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教案 教學目標了解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背景,分析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所包含的階級政治訴求知道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發生的時間、地區和概括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學和啟蒙運動的概況二、教學難點:近代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 教學過程設計一、文藝復興1、時間:14世紀——17世紀(興起于意大利)2、背景/原因(1)西歐中世紀晚期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根源)(2)中世紀天主教在西歐建立神權統治,束縛了人們思想,壓抑了人性;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思想變革,但自身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來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借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形式,批判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僅作了解)(3)西歐擁有豐富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又從東方拜占庭帝國汲取大量文化養料,還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堅力量(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4)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文化傳播(5)黑死病促使人們反省補充知識:文藝復興首先發生在意大利的原因(僅作了解)①意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②意大利城市主要由工商業者掌權(佛羅倫薩、威尼斯)③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遺存,尤其是威尼斯接受了來自拜占庭帝國的文化精髓3、實質:借助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批判天主教,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4、精神內核:人文主義(1)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2)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崇尚理性(3)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追求現世幸福(4)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5、代表人物時間 國家 代表人物14世紀 意大利 文學三杰: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彼特拉克《歌集》 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自由15世紀 意大利 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運用高超藝術手法,突破中世紀呆板僵化風格,展現人物內心世界15世紀末 英國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充分展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標志文藝復興達到高潮6、歷史影響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使人們更加關注人本身和現實世界)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眾多精彩的文學藝術,促生了近代自然科學,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思想條件為啟蒙運動興起奠定了基礎僅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對人文主義過分推崇,造成私欲膨脹和社會思想混亂補充知識:市民階層(僅作了解)①文藝復興背后是市民階層的崛起②市民階層是一種世俗概念,以區別于傳統的宗教階層③市民階層亦指新興的早期資產階級(手工工場主、商人、金融家7、文藝復興采用借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方式的原因(僅作了解)(1)資產階級力量較弱小,無力與天主教神學正面沖突,也沒有屬于自身的成熟思想體系當時天主教神學占統治地位,不允許其它思想和學術傳播,而天主教神學理論體系大多是依據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成果,采用該方式可以減少阻力,擴大影響宗教改革1、時間:16世紀——17世紀(以1517年德意志的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為標志)2、背景/原因(1)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興起壯大(根源)(2)西歐正經歷著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時期(3)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傳播(5)天主教出售贖罪券,剝削中下層人民,尤以德意志最為嚴重(直接原因)新教派別及思想主張(1)德意志的路德教①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靈魂得救,否定天主教會權威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圣經》是人們信仰上帝的唯一權威,人人都有閱讀理解《圣經》的權利,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溝通③建立本民族教會與廉儉教會:運用本民族語言傳教,脫離羅馬教皇控制(2)瑞士的加爾文教:先定論/預定論注·先定論含義(僅作了解):上帝已經預定了人的永生與永罰、成功與失敗、貧窮與富裕,并把人預先分為兩類(選民與棄民),但每個人都事先不知道自己是否為選民,必須通過現世奮斗,奮斗成功了就是選民;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英國的國教:王權高于教權4、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羅馬天主教神權統治的政治社會運動5、歷史影響(1)解放了人們思想(尤其是社會中下層),傳播了人文主義,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發展(2)使基督教出現了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足鼎立的局面(3)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4)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補充知識: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異同(僅作了解)①相同點A、背景相同:西歐經歷著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時期B、斗爭對象相同:羅馬天主教會C、手段相同:都從古代尋求養料,文藝復興借助的復興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而宗教改革借助的是《圣經》中的原始教義D、都得到了世俗貴族和富商的支持與保護②不同點A、范圍不同:文藝復興首先發生在意大利,主要在思想文化領域,局限于社會上層和知識份子;宗教改革首先發生在德意志地區,主要在宗教領域,以社會中下層為主B、對人的認識不同:文藝復興強調以人為核心;宗教改革還是強調以上帝為核心C、對羅馬天主教的態度不同:文藝復興雖然揭露和批判羅馬天主教的丑惡,但還是抱著和解心態;宗教改革主張脫離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自己的新教會D、性質不同:宗教改革不僅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還是一場社會政治運動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科學革命1、時間:16世紀——17世紀2、背景/原因: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促進了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產生革命性變化3、具體表現(1)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注:1543年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正式提出日心說(僅作了解)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注:牛頓經典力學(僅作了解):①代表著作為牛頓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②牛頓的運動三大定律指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③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在運用開普勒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創立的微積分基礎上發現的,幫助人類成功計算出地球平均密度、解釋了潮汐、發現了海王星(3)近代科學在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注:解剖學奠基人為英國的威廉·哈維,運用解剖實驗方法建立了血液循環理論(僅作了解)歷史影響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啟蒙運動1、時間:17世紀——18世紀(17世紀興起于英國→18世紀以法國為中心→18世紀后期達到高潮并擴展中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地區)2、背景/原因(1)西歐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根源)(2)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專制王權和教會思想束縛(3)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學發展,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3、具體含義: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4、精神內核:理性主義(1)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主張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的理性(2)相信進步,相信在科學和教育作用下,社會將趨于完美(3)構架資產階級政治框架,宣揚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法制、權力制衡、社會契約5、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都反對君主專制)國別 人物 著作(僅作了解) 思想主張法國 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 建立三權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下的君主立憲 三權相互監督與制衡法國 伏爾泰 《哲學通信》 由開明專制過渡到君主立憲;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法國 盧梭 《社會契約論》 主權在民、社會契約、直接民主、民主共和英國 洛克 《政府論》 建立分權制衡下的君主立憲;依法治國英國 休謨 《人性論》 經驗主義哲學懷疑論英國 亞當·斯密 《國富論》 現代經濟學之父;勞動是財富源泉和價值尺度 反對政府干預經濟,主張自由競爭自由放任德國 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 啟蒙思想集大成者;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主張科學民主、自由平等6、歷史影響進一步解放了人們思想,是對人本身的徹底解放(后期促生了浪漫主義·僅作了解)(2)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3)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4)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5)啟蒙思想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補充知識: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異同(僅作了解)①相同點都是西方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人的價值,批判羅馬天主教會,而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新的繼承與發展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思想解放運動,并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不同點A、手段不同:文藝復興是借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啟蒙運動直接拋棄了宗教外衣,利用無神論思想構建資產階級自身的民主政治框架B、精神內核不同: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為核心C、主要斗爭對象不同:文藝復興主要批判羅馬天主教會;啟蒙運動主要批判封建君主專制D、性質不同:啟蒙運動不僅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更是一場政治革命 當堂練習1. 下列關于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論述不正確的是( )A. 都是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B. 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C. 啟蒙運動強調“理性”是對文藝復興“人性”論的繼承和發展D. 都為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統治提供了思想武器2. 中國一位歷史學家曾說,“我們不妨把文藝復興運動看作是中世紀晚期悲觀、死亡、災變、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結束”,因為這場運動( )A. 強調自由,主張“因信稱義”B. 推動人們去追求自身的發展與現實幸福C. 挑戰王權,提高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地位D. 促進人們運用理性作為衡量一切的尺度3. 西方人文精神得以發展,以下關于人文思想的觀點依次是( )①認識你自己 ②人民主權③因信稱義 ④主張以“人的學問”取代“神”的學問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①④③②4. 雕塑家羅丹參觀博物館時,面對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發地說:“瞧!伏爾泰對面的盧梭,目光中含有無限精微的氣息,那是18世紀諸人物的共同性格。”羅丹所謂的“18世紀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 以理性思考社會,反對專制,提倡民主與法制B. 反對教會的封建束縛,主張“信仰得救”C. 批判君權神授,提出天賦人權,建立民主共和國D. 批判宗教神學,提倡人性,主張三權分立5. 關注時代特征,是把握歷史發展的核心。如果把15到16世紀西歐社會發生的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或現象加以歸納概括,其最大的特征是( )A. 在動蕩中進入中世紀 B. 在演變中走出中世紀C. 在革命中實現民主化 D. 在變革中實踐工業化標準答案:DBDAB 板書設計文藝復興:14至17世紀;借助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批判天主教;人文主義;意大利二、宗教改革:16至17世紀;因信稱義;民族國家;王權高于教權三、近代科學興起:16至17世紀;哥白尼日心說;牛頓三大定律與萬有引力四、啟蒙運動:17至18世紀;理性主義;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三權分立 課后反思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