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新課標】內容要點:通過了解《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認識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響;通過了解小說、戲曲的繁榮,知道明朝文學藝術的特色認知提示: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了解明朝科技的成就及影響;知道明代文學藝術成就及特色。解讀:明朝時期社會經濟有所發展。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的進步,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的繁榮,這為傳統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明朝的建筑,以北京城為代表,既繼承了前代建筑的優點,也有著獨特的風格。政治、經濟、社會風氣與社會生活的變化,推動小說和戲曲等大眾文學得到很大發展。明朝時,眾多小說家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的語言技巧,敘述了一個個生動、復雜的故事,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對后世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三單元的明朝科技文化部分。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筑在內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進水平,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同時,分析總結出明朝我國科技發展的時代特點,即對傳統古典科技的總結居多,對近代自然科學的運用和發展尚少,潛藏著發展停滯的危機。以此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通過選取對本課涉及的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喜愛歷史,學生學習熱情高、課上回答問題積極踴躍,善于小組討論學習,學習氛圍濃厚。但是由于接觸歷史課的時間不長,學生基礎又相對薄弱,所以對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需要老師做好鋪墊,設置有梯度的問題,層層解剖,以便于學生理解。【教學目標】1.了解明代科技成就,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啟和《農政全書》。2.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3.了解明朝古典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核心素養】1.了解《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的主要內容,知道其鮮明的時代特點;了解它們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學習明朝科技文化成就與時代背景之間的聯系,明白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唯物史觀)2.運用相關圖文史料,分析明朝科技名著的特點。(史料實證)3.列表歸納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較分析能力,明朝古典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4.識讀《明長城示意圖》《明朝北京城平面圖》等地圖、圖片,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點,提高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的時空觀。(時空觀念)5.通過對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的學習了解,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比的創造力,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三位科學家刻苦鉆研、勤奮好學、不甘平庸、敢于進取精神的學習,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使自己的努力付諸于行動。(家國情懷)【重點難點】重點: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北京城和明長城,明朝小說的文學成就和時代特點。難點:由明朝三部科學巨著,指導學生對課本科技成就的時代特點加以分析和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大單元整合】明朝:科技總結傳統領域,實用、實踐,但科技發展面臨停滯的危機。西方:探索新領域,重理論、實驗(近代科學),為侵略與(資本)擴張提供條件。【播放視頻】:《明代科技文化成就》教師: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封建王朝,明代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為科技和文學藝術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科學技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出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明朝有哪些重要的科技著作 在文學藝術上又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明朝在科技文學方面為什么會取得如此成就?【板書課題】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設計意圖:通過視頻,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二、新課講授目錄:(大單元整合)01、科技名著--------------享譽海內外02、建筑藝術--------------恢弘氣派03、文學藝術--------------人見人愛目標導學一:科技名著---享譽海內外1、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教材相關知識,思考:西方學者為何如此推崇明朝在傳統科技方面的成就呢?材料1: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就是李時珍那部登峰造極的《本草綱目》。——李約瑟材料2: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為“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國的狄德羅”,稱《天工開物》是“十七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日本學者藪內清也認為宋應星的書足可與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匹敵。材料3:《農政全書》在歐洲獲得了高度評價并產生了重要影響。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稱贊說:“中國農業是以經驗和觀察為指導,長期保持著土壤肥力,借以適應人口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其產量,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農業耕種方法?!?br/>據世界最大的圖書館館藏數據庫WorldCat的數據統計,美、英、澳、德40多家海外圖書館收藏了《農政全書》的歷代刻本和現代版本。2.教師講述明代科技名著出現的背景:提示:明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有突出的成就,出現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學生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巨著 作者 內容 地位《本草綱目》 李時珍 全書190多萬字,共記載了藥物1800多種;收錄藥方11000多個;還附有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 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開物》 宋應星 覆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 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 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等大類 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4.明朝科技名著的特點(1)內容上:是集大成之作,對歷代科技成就進行了系統的總結;開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學,如《天工開物》和《農政全書》。(2)價值和影響上:雖無突破,但傳統科技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3)從人的主體行為看:勤奮鉆研、身體力行、注重調查研究,具有獻身科學的精神。5.學習與探究:《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都是我國古代的農學著作,請你對它們進行比較。提示:北魏的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北方農業生產技術成果,包括農、林、牧、副、漁等。明未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采集了《齊民要術》的優秀成果,系統地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政策和科學技術,同時還滲透了徐光啟富國強民的“農政”思想。這兩部書都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做出巨大影響。6、三位科學家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提示: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不畏艱險、敢于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7、【相關史實】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國傳教,他們帶來了有關西方自然科學的書籍。一些中國學者積極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并與外國教士合作,翻譯西方的科學著作。其中,徐光啟與意大利人利瑪竇共同翻譯了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對中國數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幾何”以及“點”“線”“三角形”“四邊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另外還翻譯了《泰西水法》、《測量法義》、《測量異同》、《勾股義》等。對中國當時的數學、天文、歷算、軍事、測量、水利和農業等學科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8、【知識拓展】徐霞客是杰出的地理學家,他最早揭示了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巖的各種特征,在世界上,他是科學考察石灰巖地貌的先驅。《徐霞客游記》明末的徐霞客長年旅行,游歷名山大川,走遍大半個中國。他堅持寫日記30多年,留下了60余萬字的游記資料。后人將這些日記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一書。這部書詳細記錄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以及經濟、交通、城鎮聚落、風土文物等,其中對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記錄,居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作者寫景寫物具體形象,情景交融,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缎煜伎陀斡洝芳仁堑乩韺W巨著,也是文學名著。(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填空,梳理相關史實;通過比較兩部不同時期的農學著作,揭示其影響;通過相關史實與知識拓展,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教學過渡】播放視頻:長城,思考,中國古代統治者為何要修建長城?目標導學二:建筑藝術----恢弘氣派(一)明長城1.(多媒體圖片展示長城)教師對長城做簡單的介紹:長城以勢若游龍的身姿盤踞在中國的大地上;雄偉壯觀的嘉峪關;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蜿蜒曲折的八達嶺......。(設計意圖: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通過圖片和介紹讓學生感受長城的磅礴氣勢,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教師: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對長城進行了修筑,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下面我們來了解明長城的概況。2.朗讀課文(“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這段文字)觀察明長城示意圖,填寫明長城的起止位置,分析明朝修筑長城的目的。提示:(1)目的: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2)起止地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3)明代修筑長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布居更合理,技術更先進,設施更為完善,工程質量更為優異。(4)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3、【知識拓展】長城的組成部分,說一說明長城結構、功能。提示:1)結構:以城墻為主體,由關隘、城臺、烽火臺等組成。2)功能:沿線設立衛所,駐守軍隊,開展屯田,進行生產,并修建了相連的道路,形成為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4.(多媒體出示問題:明朝長城的地位、作用與影響)提示:1)地位:在長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長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布局更合理,技術更先進,設施更為完善,工程質量更為堅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2)作用:軍事上抵御了少數民族的侵擾;經濟上促進了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政治上連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3)影響: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5.萬里長城常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多媒體出示問題:合作探究:長城精神是什么?提示: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時代的國家均實行防御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有極高的旅游觀光的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長城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奮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合作探究:比較明長城和秦長城的異同?帶領學生一起回顧秦長城的修筑目的、起止點、功用,并要求學生到黑板上寫出秦明長城的異同。教師:秦長城抵御匈奴騎兵南下,為土筑,明長城抵御蒙古騎兵南下,東段用條石青磚砌筑。明長城比較長。秦長城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長城,全長五千多公里;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全長六千多公里。明長城還增加不少城堡和烽火臺,在重要關口,修筑了好幾重城墻。(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既體現了學習歷史知識的連貫性,便于學生建立時空觀念,又考察了學生的書寫能力。)【教學過渡】長城于 1987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一年被列入的還有故宮。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過渡到故宮。(二)北京城1.視頻展示(《故宮》等)朗讀課文(“明朝北京城……”到“皇家建筑群”兩段文字),提問:營建紫禁城的基本情況。提示:①修建: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于1406年開始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對北京城進行大規模擴建和改造,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②構成:明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宮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設計意圖:選取的是明清故宮的一段視頻資料,視頻資料所展示的內容更加直觀,更容易吸引學生,而且故宮所展現出來的莊嚴肅穆、氣勢恢宏、規模巨大、雄偉壯麗,學生很難想像出來,使用視頻就可以給學生視覺沖擊,清楚地展現北京城的布局,讓學生體會世界建筑藝術瑰寶的藝術魅力與獨特風格,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藝和創造才能。)2.識讀《明朝北京城平面圖》,說出北京城的布局特點。這種結構布局反映了明清什么樣的時代特點?提示: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從宮城到外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諧的巨大建筑群。建筑總面積16萬余平方米,布局嚴整,方城十字街,南北中軸線突出,東西建筑對稱展開,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君權至上。(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段的敘述,既讓學生掌握了北京城的構成、北京城的地位,又加深了學生對北京城的熱愛。)3.【相關史實】故宮鳥瞰圖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課外拓展】什么是文化遺產?我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有什么意義?(1)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或遺址。萬里長城以勢若游龍的 身姿穿群山、越峻嶺,蜿蜒萬里,浩然大氣,堪稱一部以建 筑寫就的中華民族的史詩;北京故宮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 宮殿建筑藝術的精髓,其建筑設計完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立體輪廓、空間組織、建筑色彩,還是平面布局, 都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2)申遺的意義:精神價值:展示中華文明,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保護意識:有利于喚醒人們的遺產保護意識;經濟價值:推動旅游事業的發展,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長城、故宮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國工匠的聰明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016年 3月“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2017年 10月 2日,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紀錄片開播,記述當代的的能工巧匠,傳承中國精神,助力中國夢,工匠精神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教學過渡】:除了上面講到的科技與建筑成就,明朝時期文學藝術也取得了輝煌成就。目標導學三:小說和藝術----人見人皆愛1.【概括經典】明代,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結合起來小說、戲劇等有了突出的發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用表格來概括明朝最著名的三部小說。書名 作者 特點《三國演義》 羅貫中 描寫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戰爭,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 施耐庵 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說《西游記》 吳承恩 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歌頌了孫悟空的正義精神和反抗精神(設計意圖:由于這一部分學生知道的較多,又便于理解,學生可以自主完成,學生將答案與老師的對照,讀記紅色字體,將課堂再次交給學生。)2.【品讀經典】(1)教師提問:對于名著《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中出現的膾炙人口的故事,你能說出 2-3個嗎?這三大名著分別表達了怎樣的主題思想?有什么共同特點?”分析歷史小說與歷史著作的區別。(2)結合PPT給出的經典圖片,大膽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故事。教師概括:主題思想:古代的這三部小說,雖然主題和風格各異,但都規模宏大,結構平整,情節曲折,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也印證了當時的時代特征,中國封建社會的壓迫越來越受到人民的反抗,預示著中國封建制度的下坡路。歷史小說與歷史著作的區別:歷史著作:準確地再現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歷史小說:以歷史題材為基礎,通過文學創造,允許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加工和虛構。(設計意圖:本設計為跨學科學習,對于三大名著,學生了解的較多,大部分學生能說出 5—10個故事,特別是《三國演義》,我們合肥地區有較多的三國遺跡,就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3.閱讀教材,簡要的介紹:明代書畫藝術、戲劇的代表作的基本概況。提示:①明朝時期,書畫藝術繼續發展,出現了書法名家董其昌、繪畫名家徐渭等。②明朝時,戲劇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代表: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4、明朝長篇小說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文化?原因:①商品經濟和工商業市鎮的繁榮(經濟基礎)。②市民階層的不斷擴大(社會基礎)③印刷技術的發展(技術基礎)態度(唯物史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冷靜、理性、批判的繼承。5.合作探究: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討論“明朝科技、建筑、文學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公元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中葉,古老的中國,在經歷了元末明初的連年戰爭、明初南北兩京的大規模興建、明成祖靖難、出征安南、鄭和下西洋,......(明)以勃勃生機,稱雄亞洲,威振世界,國內太平,經濟富庶......客觀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國力雄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交往頻繁等。主觀原因:科學家、大國工匠、文學家的努力。(設計意圖:本課的難點是明朝所取得的成就與時代背景的關系,設計采用材料分析的方式解決這一難題)三、課堂總結縱觀千古,回首過去,中國古代的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獨具鰲頭,醫學、算術、建筑、文學樣樣領先,讓世人贊嘆不已。古人尚能取得如此輝煌、讓世界矚目的成就,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在國力強盛、社會安定的今天,更應厚積薄發,是嫩芽就要破土生長,是雄鷹就要搏擊翰翔,是神舟就要九天攬月,是航母就要下水巡航。新時代屬于我們每一個人,更屬于我們青少年,我們應緊跟時代步伐,乘風破浪,奮勇向前,新時代去奮斗。(設計意圖:通過明朝科技、建筑與文學成就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科技、文學作品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涵養家國情懷。)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學習內容要根據難易程度、篇幅大小,設計環節,做到有所側重;給學生發布的任務,一定要有指向性,最好有提示點;可以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效果,以同桌互查、小組互查等形式,將知識及時消化吸收,將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另外我也根據自己發現的不足,在反思如何更好地有序進行課堂互動,如何讓教學語言更加富有激情,如何水到渠成的做好課堂總結。四、課堂檢測1.《本草綱目》是由明代李時珍通過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群書編成的。書中對妄圖長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風現象進行了批判,對黃連、澤瀉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駁斥。這些體現了該著作( )A.注重繼承 B.宣揚迷信 C.求變創新 D.科學嚴謹【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明代李時珍通過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群書編成的。書中對妄圖長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風現象進行了批判,對黃連、澤瀉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駁斥”反映了李時珍通過考古,論證以前醫學界的錯誤,對迷信長生不老、成仙進行了駁斥,提倡科學嚴謹。D正確;繼承在材料中沒有體現,A排除;“對妄圖長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風現象進行了批判,對黃連、澤瀉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駁斥”,B排除;“《本草綱目》是通過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群書編成的”沒體現著作的求變創新,C排除;故選D。2.一位同學分類梳理中國古代書籍,其中①處可填第一類:《論語》《老子》《墨子》第二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第三類:《齊民要術》《天工開物》_____①_____A.《農政全書》 B.《大唐西域記》 C.《竇娥冤》 D.《全唐詩》【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第三類:《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都屬于科技著作。選項A《農政全書》屬于屬于科技著作,符合題意;《大唐西域記》與玄奘西行相關,B排除;《竇娥冤》、《全唐詩》屬于文學作品,CD排除;故此題選A。3.下圖為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治國理政的場所,位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是 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筑之一,殿前設有廣場,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這種建筑理念反映出A.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的B.太和殿高大雄偉,象征皇權至上C.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D.北京是由宮城、皇城、京城三大部分組成的【答案】B【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 故宮的設計貫穿了“君權神授”的思想,而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體現了故宮的本質特征,即處處反映出以皇帝為中心、皇權至上的建筑設計,故B項符合題意;ACD項與題意不符。故選B4.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御體系和結構最完善的長城工程。下列說法符合這一觀點的是①明長城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②明長城保護了中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③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全長六千多公里④明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修筑了東起遼東、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里的明長城。長城的修建前后用去二百年的時間,長城的存在有效抵御了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保護了中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①②③符合題意;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故宮。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和D。故選A。5.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蕓蕓眾生為主人公的世情小說勃興,這些作品,有的描繪小手工業者之間真誠互助的新型職業道德,有的宣揚蔑視金錢等級、貴在知心互重的婚戀觀念,也有的歌頌商人追求金錢、海外冒險的理想。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說勃興與下列哪一現象密切相關?A.民族矛盾尖銳 B.皇權高度膨脹C.工商業市鎮繁榮 D.近代科學傳入【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業的繁榮、城市生活更加豐富,為了適應市井生活需要。以市井蕓蕓眾生為主人公的世情小說勃興起來,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不符合題意;所以答案選C。6.下列四幅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百家爭鳴 B.史學巨著 C.文獻典籍 D.藝術成就【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屬于儒家經典,《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學著作,《大唐西域記》是根據玄奘西行天竺的見聞編寫的著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四幅圖片反映的都是我國古代的文獻典籍,因此C符合題意;只有《論語》與百家爭鳴有關,排除A;只有《史記》屬于史學巨著,排除B;四本書籍都未反映藝術成就,排除D。故選C。試卷第2頁,共1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