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滬科版九年級物理《汽化與液化》課時練(含答案)一、單選題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戴口罩可以預防感染,是因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間沒有間隙B.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的護目鏡容易起霧,這是汽化現象C.聞到消毒水的味道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D.晨、午檢用的水銀體溫計是運用了固體熱脹冷縮的性質2.《淮南子》完整記載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寒露”中“露”的形成是( )A.熔化現象 B.液化現象 C.凝固現象 D.凝華現象3.“元宵節”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煮湯圓的過程中涉及了許多熱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鍋中的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溫不變 B.鍋邊沿冒出的“白氣”實質是水蒸氣C.鍋中的水沸騰后的溫度一定是100℃ D.鍋中湯圓溫度升高,它所含熱量增加4.如圖所示,四個節氣對應的物態變化,屬于液化的是( )A.驚蟄冰化水 B.立秋露珠形C.立冬霜來降 D.大寒掛霧凇5.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深受學生喜愛,詩句中蘊含了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對有關詩句的分析正確的是( )A.“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現象B.“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雪的形成是凝華現象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現象D.“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霧的形成是汽化現象6.“中國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列與節氣相關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霜降有霜,米谷滿倉”,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該過程放熱B.“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云的形成是升華現象,該過程吸熱C.“一場秋雨一場寒”,雨的形成是液化現象,該過程吸熱D.“小寒凍土,大寒凍河”,河水結冰是凝固現象,該過程吸熱7.入冬的長汀,爸爸開車和小汀去外婆家,車開了一會兒,如下左圖車前窗玻璃變得霧蒙蒙的;于是,爸爸打開車內空調,對著前窗玻璃吹風,發現玻璃迅速清晰起來。這里,先后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華后升華 D.先升華后凝華8.在一些嚴重缺水的地域,人們會用塑料布收集露水使用,如上右圖所示。下列物態變化與露水的成因相同的是( )A.枝頭的霜 B.河面的冰 C.山間的云霧 D.地面上的雪9.以下措施可以減慢水的蒸發的是( )A.將水果用保鮮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內 B.用電熱吹風機將濕頭發吹干C.用掃帚把地面的積水向周圍掃開 D.將濕衣服撐開晾到向陽、通風的地方10.關于熱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冬天,戴眼鏡的同學從溫暖的房間出來后,眼鏡片上會蒙一層霧,是液化現象B.夏天,往教室地面上灑水降溫和用循環水給汽車發動機降溫的原理是一樣的C.讓人感覺到非常舒服的環境溫度約為25℃左右D.溫度越高的物體,所具有的內能越大二、填空與作圖題1.如下左圖所示,空氣炸鍋比傳統煎炸更易于清潔,既安全又經濟。空氣炸鍋頂部的烘烤裝置通過 的方式使內部空氣內能 ,再通過大功率風扇使熱流在食物籃內部急速循環,使食材全方位受熱,這樣食材表面的水分迅速 (填物態變化),形成金黃酥脆的表層。2.如上右圖所示是同種物質的三種不同狀態下的分子結構,其中丙圖中物質處于 態,物質從丙圖變化到乙圖時,質量不變,體積會變 ,分子間作用力變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要 熱量。3.如下左圖是我校同學在做禮花筒噴發實驗時,我們看到筒口“冒煙”的情形,這實驗說明了用 方法可以改變內能的,使筒內氣體內能減小,溫度 ,筒口的水蒸氣遇冷 成小水珠,成霧狀,它是 能轉化成 能的過程。4.寒冬,坐滿人的汽車門窗緊閉,水蒸氣 成小水珠附著在玻璃車窗 側(填“內”或“外”),使玻璃變模糊,水蒸氣變成水珠會 熱量(填“吸收”或“放出”)。5.如上右圖是某些衛生間裝的熱風干手器,洗手后使用熱風干手器能使手上的水很快蒸發,其主要原因是加快了 和提高了水的 。6.做研究水沸騰的實驗時,當水溫為89 ℃時,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水的溫度,水沸騰后持續加熱一段時間.利用記錄的數據繪制出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線,如圖所示。從圖像可知,從計時開始,水被加熱 min開始沸騰,水的沸點是 ℃.此時的大氣壓比標準大氣壓 (選填“高”或“低”)。(6題) (7題) (8題)7.如圖,是某小組研究質量為200g的水沸騰實驗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請在圖中畫出相同實驗條件下,相同初溫,質量為300g的水沸騰實驗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大致圖象。8.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中,一實驗小組用25℃的水來進行實驗。在標準大氣壓下,請你在下面坐標中,畫出水沸騰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大致圖象。三、實驗探究題在探究海波和石蠟的熔化及水的沸騰規律時,記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在上述三個探究實驗中,都需要的測量儀器是停表和 ;加熱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石蠟的溫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海波的溫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水的溫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99(2)根據表中的實驗數據可以判斷:海波的溫度達到46℃時,其狀態是 ;(選填“固態”或“液態”)在海波和石蠟中, 是晶體,它是晶體的原因是 ;(3)根據表中的數據可知此實驗中水的沸點不是100℃,這說明在進行水的沸騰實驗過程中,大氣壓強 標準大氣壓;(選填“高于”或“低于”)(4)燒瓶中的水沸騰(如圖甲)后移去酒精燈,水停止沸騰;待水溫降低一些后將大注射器接到燒瓶口上(如下左圖所示),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向外抽氣),看到水重新沸騰,實驗表明: ;(5)若利用圖乙裝置來驗證“氣壓增大時,液體沸點升高”,當瓶內水沸騰后,小明該如何操作: 。四、綜合題1.如上右圖,燒開水時,我們可以看到壺嘴會有大量的“白煙”冒出,請回答:(1)“白煙”怎樣形成?(2)進一步觀察,你有什么新的發現,簡要回答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2.閱讀:《爆米花》,回答問題爆米花是一種很受歡迎的食品,它通常是由玉米加工而成。那么玉米粒是如何變成爆米花的呢?傳統的爆米花機實際上是一個帶有密封蓋的鐵罐子,加工爆米花時,用煤爐給裝有玉米粒的爆米花機加熱,密封在罐里的玉米粒溫度不斷升高,其中的水分逐漸變成水蒸氣,玉米粒內部壓強不斷增大,部分水蒸氣從玉米粒中跑出,進入鐵罐內,而鐵罐內氣體的溫度也在不斷升高,壓強越來越大。玉米粒像吹足氣的小氣球,但由于受到罐內氣壓的約束,它們不能爆開。加熱到一定程度時,打開爆米機的密封蓋,罐內氣體壓強迅速減小,高溫高壓的玉米粒突然進入氣壓較低的環境中,便迅速爆開,變成了爆米花。(1)加工爆米花的過程中,通過 的方式使玉米粒的內能增加。(2)加熱過程中,玉米粒中的水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3)如果加工一次爆米花需要消耗0.5kg的無煙煤,若這些無煙煤充分燃燒,放出的熱量為 J(無煙煤的熱值為3.4×107J/kg)。(4)如圖所示的四個圖象中,能反映整個加工過程中罐內氣體壓強p和溫度t變化情況的圖象是 答案一、1.C 2.B 3.A 4.B 5.B 6.A 7.B 8.C 9.A 10.C二、1.熱傳遞;增大;汽化 2.液;大;小;吸收3.做功;降低;液化;內;機械 4.液化;內;放出5.空氣流速;溫度 6.5;99;低7.解:如圖所示: 8.解:如圖所示:三、1.(1)溫度計 (2)固態;海波;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溫度(3)低于 (4)氣壓減小,沸點降低 (5)推注射器活塞里向里壓入氣體四、1.(1)燒水時,壺嘴冒出的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空氣放熱液化形成小水珠,大量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白煙”。(2) “白煙”離壺嘴一段距離,因為壺嘴處溫度較高,水蒸氣不易液化,離開壺嘴一段距離后,遇到較冷空氣放熱液化。2.(1)熱傳遞 (2)汽化 (3)1.7×107 (4)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