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教案單元特征:主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面貌。1.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形勢發展的主要態勢是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在冷戰形成的兩極格局中,孕育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2.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調節機制,經濟在高科技推動下迅速發展,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繼續發展。3.社會主義國家曲折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獲得巨大成就,也經歷了艱難曲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與活力。4.世界殖民體系崩潰:這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獨立后的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發展、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單元時空坐標:本課學習目標導航課程標準:1.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核心素養:【時空觀念】梳理美蘇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歷史解釋】冷戰、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不結盟運動等;【史料實證】理解兩極格局瓦解的原因及其對國際局勢的影響,感受綜合國力是影響一國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唯物史觀】歸納世界格局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原因,認識經濟發展對政治格局的影響;【家國情懷】了解中國的崛起,認識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從國情出發,支持改革開放,確保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教學分析:教學重點:二戰后冷戰的發展過程和特點;教學難點:冷戰過程中國際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教材為載體,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把教材內容和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在落實課程內容的過程中,使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首先,運用史料讓學生閱讀概括總結冷戰的背景,落實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其次,利用史料和歷史圖片掌握冷戰的主要表現及實質、特點、影響,培養學生的時空觀、歷史解釋能力等;再次,以中國的崛起的具體史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當今世界冷戰思維還在繼續。時至今日,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使中美貿易戰不斷發生。所以,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努力的方向。最后,運用精選高考真題提高學生的素養培養和解題能力。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情景導入:上面的兩幅圖展現的是北約不斷的向東擴張;近年來,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俄羅斯最為介意北約與烏克蘭的關系,認為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將嚴重威脅俄羅斯的安全。現在的俄烏沖突仍在繼續,表面上看是俄烏利益之爭,其根源卻在于北約東擴對俄羅斯構成嚴重威脅。那北約是在什么時期出現的呢 對,冷戰時期,那么冷戰是怎樣產生的?又使國際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就走今天的課堂,了解冷戰背景下大國博弈之中,國際格局的變化。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一)概念解析1.格局: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國實力對比的基礎上的。2.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的格局。從1955年華約成立至1991年蘇聯解體。其表現在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北約和華約的軍事對峙及對第三世界的爭奪,經濟上相互的禁運和封鎖,軍備上瘋狂競爭,妄圖取得戰勝對手的優勢,意識形態上相互攻擊。3.冷戰: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背景: (史料實證)材料一 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首腦相繼召開一系列會議,在締結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后,建立了以美蘇兩大國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材料二 法西斯的消亡導致戰時同盟合作的基礎瓦解,使得美蘇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蘇在戰時同盟掩蓋下的矛盾得以暴露 。——沈志華《冷戰五書》材料三 戰后美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爭奪世界霸權,蘇聯是美國通往世界霸權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礙”,美國正積極擴充軍備,準備針對蘇聯的戰爭。——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材料四 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波蘭問題對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講話》材料五 “蘇維埃制度比非蘇維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穩固”。“戰爭是現代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的必然產物,只要資本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斯大林的演說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被稱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言書”。——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選民大會上的演說材料六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背后,座落著所有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首都。……所有的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于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受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趁今天還為時未晚,我們在這里要考慮的是永久制止戰爭和盡速在一切國家為自由和民主創造條件的問題。- ———丘吉爾在美國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和平砥柱》的演講歸納為:1.雅爾塔體系奠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的框架(二戰中的一系列會議及一系列條約和協定);2.戰后美蘇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共同敵人法西斯的消亡);3.戰后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利益發生嚴重沖突(根本);美國:全球擴張,稱霸世界,將蘇聯視為稱霸的障礙;蘇聯:確保東歐,維護安全,擴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4.美蘇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尖銳對立;5.二戰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對比,歐洲衰落,美蘇崛起;6.1946年3月,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揭開了美國對蘇聯實施冷戰的序幕。(三)表現:1.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的開始2.經濟上:軍事上:影響: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地緣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機(1948.6):(1)概念: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戰略軍備等)是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對外政治決策的一個基本因素。二戰后,斯皮克曼提出:誰控制了邊緣地帶,誰就控制了歐亞大陸;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世界的命運。”(2)過程:1948年6月24日,蘇聯全面切斷德國西占區同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試圖把西方國家趕出西柏林。柏林危機由此產生。美國對蘇占區進行反封鎖,中斷東西占區之間的貿易。……四國秘密談判,于1949年5月達成協議,危機平息。(3)影響: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1949年德國分裂。兩極格局的形成1.正式形成:到20世紀50年代中前,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特征:(1)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2)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3)冷戰是主要方式,全面對抗。(4)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內部有分歧和矛盾,仍要服從美、蘇利益的大局。(5)對峙的重點依次為歐洲、亞洲、拉美。(6)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能力培養: 雅爾塔體系、冷戰和兩極格局關系:3.影響: 知識拓展(1)積極影響①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美蘇兩國長期處于均勢,使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②為了在兩極格局中取得優勢地位,雙方都注意發展經濟,注意進行內部的改革和調整,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③為了發展自身的經濟,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美蘇兩極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結盟運動興起并得到發展,第三世界崛起。(2)消極影響①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后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②兩強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③美蘇兩強為謀求霸權,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④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高考真題演練:1.(2022·全國甲卷)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答案:正確答案選C。【解析】由材料“1951年”、“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可知美蘇冷戰期間,面對黑人團體的指控,美國混淆視聽,將矛頭轉向社會主義國家,認為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說明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故選C項;1955年華約組織的成立標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1787年憲法明文規定了保留奴隸和種族歧視的條款,說明民權大會的指控有事實依據,排除B項;材料強調美國政府對黑人團體請愿活動的回應,并未提及美國政府對國內種族平等問題的態度,排除D項。2.(2021·河北高考)1946年夏,丘吉爾指出:“美國鷹停落在棲木上,它是一只有著可怕喙爪的強壯大鳥……葛羅米柯先生(蘇聯外交官)被派來每天用一把鋒利的鐮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鷹一直都保持著安靜,但就此認為鷹的內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這反映了當時A.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B.美蘇兩國間矛盾加劇C.美蘇冷戰序幕由此揭開D.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答案:正確答案選B。【解析】據材料“(蘇聯外交官)被派來每天用一把鋒利的鐮刀去戳它……認為鷹的內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可知,丘吉爾站在資本主義立場上,認為蘇聯不斷挑起與美國的矛盾,這從側面反映美蘇間矛盾加劇,故選B項;1955年,華約成立,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全面對峙,標志著美蘇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排除A項;鐵幕演說(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的反蘇、反共演說)拉開了冷戰序幕,排除C項;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表現在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發展中國家等多種政治力量不斷發展壯大,要求國際關系的民主化,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二、冷戰的發展與多級力量的成長(一)冷戰的發展1.特征: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2.表現:(1)緩和:①美蘇開展對話: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②1955年與聯邦德國建交;(2)冷戰對抗:①第二次柏林危機:1958年11月,蘇聯要求美、英、法三國在6個月內從西柏林撤軍,遭到堅決反對,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1961年8月,東德在西柏林周圍拉起路障和鐵絲網,后來改建成水泥墻。這就是“柏林墻”。美國提出強烈抗議,兩國坦克對峙,但雙方避免發生直接軍事沖突。(2)冷戰對抗:②古巴導彈危機(“加勒比海危機”)1961年美國與古巴斷交。蘇聯取得了打入美國在西半球勢力范圍的機會,向古巴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美國感到不安。1962年8月,美國高空偵察機在古巴上空發現近程導彈發射場。肯尼迪總統對蘇聯發出警告。蘇聯予以否認……就在肯尼迪進行戰爭威脅,核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赫魯曉夫自知蘇聯仍處于軍事劣勢,無可奈何地后退了……10月28日,赫魯曉夫被迫同意從古巴撤出蘇聯導彈,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合作探究: 結合相關材料,談談你對兩次危機結局的認識材料一 第二次柏林危機中,面對西方的強硬態度,蘇聯放低了調子,表示希望通過國家領導人互訪和會談,改善東西方關系。美國同意召開新的四國首腦會議,討論柏林問題。——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卷》材料二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談到古巴導彈危機時說:“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最后的遺言——赫魯曉夫回憶錄續集》提示:1.美蘇都不想冒危機升級而發生軍事沖突的的危險,雙方都心照不宣地為對抗留有余地。2.體現了雙方在處理危機時的自我控制機制:即通過談判解決危機。3.但其所帶來的戰爭尤其是核戰爭的風險而言是空前嚴重的,并促使它們考慮防止核戰爭的措施。(二)多級力量的成長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1)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①原因: 問題思考材料一 如果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話,歐洲的聯合絕對是迫切需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國人民將會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德國總理阿登納材料二 1959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歐洲聯合為基礎抗衡美國的政治控制。材料二 1959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歐洲聯合為基礎抗衡美國的政治控制。材料三歸納為:A、經濟聯系:戰后經濟恢復和發展,各國聯系日益緊密;B、現實需要:受美蘇爭霸威脅,需要通過聯合加強自身安全;C、二戰后西歐普遍衰落,需要通過聯合增強國力,提高國際地位;D、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深重災難,人民渴望持久和平;E、歐洲聯合思想由來已久;F、馬歇爾計劃的推動。②過程:A、1951年,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六國簽訂《巴黎條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B、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C、1967年,這三個機構合并為歐洲共同體。③特點:A、由經濟合作擴展到政治軍事合作;B、一體化程度較高④影響:A、促進歐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實力的增強;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B、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2)日本經濟的“起飛”①原因:民主改革;B、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C、以日美關系為基礎;D、國民經濟非軍事化;E、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視教育;F、美國的大力扶持、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②表現:1955年,日本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1968年,成為僅次于美蘇的第三大經濟體。③影響:A.日本謀求獨立自主外交和大國地位,反對美國控制;B.資本主義經濟領域出現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有利于多極化趨勢加強。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1)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2)表現:①東歐反蘇斗爭: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開有19個國家共產黨代表參加的會議,中國、朝鮮、羅馬尼亞等7個黨拒絕參加,表明社會主義陣營已公開分裂。②中蘇關系惡化:中國的崛起:新中國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崛起(1)背景:①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國家實現獨立;②新獨立國家要求擺脫美蘇控制和維護自身安全,主張團結起來。(2)表現:①萬隆會議(亞非會議):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的,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團結,友誼,合作);②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歷史解釋: 不結盟運動1.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成立于1961年9月,現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代表性。2.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進入21世紀著重強調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邊主義等原則,并為來自不發達地區的成員國在國際談判中爭取權益。3.不結盟運動不設總部,無常設機構,無成文章程。自1970年起,首腦會議會期制度化,每三年舉行一次。不結盟運動各種會議均采取協商一致的原則。4.中國于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不結盟政策)。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結盟的外交政策(實為結盟)。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高考真題演練:3.(2022·湖南高考)讓·莫內是二戰后法國著名政治家,堪稱“歐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寫到:“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歐洲統一是引起歐洲變化繼而世界變化的一種方法。”這里的“變化”是指A.消除國家邊界,新建主權實體B.建立共同制度,承擔共同責任C.淡化意識形態,實現求同存異D.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答案:正確選B。【解析】“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指的是歐洲的聯合將不再是大國主宰和大國控制的形式,而是大小國家共同參與、共同發揮作用的新形式,即歐洲的聯合將以建立共同制度、承擔共同責任的形式出現,由此會改變歐洲由大國主宰的局面,從而影響世界格局的發展,故選B項;這里的歐洲統一并不是指歐洲各國合并,而是歐洲的聯合,消除國家邊界和新建主權實體是歐洲的合并,而不是聯合,排除A項;讓·莫內強調的是歐洲統一不再是由少數大國主宰,應當是共同參與,地位平等,所以就不可能做到意識形態一致,因而也就不是淡化意識形態而求同存異,排除C項;讓·莫內強調的主體是歐洲,而不是世界,排除D項。4(2021·湖南高考)20世紀60 年代初,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共識是“擁護憲法等于和平與革新,修改憲法等于反動與保守”;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種變化反映當時日本A.修改憲法無法阻擋B.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C.大國主義思潮抬頭D.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答案:正確選C。【解析】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經濟得到恢復,但仍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來進一步獲得發展,而進入80年代,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在政治上謀求大國地位,越來越多的人贊同“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故選C項;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不等于修改憲法無法阻擋,排除A項;越來越多的人對1946年和平憲法表示反對,說明“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表述錯誤,排除B項;軍國主義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將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均服務于擴軍備戰及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而材料只是提及修憲,排除D項。三、兩極格局的瓦解(一)美蘇關系的變化1. 緊張(1979---1985年)(1)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2)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歷史解釋: 戰略防御計劃簡稱SDI,又稱“星球大戰”計劃。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開始實施的以空間定向能和動能武器技術為主的長遠研究計劃,是一種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彈道導彈多層綜合戰略防御系統。1983年3月23日晚,美國總統里根在電視演說中首次提出。1984年,美國國防部建立戰略防御計劃局,全面負責此項計劃的實施。2.緩和(1985年以后)(1)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2)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裁軍取得重要進展;(3)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等等。中蘇關系正常化1.正常化:1989年5月1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的邀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次訪問是自1959年以來蘇聯最高領導人對中國的第一次訪問。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于5月16日舉行會晤,宣布中蘇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2.正常化的意義:(1)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它結束了中蘇間不堪回首的過去,開始了兩國間一種新型的關系。(2)是中國八十年代外交關系的重大突破。這一重大的外交成就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為中俄關系的開展鋪平了道路。(三)瓦解(標志:蘇聯解體)1、原因: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形成東歐劇變。②蘇聯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東歐劇變:指1989年前后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事件。是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3.蘇聯解體: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瓦解的事件.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次日立國69年的蘇聯正式解體。蘇聯解體代表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和兩極格局結束.(四)影響1.導致國際格局改變,促進了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導致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民族矛盾凸顯出來,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也隨之興起。3.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谷,各社會主義更加注重走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五)當今世界局勢:1.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目前是“一超多強”。2.美蘇爭霸結束了,美俄關系依然緊張;3.冷戰結束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討論探究: 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習近平十九大報告提示:1.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2.推動國際力量的多極化;3.增強自身實力、壯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4.采取和平協商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沖突;5.在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基礎上展開合作。高考真題演練:5.(2020·海南高考)20世紀70年代以前,拉美各國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一直很濃。70年代,拉美大多數國家承認國際關系中的多種意識形態,主張不同社會政治制度國家和平共處,開展“多元外交”。這一變化A.順應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B.推動了亞非拉國家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C.表明了“一超多強”局面的出現D.旨在應對歐盟國際地位提高帶來的挑戰答案:正確選A。【解析】拉美各國外交由強調意識形態到開展“多元外交”,積極擺脫美國的束縛,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故選A項;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兩極格局瓦解后,“一超多強”局面出現,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993年歐盟成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6.(2017·天津高考)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西德和東德的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最后一次“2+4”會談,簽署條約,規定:四大國停止對德國的權利和責任,統一后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這體現的歷史背景是( )A.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依然存在B.兩極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完成合并D.全球化進程加快答案:正確選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文字史料,提煉有效信息并進行解釋的能力。據題干史料“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西德和東德的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最后一次“2+4”會談”可知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依然存在,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題干時間是1990年9月,排除;C項錯誤,德國統一時間是1990年10月,排除;D項題干未談到,排除。故選A。課堂總結:板書設計:冷戰與兩極格局(一)概念解析(二)背景(三)表現(四)兩極格局的形成二、冷戰的發展與多級力量的成長(一)冷戰的發展(二)多級力量的成長三、兩極格局的瓦解(一)美蘇關系的變化(二)中蘇關系正常化(三)瓦解及影響教學反思:本課時間跨度較大,從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從冷戰開始到結束,反映國際關系演變的過程。通過地圖和史料教學,培養學生時空定位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通過問題設問、合作探究等方式,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由淺入深地突破本課重難點,從而使整堂課更加飽滿,呈現出歷史的思辨性和魅力。但是由于內容較多,有些問題沒有充分展開,節奏也有點快,需要學生自覺地提前進行預習,對學生自覺性要求較高。此外,與學生的互動不足,設計的學生活動不夠充足,在學生活動的設計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