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2023學年度七歷史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填空題復習提綱(后附答案)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1.北宋的建立(1)960年,( )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 ),史稱北宋。(2)宋朝采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①通過“( )”,解除統兵大將的兵權。②將地方的( )、( )收歸中央;③實行“( )”政策,大量重用文人。 ④實行“( )”政策,重兵保護東京。2、政權并立: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滅亡遼 916 ( ) ( ) 上京 1125年( )滅遼北宋 960 ( ) ( ) ( ) 1127年( )滅北宋西夏 1038 ( ) ( ) 興慶 1227年( )滅西夏金 1115 ( ) ( ) 會寧 1234年( )滅金南宋 1127 ( ) ( ) ( )(今杭州) 1276年( )滅南宋(1)遼與北宋的關系:①1004年秋,遼軍進攻北宋,( )親征,在( )打退遼軍。②1005年,遼宋達成和議,遼撤兵,北宋答應送遼歲幣,這就是歷史上的“( )”。(2)西夏與北宋的關系:①向宋開戰,通過議和的方式,宋與西夏保持著友好相處的局面②1044年,宋夏訂立和約:夏對送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歲幣” 議和后,邊境貿易重新開放,促進了雙方邊境地區的發展。3、南宋與金的和戰(1)金的崛起( )首領完顏阿骨1115年稱帝,建立金朝,定都( )。(2)金滅遼和北宋:①1125年,天祚帝被俘,遼亡①1126年,金攻破東京,1127年金兵擄走( )、( )父子,北宋滅亡,史稱“( )”。(3)南宋建立:1127年( )稱帝,后遷都( ),史稱南宋(4)宋金議和:1141年,( )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宋金對峙局面形成。4、兩宋經濟成就兩宋 1、商業: ①居民區( )和商業區( )界限消除; ②市場散布,商業街區形成; ③產生新事物“( )”(北宋成都地區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等; ④城鎮和商業城市繁榮(百萬人口大都會:北宋都城( )、南宋都城( )等)。 2、宋代農業發展原因: 重視水利建設,精耕細作,引進新稻種越南( ),采用新技術( )生產,▲ 北方人南遷帶來新作物,政府重視等。5、經濟重心南移(1)南移過程:①( )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②( )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南移; ③( )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完成南移。(2)南移范圍:( )到( );(蘇湖熟、天下足:( )流域的蘇州河湖州成為重要糧倉)6、社會生活宋元 1、宋代統治階級:皇室、官僚和地主,被統治階級:農民(佃農和自耕農)等。商人及其子弟可參加科舉考試。 2、唐宋之際,形成了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活動不受時空限制;逢年過節吃餃子,燃放煙火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居。) 3、傳統節日在宋元時期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主要是( )和( ))。 4、宋元時期,有大型文娛場所“( )”,觀看雜劇,民眾聽“小說”、“講史”。7、蒙古族的崛起(1)統一:1206年,“( )”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稱為“( )”。(2)蒙古帝國的建立: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發動了擴張戰爭,對金、西夏和南宋作戰,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8、元朝的建立:1271年,( )(元世祖),都城:( )(今北京)。9、元朝的統一:1279年,元軍消滅( )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統一全國。10、元朝的統治:(1)政治: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 )”,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立“( )”。我國現在的( )行政區最早開始于元朝。①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中央設立“( )”,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在西藏委派官吏、派駐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 )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③元朝時,臺灣叫“( )”,元政府設立“( )”管理臺灣。(2)邊疆管理:新疆 西漢政府在BC60年設置( ),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西藏 元朝設置( )管轄藏族事務,標志著西藏正式歸屬元朝行政區。臺灣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衛溫到夷洲。隋朝三次派人到流求。 元朝設置( )管轄澎湖和琉球。11、宋元時期的科技文化:宋元 1、文化 宋詞元曲(元雜劇作家關漢卿《 》)。 2、科技:宋元時期,中國古代( )的發展達到高峰。 (1)表現: ①宋元時期( )被廣泛應用于戰爭。 ②北宋( )發明( ),比歐洲早400多年 ③北宋制成( ),開始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改裝成羅盤針,廣泛運用于航海。 ④元代( )改進棉紡織技術宋元時期( )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影響: ①火藥武器應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為歐洲( )戰勝封建貴族作出巨大貢獻。 ②( )為近代印刷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③( )開辟了人類航海的新紀元,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1.北宋的建立(1)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2)宋朝采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①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統兵大將的兵權。②將地方的財政權、行政權收歸中央;③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大量重用文人。④實行“守內虛外”政策,重兵保護東京。2、政權并立: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滅亡遼 916 契丹族 耶律阿保機 上京 1125年金滅遼北宋 960 漢族 趙匡胤(宋太祖) 東京(今開封) 1127年金滅北宋西夏 1038 黨項族 元昊 興慶 1227年蒙古滅西夏金 1115 女真族 完顏阿骨打 會寧 1234年蒙古滅金南宋 1127 漢族 趙構(宋高宗) 臨安(今杭州) 1276年元滅南宋(1)遼與北宋的關系:①1004年秋,遼軍進攻北宋,宋真宗親征,在澶州打退遼軍。②1005年,遼宋達成和議,遼撤兵,北宋答應送遼歲幣,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2)西夏與北宋的關系:①向宋開戰,通過議和的方式,宋與西夏保持著友好相處的局面②1044年,宋夏訂立和約:夏對送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歲幣” 議和后,邊境貿易重新開放,促進了雙方邊境地區的發展。3、南宋與金的和戰(1)金的崛起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1115年稱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2)金滅遼和北宋:①1125年,天祚帝被俘,遼亡。②1126年,金攻破東京,1127年金兵擄走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3)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稱帝,后遷都臨安,史稱南宋(4)宋金議和:1141年,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宋金對峙局面形成。4、兩宋經濟成就兩宋 1、商業: ①居民區(坊)和商業區(市)界限消除; ②市場散布,商業街區形成; ③產生新事物“交子”(北宋成都地區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標(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等; ④城鎮和商業城市繁榮(百萬人口大都會:北宋都城東京、南宋都城臨安等)。 2、宋代農業發展原因: 重視水利建設,精耕細作,引進新稻種越南占城稻,采用新技術秧馬生產,▲ 北方人南遷帶來新作物,政府重視等。5、經濟重心南移(1)南移過程:①魏晉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②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南移;③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完成南移。(2)南移范圍: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蘇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蘇州河湖州成為重要糧倉)6、社會生活宋元 1、宋代統治階級:皇室、官僚和地主,被統治階級:農民(佃農和自耕農)等。商人及其子弟可參加科舉考試。 2、唐宋之際,形成了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活動不受時空限制;逢年過節吃餃子,燃放煙火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居。) 3、傳統節日在宋元時期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主要是中秋節和元宵節)。 4、宋元時期,有大型文娛場所“瓦子”,觀看雜劇,民眾聽“小說”、“講史”。7、蒙古族的崛起(1)統一: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稱為“成吉思汗”。(2)蒙古帝國的建立: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發動了擴張戰爭,對金、西夏和南宋作戰,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8、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都城:大都(今北京)。9、元朝的統一:1279年,元軍消滅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統一全國。10、元朝的統治:(1)政治: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立“行中書省”。我國現在的省級行政區最早開始于元朝。①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在西藏委派官吏、派駐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③元朝時,臺灣叫“琉球”,元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2)邊疆管理:新疆 西漢政府在BC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西藏 元朝設置宣政院管轄藏族事務,標志著西藏正式歸屬元朝行政區。臺灣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衛溫到夷洲。 隋朝三次派人到流求。 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11、宋元時期的科技文化:宋元 1、文化 宋詞元曲(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竇娥冤》)。 2、科技: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高峰。 (1)表現: ①宋元時期火藥被廣泛應用于戰爭。 ②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多年 ③北宋制成指南針,開始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改裝成羅盤針,廣泛運用于航海。 ④元代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宋元時期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影響: ①火藥武器應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作出巨大貢獻。 ②活字印刷術為近代印刷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③指南針開辟了人類航海的新紀元,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