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9課 辛亥革命目標 1. 【知識與技能】了解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了解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通過對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巧用多媒體,小組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研討歷史資料,從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學會全面認識、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態度】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表現,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精神。重難點 重點:廣州起義、武昌起義; 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導學卡 【獨學】1、組長檢查獨學情況(導學案預習填空部分)的和書本的p42-45頁需要劃的重點。 2、課代表進行加減分并給予評價。 3、朗讀精學精練知識點 【講授新課】全班認真聆聽老師講授重難點,并且做好詳細筆記,標出疑難點。 【對群學】結合老師所講的內容, 以小組為單位,5分鐘完成 【課堂展示】,完成后,站起來首先與對子進行對學,然后小組間進行群學,歸納總結答案,并進行分工準備展示。 【展示】上臺展示小組講解題目,并解答其他同學疑問(學生按照安排的位置站好,并做好筆記) 【檢學】學生完成練習冊 (當堂練習1—3題)教師活動 【導入方式】 導入:視頻導入,回望一個世紀前,在辛亥年間的武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驚醒了中國,也震撼了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那段彪炳千古的歷史,共同走進第9課《辛亥革命》。 這節課我們從三個篇章來學習: (一)革命志士掀起義——革命志士的奮斗 (二)武昌起義燃烈火——武昌起義 (三)辛亥精神耀中華——辛亥革命的意義 【獨學】學生閱讀書本時巡查學生筆記,并適當提示圈出重難點,記錄發現的問題 【新課講授】對新課的重難點知識進行精細分析和講解 革命志士掀起義——革命志士的奮斗 問: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民族危機,如何才能擺脫被瓜分的命運?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民族危機,如何才能擺脫被瓜分的命運? (補充:在上節課學習了革命的前期準備,在組織上成立了革命團體和組織;思想上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在革命思想上做了傳播,那么接下來在軍事上革命黨人們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 展示《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形勢圖(PPT) 學生自學在書中P42-43,找出革命黨人的四次重要起義,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四次起義的知識卡片。 在交流萍瀏醴起義時,教師注意指導學生正確書寫萍瀏醴;并指出黃花崗起義非常悲壯,許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斂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孫中山在得知他們的犧牲后,悲痛的說:“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問:黃花崗起義的影響? (雖然這幾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但革命黨人的努力仍值得我們銘記,展示秋瑾事跡和林覺民《與妻書》對比女革命黨人的堅韌和林覺民的柔情,刻畫有血有肉的革命黨人形象,引出革命黨人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為國為民、不怕犧牲 (過渡:分析完革命黨人的精神后,教師指出:“英雄的人物有著英雄的事跡,英雄的人民造就了英雄的城市,武漢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這次疫情防控戰中,武漢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下面我們就把目光投向武漢三鎮中的武昌,進入第二篇章:武昌起義燃烈火——武昌起義。) 二、武昌起義燃烈火——武昌起義 1.結合《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圖》,學生閱讀課本P44,找出四個關鍵詞所對應的事件并排序。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總結能力,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清晰地掌握基本知識。 2.播放武昌起義的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還原起義的過程。 3.展示武昌起義的后續發展情況 4.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出示材料,師生共同分析。 【小結】遙望辛亥當年,革命者們前赴后繼,為實現國家獨立、民族富強和人民幸福,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這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更是一個民族的脊梁。辛亥革命一百年后的今天,中華民族依然面臨民族復興的艱巨使命,讓我們與時俱進,繼續發揚和傳承這種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吧! 【群學】巡查學生的完成情況,適時點撥,并且記錄發現的問題(特別是學生錯誤率較高的或者普遍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且注意本學科群學時學生不需要移位,學生站在座位上完成),安排小組展示 【展示】認真聆聽學生展示,適時點撥,避免學生偏離題目范疇;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問題詳細分析,并且設疑追問,延伸知識。 【檢學】巡查學生的完成情況,適時點撥,并且記錄發現的問題,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講解 板書設計: 第9課 辛亥革命 1、二次備課: 2、課堂問題記錄:小組表現①②③④⑤⑥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