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 了解并掌握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目的、時間和盛況,分析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②了解戚繼光抗倭的事跡,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在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中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①分組討論通過在地圖上指、描或演示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形成歷史的時空概念,觀察能力、識圖能力和歷史想象能力。②收集與鄭和、戚繼光有關相關資料,使學生學會從教科書或教科書以外獲取信息,學會搜集和運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學習,學會正確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①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與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他的遠航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交流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學習戚繼光抗倭的事跡,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的事跡【教學難點】鄭和能成功地實現遠航西洋的條件 【教學過程】導入:出示三寶名稱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講授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1、你對鄭和有哪些了解呢?(《觀察鄭和像》,閱讀《人物掃描》)介紹鄭和。2、出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明確西洋的地理范圍。過渡:600多年前,浩浩蕩蕩的鄭和船隊承載著古老中國的輝煌文明,帶著光榮與夢想,開啟了和平友誼之旅。鄭和船隊注定要創造一次世界奇跡。3、探究:根據歷史材料分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出示材料。材料(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史鄭和傳》4、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概括鄭和下西洋的概況。(1)出示表格,學生接力完成表格內容。時間 1405-1433年次數 先后7次規模 最大的海船長44丈,寬18丈。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人數 2.7萬多人攜帶物 品 優質絲綢、精美瓷器、上等茶葉和漆器等各類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銀貨幣。所到國家 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伊朗等亞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2)播放《鄭和下西洋》視頻片段,感受鄭和下西洋的盛況。(3)出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動態演示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到過的國家和地區,學生在圖上標出重要地方。根據路線可以發現鄭和下西洋是沿著一條古老的商道----海上絲綢之路,明確這一地理概念。(4)結合《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和郵票演示鄭和船隊與當地交流的情況。(5)出示中外航海活動比較表,通過比較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到達美洲 達伽馬到達印度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04 1497—1498次數 先后7次 4次 1次人數 2.7萬-2.8萬多人 1500人 160人船數 大小船共有 17艘 4艘(一說三艘)船只大小 長44丈(約151.8米)寬18丈(約61.6米) 長24.5米 寬6米 長34米寬8米到達國家和地區 亞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美洲 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航海技術 航海圖、羅盤針;有效利用季風、洋流等。 羅盤針 羅盤針師: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船隊是和平之師,友好使者,開創了我國古代交流史上又一新時代。你們如何看 結合材料論證自己的觀點,用事實說話。5、創設歷史情境,感受歷史:巨大的成功的背后往往意味著難以想象的付出。假如你是鄭和船隊的船員,你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風浪、惡劣的天氣、缺少淡水食物、海盜、迷路等)。過渡:那么,鄭和的船隊是如何戰勝這些困難取得成功的?6、出示材料及所學,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我們要學習鄭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鄭和精神是什么呢?(1)、百折不撓、積極進取、不畏艱難的探險精神。(2)、開放交流、勇于開拓、和平寬容、自強不息、睦鄰友好、獻身祖國。7、合作探究:根據三則材料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論從史出)。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偉大貢獻 。出示梁啟超的話,結合史料分析為什么說“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過渡:明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從此把遼闊的海洋拱手讓給西方探險者,錯失了發展的良機。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夠阻止中國人出海卻阻止不了來自于海上的威脅。二、戚繼光抗倭自主學習,教師精講。什么叫倭寇?從元末明初開始,一些人在國內失意的日本武士、商人糾集一批無賴,聚在海上進行武裝走私和海盜搶劫,被稱為“倭寇”。2、什么叫倭患?倭寇與中國一些走私商人和不法豪紳狼狽為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長期侵擾我國沿海被稱為“倭患”。課件展示:戚繼光:明代杰出的軍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17歲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擔負起防御倭寇的任務。戚繼光先后在山東、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戚家軍”,他本人也與俞大猷等同為抗倭名將,聲名遠揚。3、戚繼光斗爭經過。戚繼光在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嚴格訓練組建“戚家軍”。在廣東、福建和俞大猷配合,蕩平倭寇。4、想一想: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結合地圖)學生討論: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一、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 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四、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課件展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繼光師:你認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愛國主義精神。構建本課的知識框架,總結全課。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聯系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明朝對外關系的走勢加以分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拓展提升:鄭和下西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反思歷史、聯系現實,了解建設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要意義。課后作業:歷史小論文:如果中國的遠洋航行繼續進行……板書設計:(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目的概況條件意義原因經過結果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