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各具特色的國家第一課:國體與政體國家是什么 國家的本質關于國家的認識與解釋,迄今最全面、最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它透過形形色色的國家現象,揭示了國家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的含義:國家產生:國家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以后產生的國家屬性: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國家的屬性(1)國家具有主權屬性、階級性和社會屬性。這些屬性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在不同領域中,強調其屬性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2)在國際交往中,更強調的是國家的主權屬性。(3)在研究國家與革命的問題時,國家的階級性就被提到首要位置。(4)在研究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時,國家的社會屬性便顯出其重要性。國家的基本構成要素: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它們是國家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權。◆領土是指處于國家主權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領土是國家行使主權的范圍和空間。一國的領土一般由領陸、領水、領空組成。領陸:領陸是指一國疆界內的陸地及其底土。一國的領陸既包括其大陸領土,也包括其所屬島嶼。領水:領水是指位于一國疆界內的或與陸地疆界鄰接的一定寬度的水域乃至水床和底土。一國的領水包括其國境內的河流、湖泊、運河、河口、港口、內海灣、內海峽以及領海。領空:領空是指領陸和領水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間。◆ 政權是指政治上實行統治的權力,也指體現這種權力的政權機關。◆ 主權是指一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決定對內對外政策、處理國內國際一切事務的權力。國家的性質:就是國家的階級本質。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什么階級手中,什么階級是統治階級,什么階級是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從國家的本質看,所有國家都是一定階級對其他階級的專政。專政的含義:①統治階級憑借國家權力,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②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其實質是在統治階級范圍內,按照多數人的意志,實現國家職能。因此,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服務于統治階級的。③民主與專政的聯系:民主與專政相互依存,凡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必然包括一定階級的民主,同時包括對其他階級的專政。資本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的異同比較 資本主義民主 社會主義民主不同點 享有民主的主體 資產階級 廣大人民群眾專政的對象 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 極少數敵對分子體現的國家性質 資產階級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民主發展程度 比較成熟和完善 不成熟,有待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民主的特點 虛偽性和欺騙性 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民主的本質 資產階級當家作主 人民當家作主相同點 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服務于統治階級;都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是一定階級的民主和對一定階級專政的結合注意:專制國家也有專政(一個人)國家的根本職能:政治統治職能。國家還具有社會管理職能。①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是國家行使政治統治職能必不可少的工具。②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包括管理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維護公共秩序,興建和維護公共設施,保護自然環境,等等。當今世界主要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國家。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享有民主的主體不同,專政的對象也不同。②絕大多數人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表明社會主義國家不同于一切剝削階級國家;③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民主。④新型的民主與新型的專政,體現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特征。國體與政體國體的含義:即國家性質,反映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政體的含義: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就是國家管理形式。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為行使政治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必然要采取某種形式組織政權機關。統治階級為維護其根本利益,總是力求采取最有效的政權組織形式。國體與政體的聯系:不同國家的政體可能多種多樣,但都是統治階級組織國家政權機關的特定方式,終歸是其國體的表現形式。因此,國體決定政體,政體體現國體,一定的政體服務于一定的國體。國家制度的含義:包括國體與政體,即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從國體意義上講,都是專政與民主的統一體;從政體意義上講,則是實行同專制政體相對立的民主政體的國家。古代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大都實行專制政體,而現代國家大都采用民主政體。民主政體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成熟和完善的。一個國家的政體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變化既包括隨著國體的變化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也包括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的變遷,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變化。政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體現: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國家的政體是完全一樣的。除了國體對政體的決定作用外,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社會習慣、發展程度等,都是影響政體的因素。現代國家,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大都實行代議制。代議制的含義: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代議制的本質:間接民主)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廣泛參與,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體;另一方面,不可能全體公民都經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國家事務。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征:代議制是公民和國家之間的政治紐帶。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開創于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產生過程: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原因: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采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性: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決定著國家的其他具體制度。它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①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②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③保證人民當家作主、④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我們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這一根本政治制度。關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西方議會制度區別 經濟基礎 生產資料公有制 生產資料私有制階級實質 維護人民利益 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反映國體 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運行原則 民主集中制 三權分立工作效率 議行合一效率高 相互扯皮效率低相同點 都是代議制,即由選舉產生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代議制充當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政治紐帶,成為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征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從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及其職權范圍看,現代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大致有兩種,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制度 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憲制產生 遵循民主基本原則建立起來 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或對君主制進行改良的產物,它保留了君主制的外殼甚至某些實質性內容。元首及產生 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一般經由選舉產生 國家元首由世襲的君主擔任(虛君)國家 民主共和制為現代大多數國家所采用,但由于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具體國情不同,其具體形式和運行方式不盡相同,實際作用也存在很大差異。(美、法、德、韓) 英國、日本、西班牙等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家政權的實際運行與民主共和制國家大體相同。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運用金錢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蓋國家的階級性質。民主共和制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對國家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他們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好的政治外殼。后果:當前,一些發展中國家照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共和制的模式,但這種模式不符合本國的國情,既不能保障本國人民的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也難以保障國家職能的有效行使,致使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已。議會制和總統制從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看,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分為議會制國家、總統制國家、半總統制國家。大多數國家實行議會制或總統制。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在英國、日本、意大利、德國、印度、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等議會制國家。關系:①政府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力,向議會負責。②政府以議會為基礎產生,政府首腦一般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③政府首腦往往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④政府接受議會的監督,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A.當議會對政府表示不信任時,政府必須集體辭職,由國家元首指定人員重新組織政府;B.或由政府首腦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進行議會選舉,根據新的議會選舉結果,成立新的政府。注意:總理=首相當前西方議會制度分為兩院制和一院制。兩院制是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兩院并立,分擔議會職能的制度。這些國家的兩院名稱不盡相同。例如,英國稱為上院和下院,日本叫參議院和眾議院,荷蘭叫一院和二院,等等。兩院制最早產生于英國。英國議會下院素有“至尊議會”之稱,擁有極大的權力,包括立法權、財政權和監督權,是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上院在議會體系中只起輔助作用,表現在監督下院工作、協助下院立法、通過行使“延擱權”修改和否決議案等方面。一院制是議會只設一個院的制度。丹麥、新加坡、新西蘭等國家均采用這種制度。在總統制國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總統不僅是國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總統獨立于議會之外,由選民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產生,一般有任期限制。總統只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但在某些重大事務上可能會受到議會的制約。議會制 總統制區別 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政府產生辦法 由議會選舉產生,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由當選總統組織產生,向總統負責國家元首權力 虛位,沒有實權 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掌握實權 執政黨產生辦法 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 奪取總統選舉勝利的政黨 主要類型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制聯系 都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管理形式,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服務的在法國等少數國家,總統由選舉產生,是國家元首,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力,但不是政府首腦,政府首腦另由內閣總理擔任,向議會而不是向總統負責。這種政體既有總統制的特征,又有議會制的特征,一般被稱為半總統制。國家 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議會制 總統制 半總統制英國 √法國 √德國 √意大利 √日本 √俄羅斯 √美國 √政黨和利益集團政黨(1)政黨的產生地位:政黨是在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政黨是階級的領導者。(2)政黨的作用:在現代國家的政治體系中,以掌握政權、國家統治為目標的政黨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3)政黨的目標:政黨是有組織的政治團體,通常以執政為主要目標;也有一些政黨不謀求執政,但積極致力于推廣某種政治思想、維護某種政治利益。在代議制政體下,政黨爭取執政的主要手段是參加選舉。政黨的特征: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對國家大政方針和社會議題有明確的態度和主張,這些往往體現在其政綱或黨章中。現代政黨誕生于英國,是1640年以后在君主制與共和制的分歧中逐步產生的。目前,保守黨和工黨為英國兩大政黨,占據英國議會下院絕對多數席位。美國的黨派政治是在1787年圍繞憲法問題而出現的,經過不斷演變,形成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的局面。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政黨,是在民族獨立運動中產生的,一般是本國獨立運動的領導力量,往往在國家獨立后成為執政黨并實行一黨制;有的是在國家獨立后改組政黨,或重新建立新的政黨;有的是在軍政府統治一段時期后才出現政黨。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幾十年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的政黨呈現多元化趨勢,開始出現兩黨制、多黨制等。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正對很多發展中國家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2.政黨制度(1)類型: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制度的類型有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2)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制度的實質: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形式,都無法改變其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欺騙人民大眾的根本性質。(3)中國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新型的政黨制度(1)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2)中國不能實行西方兩黨制和多黨制。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不能實行西方兩黨制和多黨制。主張在中國實行西方兩黨制和多黨制,實質上是要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利益集團1.含義: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會提出訴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壓力,借以影響公共政策,以爭取其團體利益及其成員利益的社會團體。2.地位:利益集團又稱壓力團體或倡議團體,是現代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目標:利益集團不同于政黨,它們不以取得政權或改變政權為目標,而是在既有政治體制內進行完全合法的活動。4.影響政府決策的途徑:游說、宣傳、助選、集會游行、司法訴訟等。5.作用: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集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1.利益集團的類型:根據其訴求性質的不同,利益集團可分為自利型利益集團和公益型利益集團。(1)自利型利益集團:主要關心本團體及其成員的經濟利益,這類團體往往是職業性、專業性、功能性的組合,如商會、醫生協會、教師協會等。(2)公益型利益集團:主要爭取非經濟性的共同理想,如綠色環保組織、婦女權益保障組織等。2.利益集團的作用(1)積極作用:利益集團在資本主義國家政治中起著充當公民與政府間橋梁的作用。資產階級各派及其代理人通過利益集團競爭和分享國家權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維護美國資本主義制度。(2)虛偽性和消極作用①只有少數利益集團對國家決策產生決定性作用,代表勞動人民的眾多利益集團影響力卻很小。②利益集團作為公眾參與政治的“中間人”,壟斷了公眾接近政府權力的途徑。③利益集團為政府腐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二課:國家的結構形式主權統一與政權分層1.國家主權的含義:是現代國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據,它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國家主權原則是當代國際法的基石。1970年10月2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關于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對國家主權原則作了明確規定。各國一律享有主權平等。各國不問經濟、社會、政治或其他性質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權利與責任,并為國際社會之平等會員國。主權平等尤其包括下列要素:【各國法律地位平等;每一國均享有充分主權之固有權利;每一國均有義務尊重其他國家之人格;國家之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不得侵犯;每一國均有權利自由選擇并發展其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制度;每一國均有責任充分并一秉誠意履行其國際義務,并與其他國家和平相處】。2.國家主權的地位:國家主權是一種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沒有任何其他權力主體可以對其加以否決或駁回。3.獨立自主的對外交往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國家主權通常以法律形式在憲法中加以規定,對外則表現為國家之間的相互承認(對內:至高無上)。意義:國家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國家主權的喪失意味著國家的解體或滅亡。對于國家主權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成立,通常有兩種看法。一種是“宣示說”,即一國政府宣布其國家主權之時,其國家主權就已自然形成。另一種是“承認說”,即一國主權之存在,離不開其他國家的承認。(二者結合)4.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獨立權、管轄權、平等權、自衛權等。獨立權 主權國家擁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政、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權利管轄權 主權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轄的權利平等權 主權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也不論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有何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自衛權 主權國家擁有保衛自己的生存和獨立的權利提醒:關鍵詞法區分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1)獨立權:“自己意志”“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自主決定”等。(2)平等權:“國家不分大小享有投票權”“使用本國文字的權利”“法律地位平等”。(3)自衛權:“國防建設”“建筑要塞”“還擊入侵”“捍衛主權”等。(4)管轄權:“管理本國公民”“保護本國公民”“維護僑民利益”“管理駐外使館”等。1.中央政府:一個統一的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2.進行行政區劃的原因:國家之內的行政區劃,通常是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產生的。當然,行政區劃的界線和分層,往往需要考慮民族、宗教、歷史、地理、文化、經濟、軍事等諸多因素。3.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4.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力的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圍內的權力。中央政府與地方各級政府的權力劃分,往往通過國家憲法加以規定。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國家秩序與整體發展、軍事、外交等國家級事務,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各自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等地方性事務。5.我國中央和地方職權的劃分:中央與地方各級國家機構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劃分職權。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國家整體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須服從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證中央統一領導的同時,必須考慮地方特殊利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我國,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單一制和復合制1.單一制(1)組成單位:是按地域劃分的普通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2)職權劃分:中央享有最高權力;地方政權被置于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只能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使職權。權利來源:地方權力由中央授予在中央集權型單一制國家,地方政權在中央政權的嚴格控制下行使職權,由中央委派官員,或由地方選出的官員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地方沒有自治權,即使設有自治機關,也要受中央政權的嚴格控制。法國是典型的中央集權型單一制國家。(中國)在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國家,地方居民依法自主組織地方公共機關,在中央監督下依法自主處理本地事務,中央不得干涉地方具體事務。英國是典型的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國家。(日本)2.復合制(1)組成單位:享有相對主權的完整政治實體。(2)職權劃分:國家整體與其組成部分的權限范圍由聯邦憲法規定,都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間不得任意干涉。權利來源:聯邦各組成單位的權力并非由聯邦整體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為政治實體所固有的。邦聯:邦聯是主權國家為某種共同利益而組成的國家聯盟。實質:邦聯雖然也有類似國名的稱呼,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不具有完整的國際法主體資格。4.采用合理的國家結構形式:一個國家采用何種國家結構形式,是階級、民族、歷史、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始終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選擇國家結構形式時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英聯邦”非聯邦制,“歐盟”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邦聯國家名稱 國家結構形式 國家名稱 國家結構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集權型單一制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單一制巴西聯邦共和國 復合制(聯邦制)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單一制文萊達魯薩蘭國 單一制 摩洛哥王國 單一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復合制(聯邦制) 俄羅斯聯邦 復合制(聯邦制)南非共和國 單一制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塞內加爾共和國 單一制【重難突破】1.單一制與復合制的區別比較 單一制 復合制立法機關 全國只有一個 多個組成單位 按地域劃分的普通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 享有相對主權的完整的政治實體特點不同 憲法 全國只有一部憲法 聯邦及各組成部分都有憲法中央政府機關 全國只有一個中央政府 除聯邦政府外,各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中央政權機關公民國籍 公民只有一種國籍 每個公民擁有兩種國籍,既是聯邦公民,也是聯邦成員國成員外交權力 中央統一行使外交權力 聯邦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其成員國也有某些外交權權力授予 地方政權被置于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地方權力由中央授予,只能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使職權 中央與地方權力都由聯邦憲法規定,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主要區別 單一制國家地方的權力是中央授予的 聯邦制國家的權力是由它的成員單位讓予的代表國家 中國、法國、意大利、日本 美國、德國、瑞士、俄羅斯相同點 ①都屬于國家結構形式 ②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縱向分配問題,即國家的整體與部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③各國采用何種國家結構形式,是階級、民族、歷史和文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2.邦聯和聯邦的區別性質 地位 權力范圍邦聯 僅是州之間的聯合體,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 各州保持其主權、自由和獨立 真正的權力在各州,邦聯的權力很軟弱,對各州的公民沒有直接管轄權,邦聯國會頒發的任何法令須得到州政府同意后,才能對該州人民產生約束力聯邦 是一個享有充分主權的國家 聯邦地位高于州。聯邦憲法、法律以及以聯邦名義締結的條約,在全國范圍內適用,各州必須遵守;州的憲法或法律,凡與聯邦憲法、法律或條約相抵觸者一律無效。各州的憲法和法律若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發生沖突,聯邦憲法和法律優于州的憲法和法律 聯邦與州分享政治權力,聯邦政府享有憲法“列舉的權力”,以及根據最高法院解釋可以從“列舉的權力”中引申出來的權力,州的權力主要是處理本州范圍的事務。 聯邦與州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聯邦設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有自己的憲法、法律;聯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員,不能監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聯邦政府事務第二單元:世界多極化第三課:多級化趨勢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七國集團: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多極化的形成: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挑起了旨在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在冷戰中逐步形成了以美蘇對峙為標志的世界兩極格局。②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③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的積極影響:是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基礎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的消極影響: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復雜斗爭的演變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國際格局是指國際舞臺上主要力量之間形成的一種結構或狀態,是主要行為體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所形成的一種力量對比的態勢或結構。“極”往往指國際格局中起主導作用的大國或國家集團。單極格局:某一個主要的大國(霸權國)或國家集團在國際政治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其周圍存在著一系列其他國家,但并不能成為與之抗衡的政治力量。該霸權國或國家集團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實力遠遠超過其他國家,能強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時期內得以實現。多極格局:幾個或眾多大國或國家集團在國際政治中占據主導地位。大國之間、國家集團之間、大國與國家集團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推動國際進程。世界多極化發展從國際體系、關系角度產生的影響:在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過程中,傳統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與調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大國力量逐漸增強,國際政治中的權力關系正在經歷變化,國際關系朝著民主化方向發展。世界主要力量當今世界力量中心: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最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并且極力維護其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中國、歐盟、俄羅斯和日本成為多極化國際格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進入 21 世紀以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不斷壯大,推動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美國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綜合國力,在軍事、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且遠超其他國家。美國為了維護其在全球的利益,利用軍事和經濟手段,不斷干涉他國內政,輸出美國價值觀,造成了一系列地區和局部的沖突。中國 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總量,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綜合國力居世界前列,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歐盟 歐盟是歐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是國際格局中一支重要戰略性力量。歐盟的集團優勢地位,使其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俄羅斯 俄羅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強大的軍事實力,巨大的經濟、科技發展潛力。日本 日本擁有巨大的經濟總量、先進的軍事技術、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熟的文化產業。印度 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擁有巨大的人口總量,經濟發展潛力大,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及發展中國家對于世界多級化的作用:中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貢獻)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的地位及作用: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在人口、經濟、貿易等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反對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聯合自強,成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社會沒有統一的界定,通常使用經濟標準來作區分,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高的國家被描述為發達國家。其他指標如工業化水平、預期壽命、居民受教育水平等也經常作為區分標準。由于發展中國家多數位于發達國家的南方,因此人們習慣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合作稱為南北合作,把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稱為南南合作。國際關系認識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的含義: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對國際關系領域的探究,聚焦主題:主要聚焦于主權國家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沖突與合作等問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等給人類造成巨大創傷,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國際關系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關系等。國際關系的形式:是復雜多樣的,競爭、合作與沖突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形式。國家間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文化、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領導人互訪,締結條約或協定,等等。國際交往中,各國逐漸以條約和習慣做法為基礎,發展出了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被稱作國際法。國際法的作用:當前,國際法規范著國際交往的各個方面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對維護國際關系穩定、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遵守國際法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各國的應對措施: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目標,力圖為自己確立有利態勢,形成了國家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影響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中美建交背景美國 中國1. 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 2. 孤立中國失敗,對華敵視政策轉變。 3. 越南戰爭導致美國國內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 1. 中蘇關系惡化。 2. 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3. 解決臺灣問題的需要。國際關系復雜多變的原因:各國的國家性質不同,利益追求、對外政策也不同,這使得國際關系復雜多變。國際關系復雜多變的結果:國家之間出現分離聚合、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宗教、文化和歷史等。其中,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是影響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的含義:不是抽象的,歸根結底是該國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體現。各國間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別乃至對立。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維護國家利益的原因: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外因:但是,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為由,侵犯別國的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的內政。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錯誤的,應當受到譴責和反對。內因:中國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中國的核心利益(≠國家實力)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維護國家利益的要求:有力保障是強大的國家實力。國家實力通常用一國的綜合國力來衡量。國家實力衰弱不利于國家利益的實現。因此,我國應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國家實力。國家實力既包含一國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在內的硬實力,也包含一國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文化軟實力。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全球性的文化傳播越來越普遍,一國文化、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對他國產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日益強烈的多元文化沖擊,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第四課 和平與發展導語: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和平的基礎。但是,和平與發展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時代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1984 年 10 月,鄧小平指出:“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1988 年 12 月,鄧小平又指出:“當前世界上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和平是有希望的,發展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鄧小平提出國際上兩大問題的背景:兩級格局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和平問題的含義: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維護世界和平可以給各國經濟發展和其他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平成為主題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的國際環境具有了現實可能性。發展問題的含義:指世界經濟的發展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發展成為主題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時期。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征,世界經濟發展更加注重提高質量,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二者關系①:和平是發展的前提。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需要國際社會保持持久和平的環境,為各國正常發展和政治經濟的往來提供保障。世界經濟的發展得益于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爭端,是世界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和平≠和平問題)二者關系②:發展是和平的基礎。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只有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才能夠為國際社會的持久和平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消除貧困,減少地區沖突的發生,消除不穩定的因素,為維系持久和平提供動力。促進和平與發展的因素經濟增長和國內繁榮可以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而戰爭和沖突會中斷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導致經濟方面的損失。孟德斯鳩指出:“貿易的自然效應就是和平。兩個國家既彼此通商,又相互依存,一方以購入獲利,另一方則以出售獲利,一切聯合均以相互需要為基礎。”①經濟全球化發展加深了各國相互依賴程度。國家間日益增強的貿易往來,增進了彼此間的交流。各國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經濟上的共同利益不斷擴大,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意愿不斷增強。國際政治中相互依賴理論認為,國家是國際關系的主體,但并不是唯一的主體,國際社會還存在著許多次國家、超國家的主體,如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等。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國家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聯系越來越緊密,呈現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特點。//僅僅依靠傳統的軍事因素無法應對和處理日益多樣化的矛盾與沖突。理性的國家,在應對和處理國際關系中的矛盾與沖突時,會理性權衡利益的得失,作出最有利的選擇。②不同力量中心之間相互制衡。發展中國家力量不斷增強,新興經濟體實力提升,壯大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力量。/科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國際關系和戰爭面貌。③談判與對話成為解決沖突的主要手段。隨著國際協調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多邊主義的深入發展,國家間交流與合作的機制日趨成熟,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沖突。挑戰與應對 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挑戰)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所上升表現:個別大國常常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①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本質上是將本國利益凌駕于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之上,憑借本國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優勢,或利用國際舊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在損害他國利益的同時,造成世界的動蕩不安。進入21世紀以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干預下,中東、北非局勢日趨惡化,眾多受到戰火波及的中東、北非無辜平民為了一線生機,如潮水般涌向歐洲,以致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難民潮。2014年進入歐洲的難民達到28.3萬人,2015年涌入歐洲的難民數量出現爆炸性增長,超過100萬人。難民潮給歐洲政治、經濟和安全帶來巨大沖擊,嚴重威脅歐盟的團結和穩定。②當今世界仍是貧富懸殊的世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表現:發展中國家比較普遍地存在貧窮和饑餓現象。落后、貧困、危機等揮之不去的陰影仍然與人類相伴隨。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稱為南北關系,或稱南北問題。因為殖民時期的特殊歷史因素,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嚴重不平等,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貧富分化嚴重。1974年4月,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就對南北問題表示關注,并提出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③當今世界,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貿易摩擦、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世界和平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世界人民爭取和維護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冷戰結束后,國際社會出現許多新的安全威脅,即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包括經濟動蕩、金融風險、生態環境惡化、網絡攻擊、資源危機、恐怖主義、武器擴散、疾病蔓延、跨國犯罪、走私販毒、非法移民、海盜、洗錢等,其中最突出和最嚴重的威脅來自國際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作為傳統安全威脅依然存在并呈現出新的特點。應對策略:為了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①世界各國應該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②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③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④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國際關系民主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本質是追求公平正義,要求各國主權平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當前,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國際關系民主化已經成為我們所處時代的本質要求之一。將某一種制度、價值標準、發展模式強加于人的壟斷國際事務的做法,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只能加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只會阻礙歷史前進的步伐。只有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才能尊重國際社會多樣化的事實,保護和尊重各國在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性。習近平指出:“盡管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呼聲不容忽視,國際關系民主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面對影響和平與發展的諸多挑戰,中國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中國角度)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含義: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共同商量著辦。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地位: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國際關系民主化的表現:國家不分大小、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各國的事應由本國政府和人民決定,國際上的事應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要求:維護和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意味著在事關世界和地區和平的重大問題上,應該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持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端。我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聯合國角度)維護和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就應該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世界多樣性角度)壟斷國際事務的想法是落后于時代的,壟斷國際事務的行動肯定是不能成功的。(國際社會角度)應對策略:①國際社會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②共同推動建立適應國際力量對比新變化的全球治理體系③更好保障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④更好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利益,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全球治理是指在沒有世界政府的情況下,國家(也包括非國家行為體)通過談判協商,權衡各自利益,為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而建立的自我實施性質的國際規則或機制的總和。習近平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極為重視,提出“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具體表現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因此,中國需要同世界各國一起,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積極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第五課 中國的外交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與發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消除了我國百年來屢受外國侵略、奴役的社會根源。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長期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們絕不允許別國侵犯我國的國家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也絕不侵犯別國的國家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獨立自主的含義:就是在國際事務中堅決捍衛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對國際問題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外交政策是指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我國在對外活動中堅持獨立自主的表現:◆ 捍衛我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問題上,絕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 我國處理一切對內對外事務的獨立自主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絕不允許別國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國主權、干涉我國內政。◆ 不依附于任何大國,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不聯合一個國家反對另一個國家。◆ 處理國際問題,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 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主張一國的事情由本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平等協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目的和意圖: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時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主要目標/最高利益: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我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絕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地位: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內容: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3 年 12 月,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 年 4 月,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也稱萬隆會議。這次會議提出的十項原則,其精髓被概括為“團結、友誼、合作”,即萬隆精神,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被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所承認和接受,并載入了包括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宣言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性文件,對推動國際關系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發揮了重大歷史性作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黨中央對我國外交戰略進行重大調整,使其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國對外活動進入了更為活躍的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這為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同時為探索解決當今世界各種復雜問題指明了方向。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并發表主旨演講指出:“中國打造伙伴關系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中國將努力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積極同美國發展新型大國關系,同俄羅斯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同歐洲發展和平、增長、改革、文明伙伴關系,同金磚國家發展團結合作的伙伴關系。中國將繼續堅持正確義利觀,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務實合作,實現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中國將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同周邊國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國家共謀發展,推動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新發展。”習近平外交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內容:以“十個堅持”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則、主要任務和獨特風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弘揚了中華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傳統精神,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面鮮明旗幟。這一理念超越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的不同,站在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審視國與國關系,展現了世界情懷和全球視野,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義◆ 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 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 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 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 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堅持以對外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方向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范。2019 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部署,提出要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外事工作制度的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制度保證。外事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外交無小事,確保外事工作正確政治方向至關重要。要求: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外事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要堅持外交大權在黨中央,加強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建設,全面貫徹黨中央外交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深入推進涉外體制機制建設,統籌協調黨、人大、政府、政協、軍隊、地方、人民團體等的對外交往,加強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對外工作大協同格局;加強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務制度,加強國際法研究和運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中國外交政策的實踐充分說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正譜寫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2013年3月習近平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1.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背景:①當今世界,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與依存程度日益加深②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③各國人民應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因:(1)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它順應了時代潮流;(2)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加深了國家間的相互聯系;(3)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它有利于維護共同利益、促進共同發展;(4)有利于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5)有利于協調政策和行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6)符合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目標,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創造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7)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2.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容: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戰略思想,是著眼于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措施:我們要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五個方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①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②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③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④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⑤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4.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1: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不同時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②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③適應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④指明了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前進方向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中國智慧的生動實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中國貢獻。中國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未來,中國也將積極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方案和行動,推動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2016年9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巴黎協定》的決定,積極以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和平事業、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全球公平正義的新秩序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亞洲和平發展同人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亞洲穩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亞洲振興是世界發展之福。為推動亞洲地區安全合作進程深入發展,我國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這是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提出的重要理念。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綜合,就是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可持續,就是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實現持久安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國內要求: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國際要求:同時,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2013年9月、10月,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2014年10月,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6年1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始運營。◆ 2016年9月,中國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峰會的一系列成果在二十國集團歷史上成為首創之舉,明確了世界經濟的前行方向,以豐碩的成果樹立了新標桿。◆ 2017年5月,中國成功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包括29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來自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約1 500名代表出席此次高峰論壇。◆ 2017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舉行。廈門會晤以“深化金磚伙伴關系,開辟更加光明未來”為主題,回顧總結過去10年合作經驗,攜手規劃未來發展愿景。◆ 2019年4月,中國成功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力、道義感召力、合作吸引力持續增強。◆ 2019年5月,中國成功舉辦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聚一堂。本次大會為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2020年3月,習近平同聯合國秘書長通電話時強調,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我國積極開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①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③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④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第三單元 經濟全球化第六課 走進經濟全球化認識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家電、汽車、手機到服裝、食品,外國商品隨處可見,中國品牌的商品也走向世界各地。只要細加了解,就會發現許多外國品牌的商品是在中國生產組裝的,中國品牌的商品也包含著來自許多國家的零部件。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世界各地觀光購物,外國人也到中國參觀游覽;國外金融市場的波動起伏日漸影響著我國金融市場與老百姓的家庭財富……我們與世界各國仿佛共同生活在一個朝夕相處的“村子”里,幾乎處處都能感受到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商品、服務及技術、資金、勞務等要素,通過日益頻繁的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流動和廣泛配置,世界經濟出現了高度融合的局面,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它體現了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世界經濟的顯著特征。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全球化與以往的歷史階段相比,最主要、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各國經濟高度對外開放、深度相互依賴、全面相互融合。有人用“全球經濟網絡”來形容經濟全球化,這個“網絡”全天候相互聯系、高度活躍。表現 原因 含義 表現生產全球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協作不斷深化、加強 世界各國的生產相互聯系、相互協作,各國的 生產活動成為世界生產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許多商品,雖然品牌是某個國家的,但其生產則是由許多國家共同協作完成的,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貿易全球化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深化 世界各國都被卷入國際市場交換之中,對國際貿易的依賴度不斷提高 國際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參與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除了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勞務也進入了交易范圍并迅速發展金融全球化 伴隨著生產和貿易全球化,國際金融市場迅速擴張 形成了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依托,通過信息網絡運行的、全球統一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國內外金融市場相互貫通的、無國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場。比較優勢理論是由英國著名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來的。如果一國生產某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另一個國家,我們就可以說相對于另一個國家,該國生產某產品存在比較優勢。比較優勢不僅存在于國家之間,也存在于地區之間、個人之間。比較優勢的存在是形成分工的重要基礎。貿易一旦跨越關境,就成為國際貿易,它主要包括出口貿易、進口貿易、轉口貿易、過境貿易等形式。出口貿易:將本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輸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進口貿易:將外國商品輸入本國市場進行銷售。轉口貿易: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不直接買賣商品,而是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買賣。過境貿易: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進行的商品買賣活動,其運輸如果必須通過第三國國境,對第三國而言,就構成了該國的過境貿易。在金融全球化的驅動下,各類金融機構把自己的觸角伸向全球各地,到處設立分支機構、合資機構或代理機構,從事借貸、證券買賣等金融業務。隨著各國外匯管制的放寬與國際經濟的發展,各國貨幣的國際交換和流動規模日益擴大,全球外匯交易市場每天的交易額驚人。跨國投資的規模變得非常巨大,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世界生產和貿易的增長速度。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它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多種動因共同驅動的結果,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因素1: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新的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得發達國家的物質生產能力達到新的高度,生產力不斷擴大與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擴張國外市場的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運輸和通信手段發生革命性變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低成本的交通運輸網絡和信息網絡,使得全球經濟活動越來越便捷,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因素2: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根本動因是世界各國對本國、本民族利益的追求。對利益的不斷追求,驅使資本不斷突破疆域的限制,在全球到處落戶,到處投資,到處開發,使得商品、服務、技術、資金、勞務等在全球范圍自由流動。因素3: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體制基礎。沒有市場經濟的全球化也就沒有真正的經濟全球化。正是市場競爭打破了經濟運行的國家和地區限制,把世界經濟聯結成一個整體的全球經濟,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世界市場是國際分工的產物,是市場交換關系突破國家和地區界限而擴展到整個世界的結果。狹義上的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相互間進行交換的場所或領域。廣義上的世界市場是指國際流通領域包括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勞務等各種交換關系與交換機制的總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跨國公司的含義:是指以母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大型企業。跨國公司的地位:跨國公司的大規模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其影響已經遍及全球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領域。依據聯合國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委員會的規定,作為全球化重要載體的跨國公司應該具備三個要素:第一,跨國公司是指一家企業,其組成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經營業務;第二,跨國公司有一個集中的全球決策體系,各分支機構和子公司服從內部共同的管理政策和統一的戰略目標;第三,跨國公司的各組成實體共同分享資源和信息并分擔責任。除跨國公司外,國家、國際組織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目的:為了實現最大利益措施: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它們單獨或與其他企業共同出資,在其他國家創立新企業,或并購現有企業,或擴張原有企業,利用世界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經營。對外直接投資,又稱國際直接投資。我們一般把投資來源國稱為母國,接受國稱為東道國。跨國公司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多種多樣。例如,追求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擴大原有市場、開拓新市場和克服貿易壁壘,從國外獲取穩定廉價的生產資源,享有東道國的比較優勢和優惠政策,充分利用本企業的壟斷優勢,等等。當前,跨國公司推動的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新趨勢。一些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正在崛起,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新成員。跨國公司的積極影響:①在全球范圍內到處奔走,推動著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與②國際分工的深化,把國際分工發展為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把國際貿易發展為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形成了以公司內部分工和貿易為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③促進了全球資源配置的優化和④全球的科技合作與進步。跨國公司的消極影響:①如不考慮母國或東道國的國家利益,②實行跨國行業壟斷、破壞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③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落后產能和環境污染等。各國必須制定相應政策,盡可能減少跨國公司的負面影響。日益開放的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1.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又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促進國際分工水平提高和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進步、產業轉移與結構升級,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2.經濟全球化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分工水平的提高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提高分工水平有利于通過專業化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技術進步,減少在不同工作之間轉換的成本。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市場規模為基礎,因此,世界統一市場的形成能夠為提高分工水平提供市場基礎;同時,分工水平的提高又會促進市場交易規模擴大。3.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自身經濟發展。4.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著不平衡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關注貧困和饑餓問題,同時要正視和妥善處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給不同產業、不同群體帶來的沖擊,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家和地區結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一國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釀成國際性的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潮流,一些產品的設計、生產、組裝、營銷、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環節,形成了一條緊密相連的跨國性的價值創造與分配鏈條,鏈條各個環節的利潤率不同,有人以“微笑曲線”形象地形容這條全球性鏈條。發達國家處于價值鏈條的高端,它們獲取了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絕大部分收益;發展中國家通常處于價值鏈條的低端,它們只能從中獲得較少收益。在現代社會,隨著人類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干預范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人類自身的決策失誤和行為失當成為風險的主要來源,人為風險已經超過自然風險。現代社會,借助各種治理機制和手段,人類應對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同時又面臨著治理失靈帶來的新風險。人為風險、治理失靈帶來的風險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兩種主要的風險類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它們可能變成全球性風險,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5.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的態度:既要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又要勇敢迎接挑戰,同舟共濟,實現合作共贏。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1.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的要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要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開辟增長源泉;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拓展發展空間;要建設聯動型世界經濟,凝聚互動合力;要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只有更加注重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才能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更好地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①要更好地促進世界各國的相互交流合作與國際分工協作;②要關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促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協調發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③要反對歧視性的貿易投資條款和待遇,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④要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南北失調問題;⑤要反對零和博弈,使不同國家相互受益、共同繁榮。創新是打開世界經濟增長之鎖的鑰匙。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蓬勃興起,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日新月異,我們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就要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幫助發展中國家深入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交流與融合。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環環相扣,協調合作是必然的選擇,要在世界經濟的共振中實現聯動發展。要讓經濟全球化的好處能夠惠及所有國家、所有階層、所有人群,特別是欠發達國家和弱勢群體,使得經濟全球化更具包容性。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的要求:要完善全球治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各國交往的日益增多,跨國問題越來越多,如行業技術標準的不統一、跨國犯罪、環境污染、全球金融市場動蕩、貧富分化等,對各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社會逐漸意識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協商、加強合作。因此,“全球治理”理念應運而生。2.現階段的全球治理機制的產生: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發達國家主導建立起來的。3.在應對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維持了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4.在應對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消極作用:由于自身存在不足、易受霸權主義影響以及缺乏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5.要求:需要加以變革和完善,從而為各國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完善全球治理機制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則,如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等。①平等:要求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②開放:要求堅持理念、政策、機制的開放,適應形勢變化,廣納良言,充分聽取各方的建議和訴求,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③合作:要求各國加強溝通和協調,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共商規則,共建機制,共迎挑戰。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合作是必然選擇。④共享: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而是尋求利益共享,實現共贏目標。第七課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 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1.對外開放的歷程: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建立了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體系。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集團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三大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是基于多邊貿易體制的國際組織,是眾多貿易協定的管理者、各成員貿易立法的監督者、貿易問題談判和爭端解決的場所,被稱為“經濟聯合國”。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世界銀行集團是一個獨特的全球性合作伙伴,包括五家機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它協同各國政府、私營部門、民間組織、地區開發銀行、智庫以及其他國際機構,應對氣候變化、沖突、糧食安全、教育、農業、金融和貿易等各種問題,致力于消除極端貧困和促進共享繁榮。1980年,中國恢復了在世界銀行集團的合法席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致力于促進國際貨幣合作和國際貨幣問題的磋商,穩定國際匯率,在成員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協助成員建立多邊支付制度,向成員提供資金促進其國際收支平衡。中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創始國之一。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份額國。在新時代,我國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更加主動地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經濟全球化對我國要求:①適應新形勢,我們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②要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拓展對外貿易,推進貿易強國建設。③我們要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④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繼承、發展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著重探討企業或行業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的各種條件。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開放型經濟背景下,競爭優勢并非簡單地取決于一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利率、匯率等,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國產業創新和升級的能力。由于當代國際競爭更多地依賴于知識的創造和吸收,競爭優勢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日益超出單個企業或行業的范圍,是一個經濟體內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負面清單管理是指政府規定哪些經濟領域不開放,除了清單上的禁區,其他行業、領域和經濟活動都許可。它相當于投資領域的“黑名單”,列明了企業不能投資的領域和行業。對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將外商投資項目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這有助于構建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對外開放與自力更生立足我國國情,放眼世界,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國既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又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對外開放和自力更生好比兩條強有力的“腿”,支撐我國經濟邁入現代化。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原因:中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依賴別人搞建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地位:作為自己的出發點,這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對我們的要求:尤其要矢志不移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一代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在全球迅速發展,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與經濟繁榮。然而,在這些前沿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對外技術依存度高。我國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領域還很薄弱,許多技術還不具備系統配套的條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還不足以支撐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為了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我們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堅克難,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對“兩條腿”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閉關自守,不是盲目排外,①而是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②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會停滯,更不會走回頭路。③我們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 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國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和挑戰,①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國際環境,②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動了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提高,④帶動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⑤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⑥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貢獻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積極作出中國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數億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大多數。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發展的巨大貢獻,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啟示。中國的發展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產品、更寶貴的合作機會,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持續強大的推動力。中國同一大批國家的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們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持續發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我們的措施: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負責任的大國①我國奉行多邊貿易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②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規則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規則辦事,通過協商為應對共同的挑戰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③中國堅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大方向,為世界經濟增長發掘新動力,使世界經濟增長更加包容。④我國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繁榮。共建“一帶一路”不僅著眼于促進我國自身發展,而且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同沿線各國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幫助其實現發展目標。第四單元 國際組織第八課 主要的國際組織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的分類與機構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既有主權國家,又有國際組織。國際組織的含義:指的是若干國家的政府或民間團體經協商聯合建立的經常性組織。主權國家的地位:是國際社會的基石;國際組織的地位: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①按照成員的性質,國際組織可以分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是主權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主要是團體或個人。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主要由多國的團體或個人組成,其特征表現為非官方性、公益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志愿性。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出現于19世紀,20世紀末21世紀初顯著增多,在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保護環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開展文化交流、防治疾病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為個別大國服務,成為個別大國向其他國家滲透的工具。②按照地理范圍,國際組織可以分為世界性國際組織和區域性國際組織。世界性國際組織向全世界開放,區域性國際組織的成員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圍。③按照職能范圍,國際組織可以分為一般性國際組織和專門性國際組織。一般性國際組織的職能范圍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專門性國際組織則具有專業職能,主要開展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專門技術性活動。一些專門性國際組織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體育迷們都聽說過“世界羽聯”“國際乒聯”“國際足聯”,在出現流行性疫情時媒體經常提到“世界衛生組織”。還有一些國際組織雖然名氣沒有那么大,但不可或缺。比如,如果沒有萬國郵政聯盟,跨國郵政服務就沒有統一標準可依,我們寄收跨境信件、包裹就將十分煩瑣耗時。國際組織為實現其宗旨設有多級機構。①全體成員參加的大會是議事和決策機構,享有廣泛的權力,包括制定和修改章程、接納新成員、選舉執行機構成員和最高行政官員、審核財政預算和決算、審議各機構年度報告等。②大會休會期間,部分成員組成執行機構,執行相關的決議,履行各項職能。③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為其他機構提供服務。④有些國際組織還設有司法機構,解決成員間的矛盾、糾紛。國際組織是國際關系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也表明人類交往的日益頻繁和面臨的問題日益復雜。//國際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情況和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組織迅猛發展,適應了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適應了當代世界多極化趨勢,體現了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的關注。當代國際組織的活動包羅萬象。上至外層空間,下到海洋底床,人類生活的諸多領域都有相關國際組織的存在。國際組織可以促進國際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協調、合作,調停和解決國際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國際組織不凌駕于主權之上;國家之上,服務于主權;國家特定、目的、利益國際組織對主權國家的矛盾糾紛具有一定約束力,但不具備強制力。國際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受諸多因素制約,有其局限性。個別大國倚仗實力,力圖控制國際組織,使之成為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有人認為:“政府間國際組織是由國家集團建立的常設機構,為特殊的國家利益服務,而不是獨立的行為體。”也有人認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對國家間關系有重大的、持續性的影響,甚至有少數具備‘超國家’的功能。”如果深入研究各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就不難發現這兩種觀點都有可取之處。這也說明了國際組織的多樣性。聯合國 《聯合國憲章》倡導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關于聯合國的宗旨,《聯合國憲章》有以下表述。◆ 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 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 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 構成一協調各國行動之中心,以達成上述共同目的。聯合國(英語縮寫為“UN”)的性質:是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的產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產物,是人類為和平與發展長期努力的結果。聯合國體現了世界各國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的崇高精神,承載著國際社會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理想。聯合國的成立的意義:是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是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聯合國徽記是一個從北極俯瞰的世界地圖,周圍是兩枝對稱的橄欖枝。聯合國旗幟的底色為淺藍色,正中是一個白色的聯合國徽記。《聯合國憲章》規定,為實現聯合國的宗旨,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循以下原則:所有會員國主權平等;各會員國應忠實履行根據憲章規定所承擔的義務;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各會員國在國際關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聯合國宗旨的任何方式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各會員國對聯合國依照憲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應給予一切協助;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必要范圍內,應確保使非會員國遵循上述原則;聯合國組織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的事項,但此項規定不應妨礙聯合國對威脅和平、破壞和平的行為及侵略行徑采取強制行動。聯合國的主要機構聯合國設有6個主要機構,除國際法院位于海牙外,其他5個機構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國在日內瓦、維也納和內羅畢設有辦事處。大會,是聯合國主要審議機構,擁有廣泛的職權,由全體會員國的代表組成,每一會員國都有一個投票權。大會關于重要問題的決定,如關于和平與安全、接納新會員國和預算事項的決定,必須由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其他問題則以簡單多數通過決定。安全理事會,負有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由中、美、俄、英、法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由大會選出、任期兩年的非常任理事國組成。每一個理事國均有一個投票權。安理會關于程序問題的決定以15個理事國中至少9個理事國的同意票通過。對于實質性問題的決定也需9票通過,并且不得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棄權不算反對),后者體現的是“大國一致”原則。常任理事國所擁有的這種權力通常被稱為“否決權”。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由大會選出的 54個理事國組成,主要關注國際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等問題。托管理事會,負責監督托管領土,目前已完成歷史使命,停止運作。國際法院,是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而設立的主要司法機構,由15名法官組成。秘書處,由秘書長及辦事人員組成,從事各種日常工作。秘書長是聯合國的行政首長,由大會根據安理會的推薦任命。聯合國設有多個專門機構,包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國際勞工組織,國際海事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萬國郵政聯盟,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旅游組織,等等。這些組織在經濟及社會方面開展廣泛活動,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成立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聯合國也經歷種種考驗,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廣大會員國共同努力,推動聯合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使其在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共同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作為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國際合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安理會在解決事關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大全球和地區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聯合國在實踐中建立和發展了維和行動,為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和解決地區沖突作出了獨特貢獻。聯合國召開裁軍問題特別大會,通過設在日內瓦的裁軍談判會議積極推動多邊談判,促成一系列國際條約的簽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聯合國推動達成的部分多邊軍備限制和裁軍協定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條約》《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關于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等。協定的達成及落實艱難曲折,軍備限制和裁軍工作任重道遠。發展與和平、人權并列為聯合國工作三大支柱。聯合國秘書處經社事務部,經社理事會及其附屬機構,開發計劃署、環境規劃署、人居署、糧食計劃署、人口基金等基金和方案,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專門機構,構成了龐大、復雜的聯合國發展系統。聯合國發展系統主持召開聯合國發展領域重大國際會議,從戰略高度協調國際社會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活動。聯合國先后通過了“千年發展目標”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國際發展合作確立了路線圖和時間表。聯合國發展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