進工商業繁榮。戰國時期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 觀察圖片,思考,回答:生產力提高,井田制瓦解。設計意圖:通過講解,讓學生理解經濟發展與階級變化之間的關系,為之后理解變法必然性奠定基礎。2、變法運動 過渡: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諸侯國為了爭霸都做了什么努力?沒錯,就是變法。那么戰國時期變法有何必然性?或者說變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提供黃中業《重評戰國變法運動》關于變法原因的論述,并給出金字塔圖配合理解。 爭霸需求是變法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當時經濟基礎井田制開始瓦解,逐漸形成地主-農民新的階級關系。政治動蕩也促使新興地主能夠興起,但是上層建筑仍是奴隸制基礎上的血緣世襲制,因而地主階級還未能掌握政治權力。而舊貴族也受到新興地主階級的沖擊,如果仍然保持舊有制度,只能重蹈覆撤。因而想要穩固統治需要順應經濟基礎和階數關系的變化。士階層興起,宣傳政治主張也為變法提供動力。 利用地圖展示各國的變法。 1、閱讀材料,認真思考。 部分以課本中的“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為答案進行回答。 引導學生回答井田制瓦解促進階級關系變化,地主階級興起,但是制度還是為奴隸主服務的。要想適應新的階級關系,就需要變法。設計意圖:通過材料以及示意圖的呈現,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階級關系與上層建筑的聯系。在之前講述政治動蕩紛爭,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階級關系變化基礎上,對本課重點進行深化講解,讓學生理解變法的必然性。2、商鞅變法 過渡:列國變法中,商鞅變法集各國變法的長處,最具代表性。 著重對商鞅變法進行講解,提問:你對商鞅變法思想有何理解?措施又是如何體現這種思想的?播放關于商鞅變法的視頻,根據視頻和教材,讓學生思考并完成表格。 課堂探究,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1頁,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商鞅變法有哪些影響 1、學生回答:不因循守舊,革故的變法精神。具體表現在:廢除井田制,承認私田,提高生產積極性;廢除“世卿世祿”原則,軍功貴族興起;廢分封,推行縣制,將權力收歸君主;削弱宗法制及道德禮制影響,重塑風俗。 2、完成表格 3、總結影響設計意圖: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含義,因而高中課堂著重讓學生理解商鞅變法措施如何體現出革故的變法精神及其影響。三、百家爭鳴 過渡:政治與經濟上的巨大變動也反映在了文化領域。針對社會動蕩局面,不少思想家開始給出解決之道。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并思考出現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 展示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 閱讀課本,認真思考設計意圖:只有把握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點。示意圖更好地展示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便于學生記憶。過渡:孔子與老子作為“春秋先聲”,提出政治主張并創建了儒家與道家學派,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孔子。 孔子 介紹孔子的生平。 結合材料和教材,講解孔子的思想核心、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2、老子 介紹老子的生平,講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 學生認真聽講,理解材料,熟記孔子與老子的思想主張。設計意圖:通過對孔子與老子的生平與思想主張的講解,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過渡:戰國時期更加紛亂,文化上不僅只有儒、道兩家,出現了更多學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盛況。 3、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 請同學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在完成過程中配有材料講解。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可以更直觀學習知識。3、影響 根據教材講解總結百家爭鳴的影響。 進行問題探究,提出問題:儒、道思想在戰國時期為何不受各國諸侯歡迎?而法家思想為何受到重用?并利用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思想史》解釋法家思想。 1、學生認真聽講 2、思考問題,學生代表回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并理解不同學派主張的現實功用。小結作業(5分鐘)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主要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進行總結。 進行歷史審思,再次對春秋爭霸戰爭進行理解。 1、跟隨老師進行總結。 2、進行歷史深思,加深對春秋爭霸戰爭的理解。設計意圖:總結本節課重點知識,利于學生鞏固知識。歷史審思回扣課堂導入部分,加深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大動蕩大發展的理解。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