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勞動作業題目: 變廢為“保” “袋袋”相傳 ——便捷收納袋的設計與制作(人民出版社七上第四單元第12課)勞動作業目標: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和經歷。本課讓學生有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機會,能學會布藝的基礎知識技能,增強舊物再利用的環保理念,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熱愛生活的態度。而少部分學生有布藝的制作經驗;多數學生沒有制作過布藝,在勞動經驗和動手操作方面基礎較弱。 因此,此作業設計的成果將以展示和售賣的形式展現,以獲得多方不同評價,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信心,提升交際能力與激發勞動興趣。 根據以上教材與學情分析,通過作業制定以下目標: 目標1:感受布藝收納袋的美觀實用,啟發學生根據所帶材料的特點進行設計,提高設計思維,并滲入廢舊物品再利用的環保理念。 目標2:分析基礎的收納袋的制作步驟和剪裁縫制方法,制作便捷收納袋,提高布藝的剪裁縫制知識技能。 目標3:增加布藝勞動的生活經驗,體驗布藝勞動的樂趣。 目標4:通過制作并展示或售賣收納包,收獲評價認可,培養自食其力的能力與自信心。勞動作業準備: 作業類型作業內容 課前作業準備【準備材料】: 收納盒、穿好線的針、剪刀、針插、尺子、裁剪好的小碎布、ipad、舊衣物、舊褲子、舊襪子、抽繩、布條、針線套裝、鋼夾、各種布藝貼、裝飾、竹筷子。 課堂作業流程【課堂流程及課堂作業】: 一、展示各種收納包圖片(如束口收納包、手提收納包、開口收納包、壁掛收納包等) 二、視頻: 各種穿針法視頻、做包視頻、打結視頻(教師也可以直接教授,學生也可利用iPad上視頻自行學習)。 三、課堂作業:思考并分享設計構思。 包括:設計材料、收納包類型、裁剪方法、針法、設計圖、裝飾。 可利用課堂時間提前畫好草圖,做好設計。 課后作業重難點【作業重難點】: 思考并分享收納袋的設計思路、制作步驟、縫制方法。勞動作業設計意圖: 參觀收納袋實物,結合生活經驗,初步感知收納袋的制作方法和實用美觀的特點,滲入舊物利用的環保理念。 通過關鍵詞建立設計思路的思維支架,讓學生明確設計方向。 通過微課視頻直觀感知并分析制作步驟和方法,通過實物和圖片的展示分析制作方法及其難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布藝勞動的興趣。 5.以展示和售賣的形式展現,以獲得多方不同評價,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信心,提升交際能力與激發勞動興趣。勞動作業設計主要內容: 主要環節作業活動學生活動 活動一: 觀察收納袋1.組織學生參觀收納袋示范作品和裝飾貼。 2.引導學生交流觀后感受。3.初步分享收納袋設計分析。1.學生參觀收納袋示范作品和裝飾貼,討論喜歡的制作款式和裝飾方法。 2.學生分享觀后感受。 活動二: 交流收納袋 設計思路 1.說明設計思路的思考方向:選材、所裝物品及尺寸、外形輪廓、袋身裝飾方法、袋口開合方式。 2.進一步引導學生交流設計思路。 1.學生討論設計思路。 2.學生分享設計思路。 活動三: 學習收納袋 制作步驟 制作方法1.播放視頻并適時講解。 2.引導學生分析制作步驟并將步驟板書:量畫輪廓、裁剪、縫制、整理完成。 3.引導學生思考制作難點并交流解決問題,如量畫輪廓需留縫紉位置;剪裁時考慮根據衣物本身特點;了解三種縫紉的針法。 1.觀看視頻 2.學生根據視頻和已有經驗分析制作步驟。 3.學生提出制作的難點并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四: 制作收納袋1.講解活動要求。 2.指導學生勞動。 1.明確活動要求。 2.二次分組,協作勞動。(可一人設計、剪裁,一人縫制、美化)活動五: 勞動評價1.引導學生從搭配協調、制作精美、方便實用三方面進行評價。1.學生對作品進行自評或他評。 活動六: 勞動拓展 與實踐1.播放更多布藝作品圖片。2.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周末時間,一起集中展覽或擺攤售賣。1.學生觀看更多布藝作品圖片,感受布藝對生活的美化。 2.通過展覽和售賣,獲得多方評價。勞動作業設計反思: 本次作業設計沒有利用實下熱門的“情景導入”,而是返璞歸真,一切以學生為主題,讓學生理清設計思路,分享并總結設計經驗后,通過學習量畫、剪裁、縫紉后設計制作收納包。并培養環保觀念,利用廢舊衣物,根據衣物本身特點,優化設計,變廢為寶。 制作成品后,以展覽和售賣的形式,讓作品實現其價值。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與勞動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激發其創新思維并提升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仍然會有學生無法高質量完成,會出現不同問題。因此,還利用任務選擇以及“小老師”模式,以“生”帶“生”,讓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教授,分工協作,各司其職。 宇宙山河浪漫,生活點滴溫暖。 勞動不僅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讓我們生活更具儀式感。部分勞動作業展示: 束口收納袋(舊T恤制作) 璧掛收納袋(舊牛仔背帶制作) 手提收納袋(舊T恤制作) 手提收納袋(舊裙子制作) 肩跨手提袋(舊短褲制作) 斜跨手提袋(舊牛仔褲制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