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Please enter the relevant text content here. Operation method: select all the text in this paragraph with the mouse, and enter the text directly to replace it. The text format will not change.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總議題:回顧法律發展歷史 展示法治建設成就正確認識我國法律的歷史發展?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12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3PART 01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1議題一:正確認識我國法律的歷史發展?中華法系01議學情境一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產生的法律是《禹刑》,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制法典。《鑄刑書》公布成文法,開創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法經》是歷代法典的藍本。《法經》共六篇:《盜法》 。《賊法》,《囚法》。《捕法》 ,《雜法》等01議學情境一漢武帝“獨尊儒術”后,立法思想開始向禮法結合、刑德并用的方向發展。當時有許多官員不以法律為依據,直接引用儒家經典《春秋》的事例來斷案判刑,稱為《春秋》決獄”.《唐律疏議》 是唐朝利律及共疏注的合編,亦為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清末修律,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帝制,仁德和祖教綱常等中華文化傳統的思想指導下,他們把法律變革本身等同與制定西方化的各種法典,造就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西法文化特殊混合體。01議學情境一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闡述中國法律發展歷程。2、分析中國法治理論的特征及其作用。3、分析為什么要堅持依法治國 01議學問題在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近代以來,法律的地位和權威不斷提升,法律面前人人中等逐漸成為現實,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 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具有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法的政治職能是指法維護一定階級統治的作用,社會職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它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01議學情境一1、法律的產生、本質和作用(1)產生: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2)本質: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3)作用:法律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01一、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形式2、法律在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特點(1)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來: 法律的地位和權威不斷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漸成為現實,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這是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法律發展歷程中法律在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特點,那么,我國的法律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呢 01一、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形式3、中國法治發展的歷程(1)輝煌的歷史——中華法系①含義:是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文明,它強調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統一。其代表性法典為《唐律疏議》②意義: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源流遠長開始制定成文法,并通過鑄刑鼎、書竹簡等方式發布法律。春秋戰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并為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所傳承和發展。唐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思想,強調禮法結合。西漢時期1840年鴉片戰爭后,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近代嘗試春秋戰國唐朝時期西漢時期01一、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形式3、中國法治發展的歷程(2)曲折的歷程——近代中國移植西方法治模式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改變國家和民族的苦難命運,一 些仁人志土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01一、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形式PART 02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2議題二: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01議學情境二漢朝要禁隨意聚眾飲酒,殺牛是犯罪;唐不準吃鯉魚;明武宗不準吃豬肉、滿清不準研究天文,聚眾 20人以上斬首,維護 "主仆名分";秦臉上刺字、矮小不擔貴.........01議學情境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 我國古代這些奇葩律法本質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2. 法的歷史分類、特征3. 我國為什么要堅持依法治國?01議學問題1、法的產生、本質及其決定因素(1)產生: 法律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2) 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度產生階級分化國家出現法統治階級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人民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 本主 義社 會社 會主 義社 會01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1、法的產生、本質及其決定因素(3)決定因素:①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②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人口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決定反作用法對立統一決 定因 素01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2、法的歷史分類①奴隸制法: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古羅馬《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②封建制法:中國《唐律疏議》、法蘭克王國《薩利克法典》等③資本主義法: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等④社會主義法:《俄羅斯聯邦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原始社會中沒有形成法律。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注意:01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3、法的特征(作用)②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①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基本特征③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律是區別于其它社會規范的社會規范,社會規范主要包括法律規范、道德規范、職業規范。01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3、法的特征(作用)(1)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體現:①法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②法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我國: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權利,也平等地履行義務。01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3、法的特征(作用)(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制定:國家根據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通過相應的國家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制訂、修改和廢止各種規范性文件以確立規則的活動(例如:成文法)認可:國家以一定形式賦予在社會生活中已經存在的某種行為規則以法律效力的活動。(例如:認可民族習慣、地方習慣、物權習慣、交易習慣、婚姻習慣等)(3)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在任何國家,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都將由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責任人將受到法律的制裁。01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4、法的職能法的政治職能 法的社會職能區別 指法維護一定階級統治的作用。 指法管理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聯系 法所具有的這兩種職能體現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中。01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5、社會主義法的本質特征①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 。②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01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PART 02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3議題二: 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01議學情境三“金豆豆,銀豆豆,豆豆不能隨便投;選好人,辦好事,投在好人碗里頭。”新中國成立前,在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的廣大農村,廣泛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生動反映了當時“豆選”的情況。由于絕大多數農民不識字,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用豆子代替選票,保障農民平等享有選舉權。1953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即頒布選舉法。一脈相承的做法,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始終注重運用法治方式保障公民各項權利,不斷加強人權法治保障。 人權的法治保障01議學情境三 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一條以法治為準繩的道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以法治保障人權。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設立專章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作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置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啟了中國人權法治化建設的新時代。從編纂民法典,到全面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從堅定不移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到全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中國的人權法治化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國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和自由得到更加切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人權的法治保障01議學情境三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國這十年的法治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重大意義?01議學問題1、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因(1)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01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2、法治建設的成就(1)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①有法可依: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規,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01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2、法治建設的成就(1)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①有法可依: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規,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公民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01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2、法治建設的成就(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體制,保證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①行政機關不斷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嚴格規范文明執法、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②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01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2、法治建設的成就(3)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②我國將人權保障貫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③中國人民享有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充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權利。《饑餓的蘇丹》.饑餓陰影之下,人權是奢侈的!敘利亞難民在戰爭炮火之下,人權是空談的01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3、法治建設的新目標與新實踐(1)中國人民正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這是一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史無前例的偉大社會實踐。(3)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正在民主與法治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努力開創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新境界。01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突破提升: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擺脫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大踏步走向現代法治社會,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到行業、基層,都要厲行法治,使國家治理方式發生整體性變革;(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法治體系法治國家將成為我國政治法律制度建設的戰略目標,為改善國家治理開辟廣闊空間;(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法治國家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要準備在國家治理領域打攻堅戰、持久戰。01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社會主義法的本質特征產生、本質、決定因素歷史類型、特征、職能法治建設啟示、成就中華法系產生、本質、作用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01小結1.(2023·重慶沙坪壩·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云夢秦簡》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法律部分記載了秦朝施行的二十幾個單行法規的條款原文,共記載法條六百條。其中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記錄、世界上最早的刑事偵查書籍、世界上最早的保護環境法律條文、最早的人權法和最早的消費者保護法等。材料主要強調了( )A.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成文法,并通過竹簡發布B.我國的法治建設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內容C.《云夢秦簡》集中反映了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D.中華法系源遠流長,為人類法治作出了重要貢獻課堂練習【答案】D【詳解】A: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成文法,并通過鑄刑鼎、書竹簡等方式發布,A排除。B:我國的法治建設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內容,強調我國在法治建設中怎樣處理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不是材料的重點,B排除。C:材料不涉及《云夢秦簡》集中反映了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C排除。D:《云夢秦簡》的豐富內容,說明了中華法系源遠流長,為人類法治作出了重要貢獻,D正確。故本題選D。課堂練習2.(2023秋·四川德陽·高二德陽外國語學校校考期末)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 )①反映了新時代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狀態②能正確地反映時代的任務、要求和歷史趨勢③幫助人們正確看待社會、人生的變化和發展④能正確揭示自然、社會、思維領域的具體規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課堂練習【答案】C【詳解】②③: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能正確地反映時代的任務、要求和歷史趨勢,幫助人們正確看待社會、人生的變化和發展,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②③符合題意。①:習近平法治思想正確反映了新時代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狀態及其本質規律,①說法不準確。④:習近平法治思想能正確揭示自然、社會、思維領域的普遍規律而非具體規律,④錯誤。故本題選C。課堂練習3.(2023·高一單元測試)漢謨拉比法典比較有名的條文便是“同態復仇法”,處理的原則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同時也規定,“倘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則應毀其眼。倘損毀自由民奴隸之眼,則賠償其買價之半。”這說明( )A.任何法律都不可能體現所有人民的共同意志B.在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C.國家是為少數人服務的階級統治的工具D.古巴比倫時期,法治已經代替了人治課堂練習【答案】B【詳解】B:漢謨拉比法典中的“同態復仇法”規定,“倘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則應毀其眼。倘損毀自由民奴隸之眼,則賠償其買價之半。”這說明在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B正確。A: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不可能體現所有“公民”的共同意志,但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現的則是“人民”的共同意志,A說法過于絕對。C: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但并非所有的國家都是為少數人服務的,C錯誤。D:古巴比倫時期處于奴隸社會,法治并未代替人治,D錯誤。故本題選B。課堂練習4.(2023春·重慶萬州·高三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校考階段練習)中華法系是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法律體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治國理念。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主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崇尚人際和諧的社會環境。無訟與和諧體現著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一種價值取向。這表明中華法系( )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凸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②體現了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③具有教育功能,對法治建設具有決定作用④是中國古代人民享有民主權利的重要保障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課堂練習【答案】B【詳解】①:中華法系蘊含古代重要的理念,是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法律體系,表明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凸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①符合題意;②: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和“天下無訟”“以和為貴”體現了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②符合題意;③:中華法系屬于意識層面的內容,可以指導和影響法治建設但不能對法治建設起決定作用,③說法錯誤;④:中國古代人民有民主的思想,但我國古代也實行過君主專制,不能一概說中華法系是中國古代人民享有民主權利的重要保障,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課堂練習5.(2023·高一課時練習)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在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國家創制法律規范的兩種基本形式是( )A.強制與實施B.頒布與命令C.制訂與修改D.制定和認可課堂練習【答案】D【詳解】ABCD:國家創制法律規范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制定和認可,ABC不選,D入選。故本題選D。課堂練習6.(2023春·黑龍江綏化·高三校考開學考試)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最有說服力的是( )A.中華法系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B.中國移植近代國家的法治模式C.法律為中國所特有D.中國通過文書、竹簡等發布法律課堂練習【答案】A【詳解】A:材料中指出“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最有說服力的是中華法系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故A正確。B:中國法治建設堅持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發展中國特色法律體系,“中國移植近代國家的法治模式”中“移植”說法錯誤,故B不選。C:法律也屬于文化的一種,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法律為中國所特有”說法不符合實際,故C不選。D:文書、竹簡是法律發行、保存的形式,最重要的還是法律本身的魅力,故D不選。故本題選A。課堂練習7.(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職能,又具有社會職能。下列選項體現法的社會職能的是( )A.某地兩名犯罪嫌疑人因犯間諜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處無期徒刑。B.中共中央、國務院部署打黑除暴有關事宜C.某藝人因吸毒被公安機關逮捕D.某農戶與當地一家糧油公司因合同款項支付發生爭議,人民法院依法判決糧油公司全額向農戶支付購糧款課堂練習【答案】D【詳解】ABCD:法的政治職能是指法維護一定階級統治的作用,法的社會職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ABC都是法的政治職能,D是法的社會職能。故D符合題意,ABC都不符合題意,均應排除。故本題選D。課堂練習8.(2023·高一單元測試)從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到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再到國家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定糾正冤假錯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這些舉措彰顯了在我國的法治建設中(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B.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已經結束C.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D.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立法的首要原則課堂練習【答案】C【詳解】A: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未提到不斷健全法律體系,故A不選。B: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仍然在路上,故B說法錯誤。C:材料中指出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憲法和法律堅決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表明在我國的法治建設中,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故C正確。D: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未體現出“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立法的首要原則”,故D不選。故本題選C。課堂練習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7.1 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 教學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明確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2.明確法的本質、起源和發展規律,懂得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觀點,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我國法制建設歷程。3.簡述新中國法治建設成就,明確在黨領導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核心素養】1、 政洽認同:認同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充滿信心。2、科學精神:明白我國法治建設的漸進性,理解西方法治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科學性。3、法洽意識:感受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增強法治意識,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要求規范自己的生活。4、公共參與:理解與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學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嚴于律己,遵紀守法。【教學重點】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內容,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教學難點】法的產生極其本質【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視頻《防控疫情,法治同行》教師:防控疫情,法治同行,我國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與我國實行依法治國是分不開的,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第三元的課題,與前兩個單元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有機有機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中。請看知識體系圖。新課講授:出示課題——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總議題:回顧法律發展歷史 展示法治建設成就1、如何認識我國法律的歷史發展?2、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3、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第一幕: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議題一:如何認識我國法律的歷史發展?議學情境一:觀看視頻《中華法系》并圖文分析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闡述中國法律發展歷程。2、分析中國法治理論的特征及其作用。3、分析為什么要堅持依法治國 學生討論回答:結合教材關于新時代黨建總要求進行梳理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在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近代以來,法律的地位和權威不斷提升,法律面前人人中等逐漸成為現實,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 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具有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法的政治職能是指法維護一定階級統治的作用,社會職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它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議學小結一、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1、法律的產生、本質和作用(1)產生: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2)本質: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3)作用:法律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2、法律在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特點(1)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來: 法律的地位和權威不斷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漸成為現實,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3、中華法系(1)形成:(2)含義:是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文明,它強調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統一。其代表性法典為《唐律疏議》(3)意義: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4、近代中國移植西方法治模式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改變國家和民族的苦難命運,一 些仁人志土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第二幕: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課題二: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議學情境二:觀看材料《古代奇葩律法》漢朝要禁隨意聚眾飲酒,殺牛是犯罪;唐不準吃鯉魚;明武宗不準吃豬肉、滿清不準研究天文,聚眾 20人以上斬首,維護 "主仆名分";秦臉上刺字、矮小不擔貴.........議學問題: 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我國古代這些奇葩律法本質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法的歷史分類、特征3. 我國為什么要堅持依法治國?學生討論回答:結合教材關于新時代黨建總要求進行梳理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小結:法的產生、本質及其決定因素(1)產生: 法律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2) 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決定因素:①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②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歷史上出現過哪些類型的法律?這些不同類型的法律都是由誰制定的?又存在哪些特征 2、法的歷史分類①奴隸制法: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古羅馬《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②封建制法:中國《唐律疏議》、法蘭克王國《薩利克法典》等③資本主義法: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等④社會主義法:《俄羅斯聯邦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注意: 原始社會中沒有形成法律。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3、法的特征(作用)(1)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體現:①法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②法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權利,也平等地履行義務。(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制定:國家根據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通過相應的國家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制訂、修改和廢止各種規范性文件以確立規則的活動認可:國家以一定形式賦予在社會生活中已經存在的某種行為規則以法律效力的活動。(3)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在任何國家,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都將由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責任人將受到法律的制裁。4、法的職能(1)政治職能:指法維護一定階級統治的作用。(2)社會職能:指法管理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二者的聯系:法所具有的這兩種職能體現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中。5、社會主義法的本質特征①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第三幕: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議題三: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探究活動十五:觀看視頻《民法典時代》并閱讀材料影響《人權的法治保障》“金豆豆,銀豆豆,豆豆不能隨便投;選好人,辦好事,投在好人碗里頭。”新中國成立前,在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的廣大農村,廣泛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生動反映了當時“豆選”的情況。由于絕大多數農民不識字,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用豆子代替選票,保障農民平等享有選舉權。1953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即頒布選舉法。一脈相承的做法,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始終注重運用法治方式保障公民各項權利,不斷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一條以法治為準繩的道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以法治保障人權。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設立專章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作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置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啟了中國人權法治化建設的新時代。從編纂民法典,到全面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從堅定不移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到全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中國的人權法治化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國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和自由得到更加切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議學問題: 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國這十年的法治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重大意義?學生討論回答:結合教材關于新時代黨建總要求進行梳理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小結: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1、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因(1)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2、法治建設的成就(1)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①有法可依: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規,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公民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體制,保證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①行政機關不斷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嚴格規范文明執法、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②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3)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②我國將人權保障貫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③中國人民享有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充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權利。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的時代,我們又有了新的奮斗目標。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在法治建設的道路上,正在進行一場怎樣的偉大實踐 3、法治建設的新目標與新實踐(1)中國人民正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這是一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史無前例的偉大社會實踐。(3)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正在民主與法治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努力開創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新境界。突破提升: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擺脫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大踏步走向現代法治社會,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到行業、基層,都要厲行法治,使國家治理方式發生整體性變革;(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法治體系法治國家將成為我國政治法律制度建設的戰略目標,為改善國家治理開辟廣闊空間;(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法治國家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要準備在國家治理領域打攻堅戰、持久戰。本課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1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 課件.pptx 【核心素養目標】7.1 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 教學設計.doc 中華法系1.mp4 古代奇葩律法.mp4 法治建設成就.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