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8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8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案

資源簡介

邴闊·KY歷史工作室出版·侵權必究
第十八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案
教學目標
了解戰后美蘇冷戰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現,認識兩極格局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了解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美蘇關系的特點,知道多極化趨勢的主要表現
認識蘇聯走向解體的原因和重大事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美蘇冷戰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現和蘇聯走向解體原因
二、教學難點:兩極格局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教學過程設計
一、美蘇冷戰的形成
基本含義:冷戰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
背景/原因
二戰中后期形成了雅爾塔體系(歐洲衰落;美國實力超群;蘇聯空前強大)
二戰結束,美蘇在消滅了法西斯敵人后,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
(3)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上存在嚴重沖突(根源)
①美國: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美國在全球進行擴張,將社會主義的蘇聯視為其建立世界霸權的最大障礙
②蘇聯:戰后蘇聯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恢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但蘇聯為保證自身安全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極力擴大在東歐的影響力,與美國發生尖銳矛盾
注:1946年美國凱南的長電報與蘇聯諾維科夫的長報告,表明二戰結束后僅僅一年美蘇雙方的對外政策都從大國合作轉向了對抗(僅作了解)
形成過程
美國 蘇聯
序幕 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主張西方世界聯合起來共同遏制蘇聯
政治上 舉措 1947年杜魯門主義提出 1947年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內容意義 宣布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 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 由蘇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組成 宣布世界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 即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
經濟上 舉措 1947年對西歐進行馬歇爾援助計劃 1949年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內容意義 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鞏固了西歐資本主義制度 方便了美國利用經濟手段控制西歐 由蘇聯和東歐國家組成 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為主導的體系
軍事上 舉措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 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華約
內容意義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 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
地緣 政治上 德國分裂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于1949年相繼成立 聯邦德國簡稱西德為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德國簡稱東德為社會主義國家
朝鮮分裂 1948年朝鮮半島以38線為界分裂為韓國和朝鮮 韓國為資本主義國家;朝鮮為社會主義國家
補充知識(僅做了解)
第一次柏林危機:二戰后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后英美法占領區合并為西占區,蘇聯占領區為蘇占區;首都柏林雖然位于蘇占區,但依然劃分為西柏林和東柏林;1948年西柏林實行幣制改革,引發蘇聯不滿,遂關閉了西方通往西柏林通道,引發了第一次柏林危機
美蘇冷戰、美蘇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三者的關系
①相同點:三者都是指二戰后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態勢,都以1991年蘇聯解體而告終
②不同點
開始時間不同:冷戰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的建立;雅爾塔體系的形成是1945年雅爾塔會議的召開
涉及范圍不同:冷戰具體指的是美蘇兩國;兩極格局具體指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雅爾塔體系具體指的是世界范圍內的美蘇對抗也包括第三世界國家;其實三者并無太大區別
二、美蘇冷戰的發展
1、全面冷戰
(1)第二次柏林危機:1958年赫魯曉夫向英法美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撤出西柏林駐軍
(2)第三次柏林危機:1961年赫魯曉夫重提撤軍要求,并修建柏林墻
(3)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赫魯曉夫為改變美蘇核威懾力量對比,在古巴秘密部署彈道導彈;美國發現后肯尼迪下令軍事封鎖古巴,美蘇核彈都進入了戰備狀態;所幸最后雙方保持了克制
2、局部熱戰
時間 交戰雙方 特點
朝鮮戰爭 1950—1953年 中國、朝鮮(蘇聯支持) 以冷戰為背景進行的 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越南戰爭 1961—1975年 北越(中蘇支持) 以冷戰為背景進行的 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
南越、美國
阿富汗戰爭 1979—1989年 阿富汗(美國支持) 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 客觀上加速了蘇聯解體
蘇聯
補充知識:冷戰背景下的其它熱爭(僅作了解)
(1)五次中東戰爭(1948——1982年):以色列VS眾多阿拉伯國家
(2)三次印巴戰爭(1947——1971年):印度VS巴基斯坦
(3)兩伊戰爭(1980——1988年):伊拉克VS伊朗
(4)馬島戰爭(1982年):英國VS阿根廷
(5)海灣戰爭(1991年):伊拉克VS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
3、多極力量的成長
(1)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60、70年代)
①歐共體的成立與發展
注:西歐一體化(僅作了解)
A、原因:二戰使西歐力量削弱,戰后又面臨美蘇冷戰威脅;為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提高國際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歐洲聯合思想由來已久;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西歐渴望持久和平
B、條件:地域相連;經濟結構相近;文化認同感較強;第三次科技革命展開
C、過程:1951年法德等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967年將上述三個機構合并成為歐洲共同體/歐共體→歐洲加快政治一體化
D、影響:促進了西歐經濟發展;提高了西歐的國際地位;造成了資本主義陣營分化;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提供了區域合作的典范
②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并謀求成為政治大國
注:戰后日本經濟崛起(僅作了解)
A、原因:美國出于冷戰的需要大力扶植日本,日本則依賴美軍保護;朝鮮戰爭刺激了日本經濟興起;日本建立了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高度重視教育;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機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B、表現:60年代末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80年代日本人均GDP一度超過美國;擁有龐大的海外資產
(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50、60年代)
①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導致東歐國家爆發了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
注:東歐反蘇斗爭的具體表現(僅作了解)
·1948年南斯拉夫與蘇聯關系破裂
·1956年波蘭爆發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爆發匈牙利事件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爆發布拉格之春
·1968年阿爾巴尼亞與蘇聯關系破裂并退出華約
②50年代中后期中蘇關系逐漸破裂
(3)中國的發展(60、70年代)
①自力更生擁有兩彈一星
注:1964年原子彈試爆成功;1967年氫彈試爆成功;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②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
③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
(4)第三世界的興起(50、60年代)
①萬隆/亞非會議
A、時間/地點:1955年/印尼萬隆
B、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C、內容: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遭遇相同、目標相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
D、意義: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推動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②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A、建立: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運動峰會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
B、倡導國:南斯拉夫(鐵托)、埃及(納賽爾)、印度(尼赫魯)
C、原因:一些新獨立國家希望在冷戰中保持中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D、宗旨原則:不結盟和非集團原則
E、意義: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
③萬隆會議和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
三、美蘇冷戰階段分期
1、50年代——60年代中期:美國處于攻勢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蘇聯處于攻勢
注:70年代蘇聯攻勢,美國守勢原因(僅作了解)
(1)蘇聯在勃列日涅夫強軍政策下,軍事力量空前強大
(2)美國深陷越戰泥潭
(3)美國爆發石油危機,出現滯脹困境
(4)西歐和日本快速崛起,資本主義陣營分化
(5)美國奉行尼克松主義,在全球戰略收縮
3、80年代:蘇聯戰略收縮
(1)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并深陷戰爭泥潭
(2)80年代初美國加強對蘇遏制,軍備競賽,提出戰略防御/星球大戰計劃,企圖拖垮蘇聯
(3)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緩和
①高層對話: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
②美蘇裁軍:1987年《中導條約》;1991年《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③蘇聯收縮: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并宣布不再干預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
(4)198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
四、美蘇冷戰特點
1、涇渭分明:兩大陣營針鋒相對
2、全面爭奪:美蘇爭霸涉及各個領域和全球每個角落,展示自己社會制度優越性
3、避免戰爭:美蘇兩國極力避免直接發生軍事沖突,防止核戰爭爆發
4、美國優勢:美國及其盟國始終占有經濟科技優勢,而蘇聯更多的是軍事實力強大
五、美蘇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崩潰
1、1989年后東歐劇變(東歐各國紛紛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1991年12月蘇聯解體(蘇聯分裂為多個國家;社會主義制度被資本主義制度取代)
注:蘇聯解體原因
(1)斯大林體制弊端,導致整個國家積重難返(根源)
(2)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3)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
(4)美蘇爭霸拖垮了蘇聯經濟
(5)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了蘇共領導(直接)
六、美蘇冷戰影響
1、美蘇冷戰威脅了世界和平,引發了多場局部熱戰
2、美蘇軍備競賽消耗了大量資源,不利于國計民生的建康發展
3、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尤其是核武器),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
4、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上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并用于內部的調整和改革,客觀上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5、客觀上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6、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當堂練習
1. 劉金質在《冷戰史》中把冷戰分為五篇:冷戰的開始(1945~1949)、冷戰的擴展(1950~1962)、冷戰中的緩和(1963~1979)、冷戰再現(1980~1984)、冷戰的結束(1985~1991)。下列史實與上述分段時間不對應的是( )
A. 冷戰的緩和:古巴導彈危機爆發 B. 冷戰的擴展: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C. 冷戰的開始: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D. 冷戰的結束: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2.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寫到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國家正取代冷戰期間的兩個超級大國,成為吸引和排斥其他國家的幾個基本的極。”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
A. 國家實力的對比發生變化 B.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C. 原先的超級大國已經衰落 D. 形成“一超多強”局面
3. 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沒落和滅亡;英國學者湯因比在《歷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線希望,可以避免解體的命運;美國學者福山在《歷史的終結》(1992年)中,認為人類歷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勝利而“終結”。上述對西方文明的看法( )
揭示了西方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 B. 源于學者對西方社會的悲觀情緒
C. 突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史學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國際形勢的變動
4. 美國國防部在 20世紀80年代就曾估計,蘇聯在計算機電子學方面比美國落后十年,在電光敏感器、機器人技術、信號處理、通信技術等許多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技術領域,蘇聯也處于落后地位。對此解釋合理的是,當時蘇聯( )
A. 科技發展受到冷戰制約 B. 經濟體制決定了技術革新
C. “新經濟體制”收效甚微 D. 科技進步依賴重工業發展
5. 1950年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美英法等幾個北約成員國成立了一個非正式的國際組織——“巴黎統籌委員會”,它要求成員國嚴格控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軍事裝備、原子能技術和設備以及軍民兩用的技術和產品。“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成立( )
A. 是為了應對來自“華約”的挑戰 B. 是“杜魯門主義”的體現
C. 標志著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形成中 D. 直接導致了柏林危機發生
標準答案:AADAB
板書設計
美蘇冷戰的形成: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上存在嚴重沖突
二、美蘇冷戰的發展:全面冷戰、局部熱戰、多極力量的成長
三、美蘇冷戰階段分期
1、50年代——60年代中期:美國處于攻勢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蘇聯處于攻勢
3、80年代:蘇聯戰略收縮
四、美蘇冷戰特點:涇渭分明、全面爭奪、避免戰爭、美國優勢
五、美蘇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崩潰:1989年后東歐劇變、1991年12月蘇聯解體
六、美蘇冷戰影響:威脅了世界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爆發、客觀上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
課后反思
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
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
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天祝| 清水县| 荣成市| 兴和县| 炎陵县| 西峡县| 施甸县| 凤冈县| 全州县| 宜阳县| 乌兰浩特市| 嘉定区| 洛扎县| 桐城市| 乾安县| 泸西县| 白沙| 邳州市| 鄄城县| 聂拉木县| 黑龙江省| 清涧县| 西宁市| 正定县| 晋城| 湾仔区| 班戈县| 眉山市| 昌乐县| 吉林市| 唐山市| 镇康县| 宜良县| 民县| 桓台县| 洪江市| 天镇县| 滕州市| 宜章县|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