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邴闊·KY歷史工作室出版·侵權必究第十四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案 教學目標了解帝國主義的概念,知道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認識協約國與同盟國的形成過程和影響了解一戰的主要戰場和重大戰役及事件知道戰后召開的主要國際會議及內容,認識這些會議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一戰爆發的原因和經過二、教學難點:一戰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教學過程設計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時間:1914年7月28號——1918年11月11日2、背景/原因(1)根源: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產生了對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①帝國主義的含義A、產生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時代來臨B、基本政策:奉行殖民擴張、建立龐大帝國的政策C、具體表現: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②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原因A、經濟上: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展開,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老牌的經濟強國英、法實力下降,并被后起的美、德超過B、政治上:一方面英、法、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而俄、德、日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或戰爭,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從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其政體帶有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色彩。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已經形成,但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希望按照現在實力的強弱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堅決不肯退讓③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三大矛盾英德矛盾(主要矛盾):爭奪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后起而強大的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法德矛盾:爭奪歐陸霸權(法國與德國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也劍拔弩張;兩國歷史上的恩怨如拿破侖戰爭和普法戰爭)俄奧矛盾:爭奪巴爾干半島(歐洲火藥桶)注·奧匈帝國:1804年拿破侖擊敗德意志地區的神圣羅馬帝國,并迫使其放棄該稱號;當時統治神圣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遂將國名改為奧地利帝國;1867年普奧戰爭,奧地利帝國戰敗,為防止帝國境內匈牙利獨立,便改組為奧匈帝國,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任皇帝;奧匈帝國是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文化開放包容;帝國領土面積歐洲第二、人口歐洲第三,是歐洲傳統五強之一(僅作了解)補充知識·其他矛盾:德俄間因不斷的貿易摩擦;法意爭奪北非突尼斯(僅作了解)(2)軍事上: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與以德意奧為首的同盟國兩大敵對軍事集團,并進行擴軍競賽,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補充知識: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僅作了解)①1879年德奧簽訂軍事同盟條約,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國同盟集團形成,并以德國為核心②1892年法俄達成軍事協定條約,標志著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初步形成③1904年英法達成軍事協定條約④1907年英俄達成軍事協定條約,標志著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最終形成注:英國光榮孤立政策(僅作了解):該政策是英國在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執行的外交政策,該政策的目的在于維持英國自身行動的自由,努力保持歐陸大國之間的均勢,自己則扮演一個制衡者的角色;但隨著三國同盟的出現,英國被迫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法、俄結盟(3)物質上:科技進步的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用于軍事,再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注:一批新式武器問世,如飛機、飛艇、坦克、潛艇(僅作了解)(4)意識形態上: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加深了兩大軍事集團的相互仇視(5)導火線: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注: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位于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僅作了解)開始標志:1914年7月28日,在德國支持下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性質:一戰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戰爭注:雖然塞爾維亞所從事的是一場民族解放運動,但不能改變整場戰爭的性質(僅作了解)5、戰爭過程(1)戰爭初期(1914年下半年)①西線(北海—比利時—法國北部—法德邊界—瑞士)·決定性戰場A、雙方:英法比聯軍VS德軍B、戰況:德軍艱難攻陷比利時并逼近法國巴黎,法國元帥霞飛在馬恩河戰役中領導聯軍擊敗德軍,導致德軍速決戰破產,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注·速決戰/施里芬計劃(僅作了解):其核心是德軍在雙線作戰條件下,速戰速決,先擊敗法國,再擊敗俄國,三個月內結束戰爭②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A、雙方:俄軍VS德奧聯軍B、戰況:俄軍一度攻入東普魯士,但隨后撤退;并在加利西亞戰役中擊敗奧軍(僅作了解)③南線(巴爾干半島)A、雙方:奧匈帝國VS俄軍與塞爾維亞B、戰況:奧軍三次入侵塞爾維亞,但最后都被擊退(僅作了解)④其它戰場A、日本對德宣戰,奪取德屬太平洋馬里亞納、馬紹爾、加羅林群島;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青島);次年便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企圖滅亡中國B、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入同盟國,在南高加索與俄軍,在中東與英軍均作戰失利(僅作了解)(2)戰略相持階段(1915年——1916年)①1915年A、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注:1915年具體戰事(僅作了解):·東線:德軍將進攻重點轉向東線并擊退俄軍,但俄國并未與其單獨媾和·南線: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同盟國軍隊占領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地區·海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取得加里波利之戰勝利,擊退了英法聯軍的海上登陸B、意大利退出同盟國,轉而加入協約國一方②1916年(關鍵決戰)A、陸戰:德軍又把重點轉向西線;德軍與法軍進行了凡爾登戰役,后又與英法聯軍進行了索姆河戰役,協約國取得戰略性勝利,德國開始走下坡路注:凡爾登戰役與索姆河戰役(僅作了解)·凡爾登戰役:一戰中最慘烈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又稱凡爾登絞肉機,德軍首次使用毒氣·索姆河戰役: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英軍首次使用坦克B、海戰:英德進行了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C、空戰:飛機開始大規模投入戰場(3)戰略反攻階段(1917年)①美國加入協約國注:美國參戰并加入協約國一方的原因(僅作了解)A、德軍在大西洋發動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損失較大B、德國相比于英國是美國更為強勁可怕的對手C、德國欲與墨西哥結成反美同盟,觸動了美國根本利益D、1917年兩大軍事集團都已精疲力盡,美國此時參戰可最大程度攫取戰利品②以中國為主的一大批中立國紛紛加入協約國注·中國參戰(僅作了解):當時中國主政的是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奧宣戰,并用以工代戰的方式派遣十幾萬勞工奔赴歐洲戰場;中國參戰原因是為了戰后重新取得被德國占領的山東半島主權③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一戰注·《布列斯特和約》(僅作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俄政權與德國簽訂的條約,其實質上是一個不平等合約,是蘇俄以土地換和平,以此退出一戰;但該條約有利于蘇俄政權的鞏固;一戰德國戰敗后,該條約作廢(4)第四階段(1918年):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失敗而結束注:1918年具體戰事(僅作了解)①1918年3月到7月,德軍在西線連續發動五次攻勢,結果損失慘重,戰爭主動權徹底轉移到協約國一方②1918年8月,協約國聯軍在福煦元帥指揮下在西線全面反攻,迅速突破德軍防線③1918年9月,保加利亞宣布投降④1918年10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投降⑤1918年11月,奧匈帝國解體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并宣布投降⑥1918年11月,位于基爾港的德國海軍發動起義,德國國內爆發11月革命,并最終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府⑦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投降,一戰結束補充知識:同盟國戰敗的原因(僅作了解)A、根源:一戰為總體戰、消耗戰,是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而同盟國整體經濟實力和海外殖民地面積處于劣勢,長期的戰爭動員和后備力量不及協約國B、戰略失誤:德軍的速決戰低估了對手,導致德軍陷入雙線作戰和持久戰、陣地戰的泥潭C、國際劣勢:日、美國、中等國家紛紛加入協約國,而原本的盟友意大利又臨陣倒戈注·一戰曠日持久的原因:一戰是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綿延過長的戰線和陣地戰的戰爭方式,使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防線6、戰爭影響(1)經濟上:戰爭給參戰各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2)政治上①一戰造成了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注·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對比(僅作了解):摧毀了四大帝國即沙俄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削弱了傳統強國英法,壯大了新興強國美日②戰爭并未消除帝國主義各國間的矛盾,反而使法德矛盾、美日矛盾更加尖銳,為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③一戰催生了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④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被削弱,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3)思想上:促使人們對戰爭進行反思,反戰運動日益高漲(4)軍事上(僅作了解)①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后方的巨大依賴性②伴隨著新式武器的使用,軍事理論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軍事理論)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建立背景(1)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①最大的變化是大英帝國的衰落和美國力量的迅速膨脹②具體表現為國際金融中心由英國倫敦轉移到美國紐約戰勝國各自的爭霸計劃注:具體表現(僅作了解)①美國: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主張自由貿易,企圖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外衣下,建立有利于美國的世界新秩序②英國:一方面根據“大陸均勢”政策,反對肢解德國,希望利用德國來抗衡法國并制約蘇俄;另一方面利用日本的支持與美國在太平洋上爭雄;最終的目的是恢復和保持原有的霸權地位③法國:削弱甚至肢解德國,稱霸歐陸,并進一步擴大非洲和中東的殖民地④意大利:企圖占據南斯拉夫、奧地利和土耳其的部分土地,稱霸地中海⑤日本:攫取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鞏固在遠東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建立過程戰勝國在1919年召開巴黎和會,締結《凡爾賽條約》戰勝國在1921—1922年召開華盛頓會議,締結《五國條約》和《九國公約》通過兩次會議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3、實質: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體系4、具體內容(1)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①會議主題:對戰敗國德、奧、匈、土、保的處置問題②性質: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注·會議三巨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僅作了解)③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向戰勝國割地賠款,并裁減軍備,德國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獨立補充知識·巴黎和會簽訂的一系列和約(僅作了解):戰勝國先后與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奧地利簽訂《圣日耳曼條約》、匈牙利簽訂《特里亞農條約》、保加利亞簽訂《納伊條約》、土耳其簽訂《色弗爾條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凡爾賽條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注:《凡爾賽條約》具體內容(僅作了解)·戰爭責任問題:德國承擔發動大戰的罪責·疆界問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區交國聯代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15年,東岸50公里寬為不設防地帶·殖民地問題:剝奪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軍備問題:德國不得實行義務兵役制,不得擁有重型武器,只保留10萬陸軍·賠款問題:德國向戰勝國支付巨額賠款(2)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①會議主題:限制軍備尤其是海軍;處理戰勝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關系尤其是美日矛盾②內容(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最大受益者)簽訂《五國條約》:限制英、美、日、法、意等國海軍軍備簽訂《九國公約》: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簽訂《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仍保留諸多特權注·《五國條約》具體內容(僅作了解):這是近現代史上第一個國際裁軍協議,規定了英、美、日、法、意的主力艦噸位比重;美國海軍在噸位上取得了和英國皇家海軍相等的地位;而日本海軍實力發展暫時受限,但日本利用條約漏洞,大力發展航空母艦(3)國際聯盟的建立(簡稱國聯)①背景:戰后人們渴望和平,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計劃”中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計劃②建立:1920年國際聯盟正式建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③性質: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④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⑤局限性國聯本身并無實權全體一致原則,使其無法有效采取行動制止戰爭發生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⑥結果(僅作了解):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日后采取綏靖政策更是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最終于1946年解散注:美國雖是國聯的主要倡導者并想借此獲得世界的主導權,但最終并未加入國聯;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反對,最主要的一方面是雖然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但其政治和軍事實力還不足以支撐它稱霸世界(僅作了解)5、歷史影響標志著戰后列強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新的國際政治秩序,暫時緩和了列強間的矛盾,有利于戰后世界的恢復和發展促使歐洲和中東出現了一系列新型民族國家,改變了地區局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存在巨大的國際矛盾,注定該體系不會維持長久和平并走向解體①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該體系下德國受到嚴厲制裁,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復仇的種子,最終為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所利用,引起了二戰②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爭奪世界霸權;英法爭奪歐洲霸權;美日爭奪亞太霸權③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社會意識形態的差異,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孤立敵視新生的蘇俄政權,另一方面蘇俄主張輸出無產階級革命,推翻帝國主義統治④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中國五四運動) 當堂練習1. 1758年發表的《國際法》中說:“均勢的核心意義是妥協安排國際事務,沒有一個國家能居于至高無上的主宰、支配他國的地位”1907年,英國外交部談道:“英國的政策是維持均勢,把自己的力量加在這一邊或那一邊,但是總是加在一邊以抵制某一時期內最強大的國家或集團的政治霸權。這幾乎成為一個歷史上的真理。”英國“均勢”政策的表現不包括( )A. 參加反法同盟 B. 巴黎和會上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C. 英法俄組成協約國 D. 與法國聯合,與美國爭奪國際聯盟領導權2.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備忘錄中寫道:“在反對戰前形勢的工人中間,存在著一種不僅是不滿,而且是憤怒和反抗的強烈意識。所有現存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歐洲各地廣大人民的懷疑。”這表明( )A. 歐洲的歷史傳統被否認 B. 歐洲民眾對原有制度和秩序喪失信心C. 歐洲人民期待重建歐洲霸權 D. 歐洲人民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3.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遠離歐洲的日本對德宣戰。在對德通牒和宣戰詔書中,日本聲稱是為了“永保東亞和平”及“維護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發表演說,強調日本參戰是對德國鼓動干涉還遼的復仇戰。這些行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蓋參戰意圖C. 維護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圖保護東亞和平4. “這個簡單的文件的重要性是雙重的。自美國拒絕國聯盟約之后,該條約第一次把美國拉進了一個與其他大國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磋商的有限體系,并且它為現在已經是多余的英日同盟的終結提供了一個相當體面的借口。”這是在評價( )A. 《四國條約》 B. 《五國條約》 C. 《九國公約》 D. 《聯合國家宣言》5. 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歷史,按時間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論:( )①整個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此生不會看到它們重放光明了。 (英國-格雷)②我們不愿消極地站在一邊,而讓別人分割世界。 (德國-皮洛夫)③這不是和平,這是 20年的休戰。(法國-福煦元帥)④我們現在接受這種敵對國的挑戰……我們只是人類權利的捍衛者。 (美國-威爾遜)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標準答案:DBBAC 板書設計一、一戰:1914至1918年、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凡爾登戰役二、戰后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課后反思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