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法治國家 教學學設計【課標要求】列舉實例闡明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教材分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推進,本框“法治國家”是第八課“法治中國建設”的第一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條件和法治社會的政治基礎。因此,本框在本課中起到統領作用,在整個單元中處于核心地位。本框是《政治與法治》第八課第一框,共設兩目。第一目是“法治國家的內涵”,講述法治國家的內涵及基本特征,第二目“建設法治國家”,闡明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具體措施和重大意義。兩目分別從“是什么”和“怎么辦”兩個角度,闡明什么是法治國家、如何建設法治國家。【教學目標】1、明確民族區域目治制度的含義及地位。理解我國宗教政策的基本方針。2、引導學生利用己有歷史、地理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學生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整合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3、教育學生理解和擁護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政策進而承擔起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和政策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核心素養】1 .政治認同。認同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增強建設法治國家的信心。⒉科學精神。通過案例和老師講授、學習,理解法治國家的內涵和特征;建設法治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黨和國家統籌和謀劃,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又要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法治意識:全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設法治國家。4.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為落實良法善治、建設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學重點】理解我國法治國家的內涵、基本特征及其原因;理解良法的具體要求;理解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教學難點】理解堅持良法之治的具體要求;理解建設法治國家的具體要求。【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法治進校園,不僅僅是要同學們知曉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教師:我們這節課就從一起校園欺凌案說起!新課講授:出示課題和目錄——法治國家總議題:如何建設法治國家 ——從一起校園欺凌案說起議題1:什么是法治國家?——未成年人施暴不負法律責任嗎?議題2:如何推進法治國家建設?——法治國家如何保護未成年人 第一幕:法治國家的內涵議題一:什么是法治國家 ——未成年人施暴不負法律責任嗎?議學情境一:觀看視頻《校園欺凌》未成年人施暴不負法律責任嗎?近年來,中小學生校園欺凌和暴力現象屢禁不止,聚眾毆打、拳砸腳踹、曝光隱私、網絡恐嚇……一幕幕場景讓人觸目驚心。其中施暴的以及被霸凌的都是未成年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干入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上述法律規定, 對于已滿14歲但不滿16歲的人,并不是全部情形都會追究刑事責任,只有符合“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地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特定的情形,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而且,法律還特別規定,已滿14歲,不滿18歲的應該減輕處罰。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未成年人施暴“依法卻無法處理”暴露了我國的法治國家建設中的哪些問題?2、結合刑法對未成年人最低入刑年齡的調整,你認為法治國家應該是什么樣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未成年人施暴“依法卻無法處理”暴露了我國的法治國家建設中的哪些問題?2、結合刑法對未成年人最低入刑年齡的調整,你認為法治國家應該是什么樣的?閱讀教材P85-86頁,結合材料,對法治國家內涵及特征進行梳理總結。議學小結:一、法治國家的內涵1、什么是法治國家?(1) 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2)在現代社會,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3)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2、法治國家的特征(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①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②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民眾的意愿,符合民眾的利益,體現了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2)堅持良法之治①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②表現:一方面,良法應內容合理,在制定過程中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應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能夠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③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原因:①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人身權、財產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②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為了規范權力的運行,就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第二幕:建設法治國家議題二:怎樣建設法治國家?——法治國家如何保護未成年人 議學情境二:觀看視頻《初二少年刺傷霸凌者案追蹤》并閱讀材料《面對校園欺凌應該怎么辦?》面對校園欺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治理。校園欺凌不是獨立事件,處處透露著家庭和社會問題的影子。治理校園欺凌,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同頻共振,法律、教育、監管、制度同向發力,早日建成法治國家議學問題: 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面對霸凌,小蔣同學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法治國家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呢?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建設法治國家1、總體要求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① 建設法治國家,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②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2、建設法治國家具體要求(1)推進憲法實施原因: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要求:① 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②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2)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原因: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要求:在憲法之下,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形成一個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調、體例科學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國家治理有法可依。【相關鏈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點 (1)以憲法為核心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一法律體系包括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2)法律層級我國主要的法律規范有著不同層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3)完善法律實施機制 ①政府部門:政府部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為社會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②社會公眾: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③司法機關: 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定分止爭,懲罰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議學情境三:閱讀材料小蔣同學:“如果沒有發生這些事,我也許能考上重點高中,現在也和同齡人一樣在準備高考了。”從看守所獲釋后,他曾回到老家中學繼續學習,但也因此前的選遇被部分同學歧視、孤立,最終無心學習,中考成績不理想的他后來去了當地一所職校。讓人嘆息“孩子的一生已經被改變了,無論賠償多少錢,也難以彌補這些損失。”2022年12月14月,小蔣同學的祖父說,除了索要經濟賠償外,他們還要求吉首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啟動追責程序,對相關辦案人員辦理錯案的行為進行追責或移送紀委監委。議學問題:結合小蔣同學的遭遇談談建設法治國家有多重要?說說你的感受!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小結:3、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1)國家機關角度: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2)公民角度:保障公民合法權益。(3)整個國家角度: 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拓展提升:法律的實施環節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