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立足史料實證,梳理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史料實證)立足史料實證,掌握孫中山領導的反抗北洋軍閥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等斗爭史實;認識其失敗的根源。(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立足家國情懷,知道軍閥割據的史實,認識北洋軍閥混戰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的危害。(家國情懷、唯物史觀)教學重點: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教學難點: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教學過程:一、導入課題1、復習舊知:教師提問,“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何時成立?頒布了什么樣的法律文件?該文件具有什么性質?為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歸納。2、導入本課: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袁世凱稱帝”,并談談你知道的相關歷史。教師小結,提問:“袁世凱是怎樣當上中華帝國的皇帝的 為什么又會迅速失敗 ”由此導入課題。二、教學新課(一)瀏覽初識。請速讀課文填寫《歷史學法》上P42預習部分的空格。1.1913年春,準備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宋案”發生后,袁世凱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他決定以武力鎮壓國民黨。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結果因國民黨力量渙散而失敗,孫黃等被迫流亡日本。2.袁世凱復辟帝制:(1)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又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還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并修改總統選舉法。(2)袁世凱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以換取日本的支持其實現皇帝夢。(3)1915年末,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3.1915年底爆發護國戰爭,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北洋軍隊節節敗退,不少省份宣布獨立。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4.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割據。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繳、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其他各省也彼大大小小的軍閥所控制。這些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二)問題研學。請學生帶著下列問題去自主研學課本,并思考解答下列問題。1.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有哪些?2.“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有哪些?3.P53材料研讀:根據材料想一想,北洋政府的割據局面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哪些不利影響?【材料中農戶和耕地的大量減少、荒地的大量增加,說明軍閥割據局面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材料中陸軍人數和軍費的大量增加,說明軍閥割據時期戰事不斷,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然后請學生梳理上述問題的要點,并進行同桌交流。在學生全班展示后,教師借助課件精講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和軍閥割據。再指導歸納小結。探究應用。請學生分小組討論進行合作探究下列問題,再讓各組代表發言,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講解釋疑并指導歸納小結。1.請學生研究《歷史學法》上P43的“探究點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實現稱帝的夢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與其進行了艱苦的斗爭。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火車站,全國震驚。時為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說:“何方狂徒,膽敢毀我共和元勛?”他下令通緝兇手。后來,參與行刺的應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兌現“毀宋酬勛”,后者拒不接見。應桂馨離開北京去天津,途中遇刺身亡。材料二 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 ——摘編自《討袁檄文》材料三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出現了以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等為首的大大小小的軍閥。宋教仁被刺殺的案件為什么引起全國震驚?真正的“狂徒”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誰?《討袁檄文》是誰發表的?隨后爆發的護國戰爭對袁世凱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三中所說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哪派軍閥的代表?請簡要介紹一下他們控制的勢力范圍。根據所學知識回答,軍閥割據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1)全國人民擁護民主共和制,宋教仁威望很高(或宋教仁是資產階級革命家)等。袁世凱。(2)發表者:孫中山。影響:在護國軍的打擊下和舉國上下的討伐聲中,袁世凱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3)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閱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閱,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奉系軍閔張作霖盤踞東北。(4)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人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2.學生探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師生講評更正答案并小結。【知識點睛】袁世凱上臺之后,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于1916年公開稱帝。為了維護共和制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同全國人民一起,與北洋軍閥政府展開了不懈的斗爭,如二次革命、護國戰爭等。【易錯警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是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的復辟帝制活動引起了護國戰爭。3.請學生做《歷史學法》P39的點睛訓練題并口答,教師講評小結。(1)判斷下列史實的正誤: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系、皖系、奉系、滇系、棣系。(×)(2)孫中山在《國民黨改組問題》(1924年1月)中說道:“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來中國政治、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是(D) A.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 B.袁世凱復辟帝制C.日本提出了“二十一條” D.軍閥的割據紛爭(3)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B)①袁世凱稱帝 ②護國戰爭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四)鞏固提升。請學生自主研討問題,然后教師介紹解答方法與要求,再指導學生分析并結合史實進行梳理要點,并展示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導歸納小結。1、P53材料研讀:試通過以上材料分析孫中山對袁世凱稱帝的態度。【孫中山反對袁世凱稱帝,認為其行為破壞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他誓死討伐袁世凱,以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2、《歷史學法》上P45的第10小題。請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然后舉手回答,再師生講評更正小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 圖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文 材料二 有人說,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依舊;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材料三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了建立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鎮壓二次革命后,他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隨即又下令解散國民黨,之后解散國會。不久,他又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接著,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至此,體現辛亥革命成果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遭到破壞,“中華民國”只剰下一塊空招牌。1915年末,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袁世凱的復辟活動,令舉國嘩然。孫中山發表《討袁繳文》1915年底,蔡鍔等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并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1)根據材料一,歸納辛亥革命取得的兩大重要成果。(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依舊”這句話的認識。(3)根據材料三,列舉袁世凱為建立獨專制統治采取的措施。(4)綜上所述,你認為導致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因素有哪些?【(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1911年,武昌起義取得勝利,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3)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4)復辟帝制違背歷史發展潮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其復辟行徑不得人心,遭到廣泛的反對,眾叛親離等。】板書設計:根據課文內容總結全文,且指導構建思維導圖,并指導記憶本節內容。思維導圖示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