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課程 標準 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 課標解讀:1、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有歷史淵源,尤其是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為資本主義制度描繪了藍圖。2、資產階級革命是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前提。3、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重要實踐。教材 分析 1.教材內容:本課講述了英、美、法、德、日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基本史實,以及這些國家各具特色的政體。 2.本課地位: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因此本課在本單元、本冊教材和高中歷史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編排特點:本課內容量大,涵蓋的國家很多,將諸多事件融合到一課中,但教材內容的敘述卻簡明扼要。所幸本課教材補充資料也較多,這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學習和理解。學情 分析 1.已有知識: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在初中初步學習了本課的大部分內容。客觀而言,初中階段的積累為本課學習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由于高一學生對世界歷史并不是很熟悉,況且初中又是小科目教學和考試,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且參差不齊。 2.認知特點:在經過初中三年和高一一學期的學習后,高一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科基本素養和學習能力。但是學生仍然缺乏對世界歷史的宏觀認識,難以較好把握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因此,在本課設計中,將初高中教材內容有機銜接,優化組合,重視內容的邏輯梳理,注重事件的前后聯系,也把本課內容與前一課相聯系,形成大單元教學,幫助學生在整體上感知歷史、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落實歷史教學的五大核心素養。學科 核心 素養 1.通過梳理英、美、法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史實,了解三國革命進程以及革命成果。(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通過了解19世紀資本制度在全球的擴展,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制度在各國產生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3.通過史料研讀,理解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的初步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4.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認清資產階級所宣揚的人權、自由、平等的精神本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唯物史觀)教學 重點 1.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2.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3.資本主義的擴展教學 難點 1.歐洲思想解放與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 2.英德美法政治制度的異同;資本主義擴展過程中各國體現的特點。教學 方法 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分析歸納法、圖示法、講解法等課時 安排 建議3課時教學內容及過程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出示:(法)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該畫是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一幅油畫。畫面的主體為一個的年輕女性手中握著的是一面象征共和的三色旗。她就是克拉拉·萊辛,又象征著自由女神。 (設計意圖:先利用名畫引出法國大革命和共和制,然后再關聯到英、美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介紹歷史概念: 1.資產階級革命 所謂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統治,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道路,其實質就是以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取代封建剝削制度。 2.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資產階級建立起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 (設計意圖:明確兩個本課學習頻繁出現的歷史概念,為展開本課學習做好鋪墊。) 一、從女性參與的視角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材料:1642年1月31日,一群婦女向上議院遞交一份陳情書,抱怨商業的衰退并要求結束宗教的爭吵,并且在愛爾蘭赦免新教徒。 1642年2月婦女向議會遞交請愿書,請求議會進行宗教改革。 ——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 設問:根據以上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提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 “王在法下”、“王在議會”的歷史傳統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 王權專制,激化了社會矛盾。 (設計意圖:將英國婦女的請愿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考量,分析歸納革命的背景) (2)過程 思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什么樣的特點?(長期性、曲折性、反復性、妥協性) 材料:新國王是由議會創造出來的,沒有議會就沒有國王的王位。這就把近100年來困擾不休的主權問題解決了:既然議會創造了國王,主權當然在議會。從此以后,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 ——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 根據材料總結光榮革命具有怎樣的意義。(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政權,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和平漸進的改革方式。) (設計意圖:利用圖示勾勒過程,揭示革命的特點;利用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分析革命的意義。) 2.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 (1)確立: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材料:《權利法案》明確規定了限制王權的條款: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招募或維持常備軍。 議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 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詢問。 為申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議會應時常集會。 問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說說這些規定限制了國王的哪些權力?保證了議會哪些權力?《權利法案》頒布前后英國國王和議會的權力各有什么變化? (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權力,保證議會權力,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司法獨立于王權的原則,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 (設計意圖:利用材料概括《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認識該文件的歷史意義。) (2)發展: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設計意圖:利用圖示展示英國政體的運行,結合“歷史縱橫”歸納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材料: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使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但工人階級、婦女被排斥在外。1872年法案規定,實行無記名投票,取消議員的財產資格限制;1885年,法案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普選權。1918年議會通過《人民代表法》,30歲以上有一定財產的婦女首次獲得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女性獲得與男性同等的選舉權。二戰前夕,英國已實現全民普選。(閻照祥《英國持久的議會改革》) 問題: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女性選舉權改革的發展趨勢及其所體現的政治民主化的特點。(趨勢:婦女的選舉權從無到有并逐步普及。特點:漸進、和平和法制化。) 【設計意圖:分析材料并結合英國女性獲得選舉權,認識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逐步 完善和英國政治民主化演進的特點(和平漸進的改革)】 二、從女性參與的視角看美國獨立戰爭與共和制 1.美國獨立戰爭 (1)背景 材料一:18世紀中葉,北美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日益加快了步伐……資本主義經濟……盡管它們尚處在資本主義手工工廠階段,但卻代表了經濟發展的方向。 ①經濟(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但英國對北美的殖民剝削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材料二:1763年時(英國政府)宣布禁止向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移民。……然后,是施行一系列財政措施,公布了“糖稅法”“駐兵法”“印花稅法”和“湯森稅法”;其目的是為了將英國繁重的稅收負擔的一部分轉嫁到美利堅殖民者身上上。(《全球通史》) ②政治: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剝削,引起人們不滿。 材料三:在殖民地時期的堅實基礎上,婦女在獨立戰爭期間由于接觸到當時廣泛傳播的自由和平等思想,已開始認識到性別的不平等。隨著《獨立宣言》的發表,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所留下的堅實女權基礎開始影響社會,使女權運動開始萌芽。 ③思想:啟蒙思想的影響 (設計意圖:利用史料歸納美國獨立戰爭的背景,從婦女的視角認識啟蒙運動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2)過程 (3)性質: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設計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再現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認識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2.美國的共和制 (1)背景:松散的邦聯危機,急需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 (2)內容 ①聯邦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議會、政府、法院)。 ②三權分立 (3)體現的原則:聯邦制;分權制衡;民主。 (設計意圖:依據所學并結合圖示,了解美國共和政體的特征及其體現的重要原則, 認識到制度創新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4)評價 ①性質: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②美國:為美國的穩定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世界:它所創立的總統以及總統制共和國的政體,后來成為資產階級國家體制的重要模式之一,有很大國際影響。 ④局限:單純地強調政權組織形式,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沒有充分保證人民的權利;它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如允許奴隸制度的存在;不承認黑人、印第安人和婦女與白人男子有相等的權利等。 1787年憲法第一條第二款: 眾議員人數及直接稅稅額,應按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數目比例分配,此項人口數目的計算法,應在全體自由人民——包括訂有契約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課稅的印第安人,數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注:憲法中所稱的“人”是“man”不包“woman”,而“其他人”(other persons)實際上指黑人和奴隸。) (設計意圖:依據所學并結合材料,對美國1787年憲法進行客觀評價。) 三、從女性參與的視角看法國大革命及艱難曲折的共和之路 1.法國大革命 問題:法國大革命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材料一:資產階級對舊政權極不滿意。他們憤恨自己受到貴族的冷落、被王室看作二等臣民并被排除在官僚機構、教會和軍隊中的高級職位之外。簡言之,資產階級想要獲得與他們日漸增長的經濟力量相稱的政治權力和社會聲望。(《全球通史》) ①根本原因:法國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 材料二:與此同時,隨著美國革命走向成功,上至議會,下至城堡開始有人討論“人的權利。”(瑪麗·普拉特·帕米利《法國簡史》) ②外因:受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材料三:大革命推動了法國女權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促進了法國婦女的覺醒,參與攻占巴士底獄等革命運動,使法國婦女的傳統觀念收到強烈的沖擊,她們追求政治權利的運動越來越激烈。(劉大明《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性別歧視和女權運動》) ③思想:啟蒙思想的影響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充分運用史料分析和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了解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背景,認識到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法國婦女參與革命和在革命中發揮的作用。) 2.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探討1:艱難的原因?(內因:①封建勢力強大;②小農經濟發達,君主制傳統還很濃厚。③法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致使法國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 外因:周邊國家都是君主制,法國率先廢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對或武裝干涉。) 探討2: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對法國、歐洲和世界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了解法國大革命的過程和法國共和政體最終確立的艱難性和曲折性,探討艱難的原因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聯結點:三者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教材“思考點”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 將本節課的內容和前一課的知識有機集合起來,建立起單元知識的聯系。) 四、從婦女參與的視角看資本主義的擴展 (設計意圖:出示世界地圖,引導學生回憶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代表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引出“資本主義的擴展”這一主題。【時空觀念】) 1.俄國農奴制改革 材料一:從18世紀前無人顧及,到18--19世紀受彼得大帝改革、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思潮洗禮,俄羅斯女性世界在社會巨變之際發生了巨大轉變,對俄羅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楊昕《18-19世紀初俄羅斯女性世界之流變》 材料二:(19世紀上半期)農奴反抗農奴制的暴動不斷增多,1826-1861年共發生1186次。……這些暴動反映了俄國人民群眾對農奴制的極端痛恨,反映出農民要以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消滅農奴制的愿望。 ——《世界史·近代史編》 【設計意圖:依據材料和所學概括原因,通過內容分析改革的影響(性質、意義和局限)。】 2.美國內戰(南北戰爭) (設計意圖:了解內戰的原因和概況,認識其影響。) 3.意大利的統一 材料:1860年,瑞士歷史學家布克哈特在其著作中以“人的發現”的提法精辟地概括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人本思想成就。在他看來,這個時期婦女與男性處于完全的地位。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和所學,了解意大利統一的原因和經過,認識其影響。) 4.德意志的統一(原因、方式和結果) 材料一:1648年,德意志分裂成314個大大小小的邦國……1814年,由38個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但各邦依然擁有著獨立的主權。 除了混亂的貨幣,邦國之間還設立了重重關卡,收取繁重的關稅,……,在19世紀初,從柏林到瑞士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值。” (《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二:所以在19世紀初,德國出現了婦女運動。在這之后,參加婦女運動的女性越來越多,婦女運動的規模也越來越壯大。 根本原因:國家分裂狀態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和君主立憲制 思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皇帝擁有較大權力(國家元首,決定對外政策,主宰議會,創制法律,任命官吏);帶有專制主義色彩。 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是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 (設計意圖:了解統一的原因和概況,在和英國政體對比中認識德國新政體的特征以及由此產生的重要影響。) 5.日本明治維新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 四、破舊來之陋習,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條誓文》 材料:為適應女子教育的發展的需要,政府在1871年向國外派遣了第一批女留學生;1872年頒布《學制》,賦予全國的女子同男子一樣的有同等的就學機會。(胡澎《近現代中日婦女地位的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教材和初中所學,了解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因,知道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理解其重要影響。通過分析材料,認識明治維新在向西方學習過程中推行“文明開化”的重要作用。) 問題探究: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評價 材料一:“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①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 材料二: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國)全國選民人數從1831 年的48.8 萬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 萬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約2% 增加到3.3%。(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 ②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制度。其全球擴張仍帶有掠奪性。 材料三:杰克遜總統實行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遷中約減少了1/3 的人口。美國的大陸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場上。(楊生茂、陸鏡生《美國史新編》) ③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主義,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 (設計意圖:依據材料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客觀評價(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培養學生從整體上對歷史事件的進行評價的能力。) 歷史感悟中回望現實 想一想:對我國政治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 妥協中漸進、完善,不可操之過急; 尊重歷史和傳統; 選擇符合國情的模式; 最關鍵的是自信 ……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設計意圖:歷史與現實連結,中外關聯,堅持四個自信,升華思想。) 本課小結 (設計意圖:構建體系,整體把握,升華主題。)板書 設計作業教學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