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春之聲《渴望春天》1、《渴望春天》是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7年創作的一首深受兒童喜愛的抒情歌曲。歌曲采用C大調,曲式結構為再現單二部曲式。2、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有“音樂神童”之稱,創作了大量作品,代表作品有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交響樂《bE大調第39交響曲》《g小調第40交響曲》;《C大調第41交響曲》;協奏曲《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3、知識點:6/8拍:《春節序曲》1、《春節序曲》是采用我國民間秧歌音調、節奏及陜北民歌為素材創作的管弦樂曲,旋律明快、優美,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節奏鮮明熱烈,生動地體現了我國人民在傳統節日里熱鬧歡騰、喜氣洋洋、載歌載舞的情景。樂曲結構是再現復三部曲式。2、李煥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洞汗澬蚯肥?955~1956年間創作的《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它是這部組曲中最具有概括意義、形象最為鮮明的樂章,常常作為獨奏,也常被音樂會選用,是一部民族交響樂經典之作。李煥之的代表作還有《春節組曲》《社會主義好》《汨羅江幻想曲》《第一交響曲——英雄海島》等。《春游》(合唱)1、《春游》是我國近現代最早的一首三聲部合唱歌曲,也是最早用西洋作曲法創作的歌曲之一。全曲為再現單二部曲式。2、李叔同: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音樂、美術教育家,早期話劇活動家,后出家為僧,法號弘一。其代表作品有《送別》《春游》《祖國歌》等。其中《春游》被選入“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3、《春游》這首作品里運用了同頭換尾音樂創作手法。同頭換尾為:在每一段樂句的前半段,旋律節奏等保持不變,在后半段進行主題音樂的變化(如下圖)。4、音樂術語:rit/ritard——漸慢的(ritardando的縮寫)《春之聲》1、《春之聲》即《春之聲圓舞曲》,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代表作。作品散發著青春的氣息,充滿活力。體裁是兼具維也納圓舞曲和回旋曲的特點。2、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作曲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代表作品有《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等一百多首圓舞曲、《閑聊波爾卡》和輕歌劇《蝙蝠》等。3、知識點:3/4拍: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三拍,是常用的圓舞曲節拍形式,強弱節奏為:強弱弱。《春天來了》(揚琴、高胡、箏三重奏)1、《春天來了》是一首揚琴、高胡、箏的三重奏作品,源于福建民歌《采茶歌》,全曲生動的表現了春天帶給人們的歡樂。2、跳音:跳音也叫作跳音奏法、斷奏,在樂譜中通常以打在音符上方或下方的小圓點來表示,小圓點表示演奏出該音符一半的時值。(如下圖)《新疆之春》(小提琴獨奏)1、《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獨奏曲,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新疆民間音樂風格和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展示了新疆人民歡樂暢快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情趣,音樂具有明顯的維吾爾族音樂風格。第二單元 飛翔的翅膀一、《小鳥,小鳥》(合唱)1、《小鳥,小鳥》是80年代電影《苗苗》的主題歌。歌曲描寫了小鳥在藍天里、陽光下自由自在飛翔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小鳥的熱愛之情。這首歌曲為F大調,6/8拍。中速稍快,兩段體結構,A段旋律歡快、活潑,具有跳躍感;B段旋律流暢、富有舞蹈性。2、音樂知識:(1)級進:在旋律中,兩個相鄰的音平穩進行,叫做級進。跳進:不相鄰音級之間的連接,音程度數超過3度的,叫做跳進。弱起:樂曲從弱拍或次強拍開始叫做弱起。前奏:又稱引子,是音樂主題呈示前出現的樂句或樂段,具有提示音樂速度、情緒、意境并營造氣氛的作用。休止符:休止符是用于標記音樂暫時停頓或靜止以及停頓時間長短的記號,休止符可以使樂曲旋律具有跳躍感。二、《百鳥朝鳳》(嗩吶獨奏)1、《百鳥朝鳳》:又名“十樣景”,其中主旋律采用的是河南豫劇《抬花轎》的旋律。《百鳥朝鳳》原是流行于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以熱烈歡快的旋律生動描繪百鳥和鳴的景象,表達人們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全曲有八個樂段,其中第二段“春回大地”是全曲的主旋律。根據他同名改編的鋼琴曲被選入“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2、嗩吶:民間吹管樂器,在中國流傳很廣,嗩吶由哨、芯子、氣盤、桿、銅碗等部分組成,音色高亢明亮。3、民族調式:民族調式體系的基礎是由五個音組成的五聲調式,它是由按照純五度關系排列而成的五個音所組成的。1 2 3 5 6宮 商 角 徵 羽以“1”為主音的五聲調式為“宮調式”;以“2”為主音的五聲調式為“商調式”;以“3”為主音的五聲調式為“角調式”;以“5”為主音的五聲調式為“徵調式”;以“6”為主音的五聲調式為“羽調式”。裝飾音:(1)升記號#:表示將音升高半音;降記號b:表示把此音降低半音;還原記號 :表示將已經升高或降低的音還原。倚音、波音、顫音作用及圖示如下圖:三、《天鵝》(選自《動物狂歡節》大提琴獨奏)1、《天鵝》選自圣-桑的管弦組曲《動物狂歡節》。全曲描繪了波光粼粼的湖面與天鵝高雅圣潔的形象相互輝映,讓聆聽者猶如置身于夢幻仙境之中,靜靜欣賞眼前這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全曲節奏(舒緩)、速度(緩慢)、力度(較弱)、情緒(憂傷)、意境(幽靜)2、《動物狂歡節》由十三部標題小曲和終曲組成,作者以生動的手法,用不同的樂器模擬不同的動物,通過音樂傳神地刻畫出了不同動物的獨特個性,全曲共描繪了12個動物,《天鵝》是被描寫的第12個動物,也是全曲的第十三首作品。3、圣-桑:法國浪漫派作曲家、鋼琴家。代表作品有《動物狂歡節》《印子與回旋隨想曲》《骷髏之舞》《哈瓦那舞曲》等4、組曲:組曲是一種器樂套曲體裁。指由幾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樂章,在統一藝術構思下排列、組合而成的作品。5、標題音樂:簡單地說就是有文字作標題的音樂。標題音樂是浪漫主義作曲家將音樂與文學、戲劇、繪畫等其他姊妹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又一綜合性音樂形式,這是一種用文字來說明作曲家創作意圖和作品思想內容的器樂曲6、大提琴:為西洋樂器,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如下圖)分解和弦:將和弦音作先后方式的呈現,稱為分解和弦。四、《蜜蜂過江》(音詩《納西一奇》之三)1、《蜜蜂過江》是朱踐耳創作的交響音詩《納西一奇》中的第二樂章。樂曲用小提琴和長笛快速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為蜜蜂主題,模擬蜜蜂飛舞時發出的嗡鳴聲,使人感受到蜜蜂的造型,并通過這種和諧的音響喚起對大自然、生活和意境的聯想。其外,用音色粗壯的銅管描繪大江,表現了少數民族和大浪搏斗的樂觀氣概。2、朱踐耳: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十部交響樂及管弦樂《節日序曲》、民間合奏曲《翻身的日子》、歌曲《接過雷鋒的槍》、《唱支山歌給黨聽》等。3、交響詩: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單樂章交響曲,最早由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茲·李斯特創立。4、頓音:音符上有一個黑色的倒三角,則這個音演奏為頓音,演奏音符本身1/4的時值。五、《蝴蝶》(鋼琴獨奏)1、《蝴蝶》:這是一首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鋼琴小品,描繪了蝴蝶穿過花叢、起落飄忽的可愛形象,全曲有兩個對比性的樂段組成。2、愛德華·格里格:挪威作曲家,民族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佩爾·金特》組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等。第三單元 八音之樂一、《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器樂合奏曲,根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原曲是琵琶文曲的代表作品之一。樂曲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八次變奏及尾聲構成,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如同一幅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是一首獨具特色的變奏曲。2、民族管弦樂隊:由“吹、拉、彈、打”四部分組成?!按怠卑ǖ炎印⑵仭顓?、管子等;“拉”包括高胡、二胡、中胡等;“彈”包括琵琶、柳琴、揚琴等;“打”包括鼓、鑼、鈸等。民族管弦樂隊的編制如下:音樂創作手法:(1)魚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的結構,也叫銜尾式、接龍式,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在我國很多的民歌中體現,比如著名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就很能體現這一種結構形式。換頭合尾:是指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在主題音樂的基礎上出現了一些變化,加入了新的音樂元素(即“換頭”),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復主題旋律(即“合尾”)。音樂力度記號:《二泉映月》1、《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獨奏曲,樂曲由引子和六個段落構成。這首曲子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在全曲進行了五次變化和發展,也是我國民間音樂中常見的變奏體曲式結構。2、這首樂曲的引子被稱為“嘆息音調”。音樂材料只有五個音,雖然短小,但在情感或風格上為整首樂曲奠定了基礎,表達了作者心中的苦悶與哀嘆。3、華彥鈞:又名“阿炳”,是中國杰出的一位民間藝人,其代表作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4、二胡:流傳于我國廣大地區的弓弦樂器,由琴筒、琴桿、弦軸、琴弦、千斤、弦馬、琴弓構成。具有很強的音樂表現力,擅長演奏柔和細致的抒情性作品。(如下圖)5、八音:中國古代用來制作樂器的材料可分為金、石、絲、竹、匏、 土、革、木八類。后來,人們將民間器樂的演奏形式也稱為八音。“金”類包括鐘、鈴、銅鑼、銅鼓、鈸等;“石”類包括玉磬、玉笛等;“絲”類包括琴、瑟、箏、二胡、琵琶等;“竹”類包括簫、笛、管等。“匏”類包括竽、笙、簧等;“土”類包括塤、缶等;“革”類包括軍鼓、戰鼓等;“木”類包括板、木魚、梆子等。云鑼:屬于八音中的“金”,出現于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常用于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云鑼由鑼體、鑼架和鑼棰組成。(如下圖)笛子:屬于八音中的“竹”,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如下圖)塤:屬于八音中的“土”,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用陶土燒制而成,圓形或橢圓形,有不同的按孔。又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于的宮廷音樂。(如下圖)梆子:屬于八音中的“木”,又名梆板,打擊樂器。約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紀),隨著梆子腔戲曲的興起而流行。梆子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應用于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及民間器樂合奏。(如下圖)笙:屬于八音中的“匏”,是古老的中國樂器,屬于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八音”分類屬“匏”。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如下圖)《小放驢》1、《小放驢》是一首河北民間吹打樂,樂曲結構短小,曲調輕快會寫,具有濃郁的北方音樂風格。表現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放驢情景。2、吹打樂:以嗩吶、管子和打擊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之一,聲音響亮、風格粗獷豪放,善于表現熱烈的情緒,渲染節日歡樂氣氛。(如下圖)3、《行街》又名《行街四合》是“江南八大曲”中的一首,是舊時迎親行列所使用的樂曲。這首樂曲結構為變奏性的連綴體,樂曲分為抒情慢板和活潑快板兩部分。各聲部樂器在合奏處理上時合時分,具有支聲復調的典型特斯安,是江南絲竹樂在織體上的重要特征。4、江南絲竹八大名曲分別是:《歡樂歌》《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慶》《行街》《四合如意》5、江南絲竹:流行于蘇南、上海、浙江嘉興、湖州地區(太湖流域吳方言區)的民間器樂形式,音樂柔美秀麗,曲調流暢委婉。(如下圖)龍騰虎躍鼓樂《龍騰虎躍》是李民雄創作并親自演奏的一首民間器樂曲,這首樂曲榮獲二十一世紀最受樂迷歡迎的中國音樂作品。這首著名的鼓樂合奏曲,其情緒熱烈、氣勢磅礴,民族風格濃郁。作為經典的民族器樂作品,充分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與藝術欣賞價值。李民雄:浙江嵊州人。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鼓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