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 高三政史地聯合教研---歷史課題 辛亥革命 課時 1課標要求 從歷史學科特點認識辛亥革命整個歷史事件及其意義教學目標 必備知識:通過了解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感受當時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 關鍵能力:綜合利用文獻、地圖、實物遺存等歷史資料,了解辛亥革命的過程。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辛亥革命過程中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并對此作出解釋。 核心價值:在時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義,并從多個層面探討、分析其給當時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教學重 難點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以及結果 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 史料實證 歷史解釋 家國情懷 唯物史觀教學過程大潮起,摧枯拉朽---辛亥革命 一、概念解讀 狹義的辛亥革命,單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廣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從1894 年興中會成立到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期間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二、背景: 1、政治環境: (1)《辛丑條約》后,列強加緊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民族危機加深。 (2)清末“新政”、“預備立憲"激化階級矛盾。 (3)救亡圖存運動的先后失?。ňS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 2、經濟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 3、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4、思想基礎: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見課本) 思想武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 思想核心——用暴力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陣地——上海和日本東京 代表人物——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 革命派與?;逝傻恼搼稹苿用裰鞲锩枷氲膫鞑?②三民主義的提出。(1905年8月,同盟會十六字綱領;11月《民報》發刊詞中闡發為“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5、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 (1)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在誓詞中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滿清封建君主專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 (2)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政黨需具備四個條件:統一的領導、明確的綱領、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中國同盟會的成立(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在《民報》發刊詞中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3)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的努力。 6、軍事基礎:①發動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如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浙皖起義(秋瑾、徐錫麟領導)、鎮南關起義(孫中山、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黃興領導,影響最大,使清朝統治基礎更加動搖,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②編練的新軍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 7、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使武漢兵力空虛(直接原因)。 【視野擴展】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1911年),又稱鐵路風潮。1910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四川修筑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歸還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清政府則派兵屠殺保路人士,①使全國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賣國求榮的本質,從而導致辛亥革命的總爆發。②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統治;③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湖北新軍被調入川,卻造成了武昌空虛,給武昌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④保路運動為當時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而它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8、新軍中革命黨人的果敢主動精神推動了起義的成功。 三、爆發: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選擇 1.事發突然 1911年9月24日,決定中秋節起義(10月6日)。不料,南湖炮隊事件突發而至,當局加強了軍隊管制和人員防范,不得不向后推延起義日期。 10月9日,革命黨人在漢口俄國租界配置炸彈。不慎起火,起義秘密暴露。清政府按照發現革命黨名冊,全城搜捕。 10月10日,工程營排長陶啟勝查房時,惡聲責問士兵金兆龍晚上為何擦槍,是否想造反?戰士程正瀛舉槍便射。瞬時武昌城內外槍炮齊鳴,起義不經意間突然變成了現實。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4 武昌起義事發突然。原定中秋節起義(寓意圓圓滿滿),卻因南湖炮隊為即將退伍的士兵餞行喝大了酒,在與值班排長沖突時說走了嘴,而不得不推遲。 原本按照計劃緊鑼密鼓積極準備的起義,卻因革命黨領導人劉公的弟弟劉同漫不經心地叼著煙卷看造炸彈引發了大火,起義資料和名單被俄國巡捕起獲而不得不再做調整。 當湖廣當局和革命黨人精神都十分緊張的敏感時刻,一位值班排長呵斥晚上擦槍的戰士金兆龍(革命黨人),引發同為革命黨的戰士程正瀛率先開槍,義軍誤以為是起義信號,于是武昌首義,三鎮光復。 事成偶然 1911年5月,譚延闿等湖南士紳遞交抗議書、湖北紳商推舉咨議局議長湯化龍赴北京請愿,反對鐵路國有化;6月, 四川紳商聯合哥老會成員把保路運動變成暴力反抗。 10月11日,進士出身的湖北諮議局長湯化龍任民政部長,湖北新軍軍官黎元洪任都督。 10月25日,革命黨人和會黨首領舉行會議,公推同盟會員張鳳翙、錢鼎和哥老會首領萬炳南為正副大統領。 《馬勇講史·革命》新星出版社 p176--190 武昌首義事發突然,事成也很偶然。士紳、商人、舊官僚、舊軍官、革命黨和會黨等不同的社會力量都參與其中,才使清政府統治很快土崩瓦解。革命黨與社會糜爛之際底層群眾自發組成的秘密互助、自救組織的會黨參與革命很好理解。官僚、士紳、商紳某種程度上是這個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們為什么也跟著“瞎起哄”呢? 3.實屬必然 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并非一場持續、計劃周詳的政變,而應該被看做各省脫離帝國掌控的系列活動。辛亥革命是一系列始于19世紀50年代、為了回應內憂外患活動的最高潮。這些活動包括:地方武裝的發展、鄉村經理階層的興起、士紳進入地方政府等。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教育方面的進行的改革,極具諷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階層的政治覺醒的過程。與其說這些改革有利于孫中山等激進分子的活動,不如說它們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美】魏斐德《中華帝國的衰落》 梅靜 譯 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7版。 P240 這種反常識的“偶然”實際上是近代中國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洋務運動以來特別是甲午戰敗后的軍事改革,推動中國部分軍隊逐步使用西式裝備、仿照西式方法練兵。這就要求軍人有基本的文化素養,否則操作不了新式裝備,也理解不了新式條例。平均文化水平遠遠高于國民平均水平的新軍,其判斷力相對較強,不大可能簡單、機械地服從。 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奔走在科舉上升之路的讀書人迅速分化為兩大類:一是年齡大、有低級功名且轉型不易的人,徹底喪失了向上攀爬的階梯,只能想方設法轉而從地方榨取資源。士紳地方化從根本上斬斷了科舉制所搭建的中央和地方通過精英順暢溝通的渠道。二是年齡較小、家資殷富的讀書人大都選擇出國留學;年齡較小、家資一般的讀書人往往選擇新式學堂謀求生計(比如魯迅)。無論是留學生還是新式學堂的學生都更容易產生出異質思想。 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限制。1902年,設立工商部,獎勵工商的主要辦法就是給予投身實業的商人功名。紳商合體,利益趨同,成為立憲的堅定擁護者。“皇族內閣”讓士、紳、商的政治希冀落空;鐵路國有化使士、紳、商的經濟利益(地方利益)落空。原本堅定的立憲派轉而支持至少是同情革命。 洋務運動證明軍事救不了國,太平天國和義和團證明會黨救不了國,時代也沒有給教育和實業救國留下證實的機會。現如今,立憲也被認為是騙局,除了革命還能怎樣? 革命黨人的主張最大限度地兼容了當時中國各個層面的訴求。正是革命把中國近代以來救亡圖存的各種努力整合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崩解了昏招迭出的大清王朝。 貌似偶然的武昌起義,其背后是中國近代以來從天平天國到洋務運動再到變法維新、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救亡圖存努力的必然結果。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變革 1.低烈度革命 辛亥革命低烈度表現。一是真正交戰的地區有限,實打實的僅有武漢地區和南京地區,其他不是很小規模就是呈現一邊倒。二是時間跨度不長,前后125天,其中武漢之戰斷斷續續49天,南京之戰忽頓忽起才26天。三是傷亡不算大,以最慘烈的武漢之戰為例,據統計武漢之戰49天理,起義軍戰死4300人,受傷4100人,加起來傷亡不到8500人。 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商務印書館,1946,第379頁 2.高烈度變革 從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鑄造了千年壯舉,開啟的是亞洲先河。說到底,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種曠古未有的嘗試,而先驅們之所以百折不撓,實源于救亡圖存的迫切,為了世界之林能有中華一席,為了民族振興能夠實現。辛亥革命勝利了,它終結了千年不變的王朝輪回,埋葬了腐朽沒落的專制皇權,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華民國,開創了順應潮流的共和時代,在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領域譜寫了輝煌業績,從思想意識、制度模式、經濟發展和國家走向等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后世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和思考啟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績究竟是什么?那就是為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和價值理念帶來了巨變,創造了民主政治的先決條件和良好契機。由此而言,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頂皇冠,而且開辟了中華民族振興有為的希望之路。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2 (三)、辛亥年革命,百余年評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00多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在新的偉大征程上,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以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勇氣,以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銳氣,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風雨無阻向前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四、高考真題 1.(2021·天津高考真題)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 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 2.(2021·北京高考真題)1912年1月,列寧起草了一份決議,提到辛亥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俄國無產階級懷著極大的熱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視著中國革命人民獲得的成就”。這表明,列寧認為 A.辛亥革命與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質 B.孫中山領導的政黨代表無產階級利益 C.共產國際的指導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沖擊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治 3.(2021·山東高考真題)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A B C D 4.(2021·浙江高考真題)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边@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 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 5.(2021·廣東高考真題)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 C.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 6.(2021·浙江高考真題)1905年7月,孫中山與華興會領導人商討時指出:“現今大勢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聯絡人才一義。中國現在不必憂各國之瓜分,但憂自己之內訌,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元末朱、陳、張、明之亂,此時各國乘而干涉之,則中國必亡無疑矣。”孫中山旨在 A.批判舊式農民起義的落后性 B.強調聯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說明培養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闡述反抗列強瓜分的緊迫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