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2.2《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教學設計課題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單元 第二單元 學科 歷史 年級 八年級上冊核心素養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通過識讀地圖,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概況。 2.通過閱讀教材,了解《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通過史實說明《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 3.通過觀看“黃海海戰”視頻片段,感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樹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信念。 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景。通過學生對條約內容的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采用講授法、啟討論法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加深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馬關條約》影響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學習鄧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擊侵略、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認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樹立維護國家統一的信念。重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內容。難點 《馬關條約》的危害,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和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影響。教學方法 閱讀指導法、講述法、討論法、練習法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教案 學生準備:課堂筆記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導入新課 導入:展示圖片鑒真東渡、遣唐使 以前我們所學到的中日交往的史實,古代日本與中國的關系還是比較友好的,進入近代,日本與中國的關系如何呢?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講授新課 一、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 教師:(通過材料簡介)日本“大陸政策”的出臺、中國積貧積弱,“避戰求和”、朝鮮東學黨起義。明治維新前與后、西方列強的態度來講述背景。 2.導火線——東學黨起義 1894年5月,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機出兵朝鮮。起義平息后,日本繼續增兵,蓄意挑起戰爭。 3.戰爭過程 教師:(展示甲午戰爭示意圖及表格)請同學們看地圖及教材完成甲午戰爭示經過的表格。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總結并介紹平壤戰役、黃海大戰、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 4.失敗原因 教師:甲午中日戰爭中,涌現出許多奮勇殺敵的愛國官兵,也擁有近代化的海軍力量,為什么還以清政府失敗而告終?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總結)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僵化的專制體制;相較于日本,清軍武器裝備落后,軍隊戰斗力低;清朝戰略戰術落后,喪失了制海權;日本蓄謀已久,重視海軍建設,戰事準備充分。 二、《馬關條約》的簽訂 教師:(展示《馬關條約》繪圖及內容影響和危害表格)根據教材說出《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代表和內容。并完成表格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總結) 三、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教材講述三國干涉還遼的原因、過程、結果。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展示《時局圖》以及各國在華強租海港和劃分“勢力范圍”情況表) 學生:(觀察圖片及表格,了解各國勢力范圍的劃分,并談感想) 教師:為爭奪中國市場,美國提出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的內容是什么? 學生:“門戶開放”。 教師:(總結)“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國共同瓜分中國的局面。 教師: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我們從中有什么啟示? 甲午中日戰爭給我們的啟示(反思) 教師:①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勿忘國恥,奮發圖強。課堂小結課后作業 真題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