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1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教學設計)【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堅持依法治國,認同我國法治發展的成就。科學精神:通過我國法治歷程的學習,明白我國法治的漸進性;通過學習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明確依法治國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實踐,是由我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的。法治意識:生活中要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準則。公共參與: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樹立法律的權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教學重點】新中國法治建設成就。【教學難點】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情境探究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視頻《一軸長卷鋪展百年司法歷程,丹青點染描繪紅色法庭樣貌》二、新課講授議題一: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議學情境:從古到今,許多思想家、法學家對法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關于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主要有:(1) 神創說:這一學說認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類力量的創造物,各種各樣的神為人類創造法。中世紀神學政治的鼻祖奧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來源于上帝的永遠的正義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從神法,是從神法派生出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認識。(2) 暴力說:這一學說認為法是暴力斗爭的結果,是暴力統治的產物。中國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就認為:“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有斗爭有暴力才需要解決沖突的規則。(3) 契約說〔古典自然法學者〕:人類在進入政治社會之前處于自然狀態,為了克服自然狀態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人們相互間締結契約,通過締結契約人們放棄、讓與部分自然權利,組成政府,這最初的契約是法律。17、18世紀的古典自然法學者大部分都持此說。(4) 發展說:具體包括兩種:① 人的能力發展說:隨著社會的進化,人的能力有了發展,例如,火的作用,弓箭的發明等,財富有了增加,社會關系開始復雜,因而需要法。② 精神發展說:黑格爾就認為絕對精神在自然界產生之前就已存在,絕對精神發展到自然界階段,才有了人類,人類精神的發展產生法。民族精神論者提出法來自民族的精神或歷史傳統。(5) 合理管理說〔法社會學者〕:許多法社會學者持此說,如美國當代法的社會學家塞爾茨尼克認為,一個群體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6)剛性規則說:《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認為,為了實現統治并管理國家,制定剛性規則,這就是法的起源。議學任務:結合上述材料,說說法律是怎樣產生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1.法律的產生: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2.法律的本質: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它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3、法律的作用:法律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4、法律在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特點:①在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治)②近代以來,法律的地位和權威不斷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漸成為現實,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知識拓展:法治與法制法治: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強調一個國家處于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是動態意義的詞,重在治理。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法律的體系和架構層面,屬于制度的范疇,強調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靜態意義的詞,重在制度。兩者聯系:①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②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之上。5、中華法系的形成過程:(1)含義: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文明,強調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統一。(2)特征:源遠流長。(3)發展過程:①春秋戰國:開始制定成文法。②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導思想,強調禮法結合。③唐朝時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議》。④近代中國: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4)意義: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議題二: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議學材料: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原始社會沒有法律,法治是人類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階級社會里,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鞏固階級統治的工具。恩格斯認為,法律直接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在上層建筑中居主導地位。他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將法的功能作用放在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演變過程中來考察,從而清醒認識剝削階級的法與社會主義的法的本質區別。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通過對法國革命史的考察,從現實的物質生產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和物質利益決定思想原則的觀點出發,進一步強調社會經濟關系的運動決定法的現象。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中,馬克思初步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通過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法哲學,馬克思深刻認識到,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真正構成部分,對法律的理解應當建立在對物質關系的考察上,而不能像黑格爾那樣一味從邏輯概念中去尋找。在《經濟學著作和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1846年12月至1847年6月,馬克思寫了《哲學的貧困》一書,該書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公開問世的最早作品。馬克思運用其初步形成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分析資本主義法律現象,更加明確地指出,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馬克思認為,法并不是形而上學家們所認為的那些玄幻的東西,而是實在性的一種存在,與作為社會主體的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議學任務:結合上述材料和課本知識,談談你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理解。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1.產生: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2.本質: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決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4.法的類型:奴隸制法: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古羅馬《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封建制法:中國《唐律疏議》、法蘭克王國《薩利克法典》等資本主義法: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等社會主義法:《俄羅斯聯邦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5. 我國當代法的本質: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議學材料:“法者,治之端也”,意為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是實現大治的起點。此語出自《荀子·君道篇》。荀子認為,一個國家嚴守法紀,才能興旺繁榮;否則,國家一定會衰弱敗亡。針對荀子的這個觀點,東漢王符作了進一步引申:“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習近平:“要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要逐步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樹立法律的權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通過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議學任務: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有什么特征?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6.基本特征:(1)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①體現:法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法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②在我國的體現: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權利,也平等地履行義務。名詞點擊:是指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內容,目的是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主要包括法律規范、道德規范、職業規范。還有宗教規范、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等。(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①制定:國家根據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通過相應的國家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制訂、修改和廢止各種規范性文件以確立規則的活動。②認可:國家以一定形式賦予在社會生活中已經存在的某種行為規則以法律效力的活動。(3)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在任何國家,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都將由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責任人將受到法律的制裁。7.法的職能:議題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議學材料:從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誕生,從而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探索之路,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再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1999年“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載入憲法,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中國法治建設在實踐中改革,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追尋良法善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依法治國。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法治中國”的建設目標,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黨代會的形式對依法治國進行總體部署和全面規劃,在新中國法治建設史上意義重大,揭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不斷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國基本格局。黨的十九大進一步貫徹法治中國建設目標,積極推動法治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化的系統工程建設勾勒出清晰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新時代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根本遵循。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日益深入,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諸多成就,充分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增強了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議學任務:結合上述材料,新中國法治建設為什么取得重大成就?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1、原因:(1)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2、成就:(1)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3)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課堂小結】【實戰演練】1. 中華法系是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法律體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治國理念。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主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崇尚人際和諧的社會環境。無訟與和諧體現著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一種價值取向。這表明中華法系( )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凸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②體現了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③具有教育功能,對法治建設具有決定作用④是中國古代人民享有民主權利的重要保障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2. 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職能,又具有社會職能。下列選項體現法的社會職能的是( )A.某地兩名犯罪嫌疑人因犯間諜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處無期徒刑。B.中共中央、國務院部署打黑除暴有關事宜C.某藝人因吸毒被公安機關逮捕D.某農戶與當地一家糧油公司因合同款項支付發生爭議,人民法院依法判決糧油公司全額向農戶支付購糧款3.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有( )①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③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④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 社會規范,是指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主要包括法律規范、道德規范、職業規范等。和其他社會規范相比,法律規范在內容方面的特點是( )A.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執行政治職能,又執行社會職能B.法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C.法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D.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答案:BDB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