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目標 1.能夠在知道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進行的早期革命運動,并在相關史實的基礎上,運用史料解釋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運用時間軸的形式,感受孫中山等早期革命黨人進行革命的復雜的社會背景,感悟革命黨人舍身忘死、救國救民的精神品質,進而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運用記錄歷史年代的基本方式,將正確的歷史事件、人物置于正確的時間與空間之中。(時空觀念,家國情懷) 3.能夠綜合運用相關史料闡釋三民主義的重要意義,并從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與現實的角度理解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4.能夠從孫中山的革命實踐中感悟其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百折不撓的精神,結合自身實際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動力和決心。(家國情懷)重難點 重點:孫中山思想轉變與早期革命活動。 難點:三民主義思想內涵及其意義與局限性。導學卡 【獨學】1、組長檢查獨學情況(導學案預習填空部分)的和書本的p38-41頁需要劃的重點。 2、課代表進行加減分并給予評價。 3、朗讀精學精練知識點 【講授新課】全班認真聆聽老師講授重難點,并且做好詳細筆記,標出疑難點。 【對群學】結合老師所講的內容, 以小組為單位,5分鐘完成【課堂展示】,完成后,站起來首先與對子進行對學,然后小組間進行群學,歸納總結答案,并進行分工準備展示。 【展示】上臺展示小組講解題目,并解答其他同學疑問(學生按照安排的位置站好,并做好筆記) 【檢學】學生完成練習冊 (當堂練習1—4題)教師活動 【導入方式】 導入:通過“由詩猜人”引入新課 學生結合詩中人物評價與歷史史實,猜測紀念的人物是誰。 【獨學】學生閱讀書本時巡查學生筆記,并適當提示圈出重難點,記錄發現的問題 【新課講授】對新課的重難點知識進行精細分析和講解 一、棄醫從政 救國之志 1.走進孫中山:少年立志 結合時間軸講述孫中山少年生活的時代背景:孫中山出生時值太平天國結束兩年后,并且孫中山從小自詡“洪秀全第二”,表現出其自小就不凡的志向。 【材料1】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 結合材料感受孫中山年少時便立下崇高的志向。 教師帶領學生回憶晚清發生的歷史事件,思考孫中山從事革命前中國社會存在的狀況。 2.第一次改變:醫人?醫國? 結合時間軸,介紹孫中山學生時代的社會背景,孫中山在澳門香港行醫時,切身體會到政府腐朽無能,由此產生思想的第一次轉變。 【材料2】孫中山說:“醫術救人所濟有限,其他慈善事業亦然。若夫最大權力者,無如政治。政治之勢力,可為大善,亦能為大善。吾國人民之艱苦,皆不良之政治為之。若救國救人,非鋤去惡劣政府不可。”——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 結合材料分析孫中山最終選擇了怎樣的道路? 答:棄醫從政 3.第二次轉變:改良?革命? 【材料3】 1887年10月孫中山進入西醫書院學習時,正是何啟為改革大聲疾呼的時候……何啟的改良主義思想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孫中山更是影響不小。——楊世寧:《略論港人何啟對孫中山早年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第19期。 閱讀材料,了解孫中山早期受到老師何啟的影響較大,思想偏向于改良主義。于是有了上書李鴻章之事。 【材料4】 “歐洲富強之本…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 然而李鴻章并未給予回復,此事成為孫中山思想轉變的第二次契機。 【材料5】 憮然長嘆,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不得不稍易以強迫。——《倫敦蒙難紀》,黃季陸編:《總理全集》,第3頁。 興中同盟 三民主義 創立興中會 教師展示表格。 2.廣州起義 【材料6】 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緝,被香港當局驅逐出境。從此,他斷發改裝,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國考察社會實際,發展革命組織,為繼續革命作準備。 教師補充廣州起義之后,孫中山流亡海外發生的事件。如倫敦蒙難事件。并補充孫中山三民主義正是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有了框架。 3,中國同盟會 依據時間軸,展示孫中山成立中國同盟會的社會背景及。 并展示表格: (1)提出問題:為什么孫中山能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孫中山早年從醫人轉向醫國,從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成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在領導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歷程中,創建革命團體,建立政黨,確立三民主義,發動武裝起義。 (2)革命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內容: 展示材料與圖片: 【材料7】 ……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來分成兩次去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解決的法子,社會學者所見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孫中山在《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1906年12月) 將材料內容與三民主義內容依次對應。 進步性: 學生結合教材,理解三民主義提出的進步性。 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 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局限性: 【材料8】 同盟會初成立的時候,孫中山就擬定了一個預定在起義成功后由軍政府發布的對外宣言,武昌起義的第四天,就由黎元洪把這個宣言送交各國駐漢口領事。宣言中聲明承認,以前清政府和各國所定條約繼續有效,表示了向帝國主義妥協的外交方針。——丁曉先:《中國近代簡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第46頁。 【材料9】 同盟會的民生主義,主觀上想防止貧富不均。它認為,社會經濟組織不完善是貧富懸殊的原因,主張用平均地權的方法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此外,民報上又提出“土地國有”的政策。——蘇壽桐 編著:《中國歷史》(第三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68頁。 總結三民主義具有怎樣的局限性? 未明確提出反帝綱領,具有軟弱性。 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因此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 志同道合 共舉革命 1.通過圖文展示晚清革命志士第相關事跡與遺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教師描述,創設情境。 教師簡單介紹從廣州起義開始到辛亥革命之前發生的10多次的革命,重點指出萍瀏醴起義與黃花崗起義的意義。 從1895年建立香港興中會,至1911年辛亥革命16年間,孫中山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每次起義都經歷了籌款、起義、失敗、流亡、宣傳、再籌款、再起義的過程,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材料10】 于是中山在檳榔嶼,約黨人集議重起事,民國前一年,陰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等在廣州舉事,徑攻督署,死者甚眾。最著者72人,事后叢葬黃花崗。這72人多閩粵留學外國的青年,皆革命黨里的精英,死事時從容義烈,尤足動中外人的同情,不期然而然的都趨向革命黨人了。——傅緯平編著:《本國史》(第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65頁。 提出問題:這些革命實踐具有怎樣的意義? 革命實踐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進程的發展。 【小結】簡單總結本節課內容,并展示孫中山對未來少年們的期望: “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孫中山 【群學】巡查學生的完成情況,適時點撥,并且記錄發現的問題(特別是學生錯誤率較高的或者普遍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且注意本學科群學時學生不需要移位,學生站在座位上完成),安排小組展示 【展示】認真聆聽學生展示,適時點撥,避免學生偏離題目范疇;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問題詳細分析,并且設疑追問,延伸知識。 【檢學】巡查學生的完成情況,適時點撥,并且記錄發現的問題,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講解 板書設計: 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一、棄醫從政 救國之志 二、興中同盟 三民主義 三、志同道合 共舉革命 1、二次備課: 2、課堂問題記錄:小組表現①②③④⑤⑥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