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內蒙古民歌蒙古族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于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牧歌、思鄉曲、贊歌等大多屬于長調,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產物。流行于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看左邊的插圖,聽老師介紹由蒙漢民間藝術精髓相融合而產生的“二人臺”感知歌曲的風格特色。視:“二人臺”介紹二人臺是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及山西、陜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俗稱“雙意兒”,又稱“二人班”。因為其劇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臺。各地的二人臺,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分為東兩路,新中國成立前不久才統稱二人臺。《掛紅燈》1、完整聆聽歌曲《掛紅燈》,說說歌曲給你的感受?2、歌曲可以分為幾段?熱鬧、喜慶兩段歌曲結構歌曲結構為“正詞段”和“襯詞段”兩個對等的段,旋律中跳進使用較多,講究“大彎大調”的表現形式,跟內蒙古遼闊的地理環境有一定聯系。a段“正詞段”1、視唱樂譜,出現了哪些音?b段“襯詞段”1、按照歌曲節奏讀出襯詞部分歌詞。感受語言的韻律及詼諧幽默的韻味。2、再嘗試演唱“襯詞段”完整聆聽歌曲,并跟隨哼唱創:模仿二人臺的表演,自編動作歌舞表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